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1.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樟脑丸释放的物质能驱除衣柜里的蟑螂B. 废旧钢材焊接前,可依次用饱和Na2CO3溶液、饱和NH4Cl溶液处理焊点C. 使用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和向燃煤中加入生石灰,都能减少温室效应D. 《泉州府志》中有: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其原理是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答案】D【解析】分析:A项,樟脑丸的主要成分萘酚等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挥发产生的气体能杀灭蟑螂;B项,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废旧钢材表面的油脂,用饱和NH4Cl溶液除废旧钢材表面的铁锈;C项,使用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向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减少硫酸型酸雨;D项,泥土具有吸附作用。
详解:A项,樟脑丸的主要成分萘酚等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挥发产生的气体能杀灭蟑螂,A 项正确;B项,废旧钢材表面有油脂和铁锈,Na2CO3溶液由于CO32-的水解呈碱性,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废旧钢材表面的油脂,NH4Cl溶液由于NH4+的水解呈酸性,用饱和NH4Cl溶液除废旧钢材表面的铁锈,B项正确;C项,聚乙烯等塑料不易降解产生“白色污染”,使用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煤中S元素燃烧后产生SO2,SO2产生硫酸型酸雨,向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减少硫酸型酸雨,发生的反应为2CaO+2SO2+O2=2CaSO4,C项错误;D项,该古诗文指元代南安黄长者发现墙塌压糖后,去土红糖变白糖,说明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D项正确;答案选C。
2. 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室温下,pH=12的Ba(OH)2溶液中Ba2+的数目为5×10-3N AB. 14g乙烯和14g丙烯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均是3N AC. 1 mol FeI2与一定量氯气反应时,若有0.5mol Fe2+被氧化则转移的电子数为2.5N AD. 0.4mol AgNO3受热完全分解(2AgNO32Ag+2NO2↑+O2↑),用排水法最终收集到气体的分子数为0.1N A【答案】A【解析】分析:A项,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n(Ba2+);B项,1个乙烯分子中含6对共用电子对,1个丙烯分子中含9对共用电子对;C项,还原性I-Fe2+,Cl2先与I-反应,I-完全反应后与Fe2+反应;D项,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发生的反应为:3NO2+H2O=2HNO3+NO、2NO+O2=2NO2,总反应为4NO2+O2+2H2O=4HNO3,由生成的NO2和O2结合总反应计算。
点睛:本题考查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中心的计算,涉及溶液中微粒、物质的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氮的氧化物与O2和H2O的反应。
注意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遵循“先强后弱”规律,氮的氧化物与O2和H2O反应的计算利用总反应。
3.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A25℃,两片相同的Al片分别和等体积的稀HNO3和浓HNO3反应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产生红棕色气体,且后者反应更加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剧烈B 往黄色固体难溶物PbI2中加水,振荡,静置。
取上层清液,然后加入NaI固体产生黄色沉淀难溶物PbI2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向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乙醇溶液和(NH4)2SO4饱和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D向稀硫酸中加入铜片,然后通入氧气加热开始无明显现象,通入氧气加热后溶液变蓝氧化性:稀硫酸> Cu 2+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A项,常温下Al与浓HNO3发生钝化;B项,c(I-)增大,溶解平衡逆向移动;C项,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蛋白质发生盐析;D 项,发生的反应为2Cu+O2+2H2SO42CuSO4+2H2O。
详解:A项,常温下Al与浓HNO3发生钝化,A项错误;B项,在PbI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NaI固体产生黄色沉淀,说明c(I-)增大,饱和PbI2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析出PbI2固体,B项正确;C项,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乙醇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蛋白质发生变性,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蛋白质发生盐析,C项错误;D项,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Cu处于H的后面,Cu与稀硫酸不反应,通入O2后加热溶液变蓝,发生反应2Cu+O2+2H2SO42CuSO4+2H2O,在该反应中Cu为还原剂,O2为氧化剂,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得出氧化性:O2Cu2+,D项错误;答案选B。
4. 下图为有机物M、N、Q的转化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M生成N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B. N的同分异构体有6种C. 可用酸性KMnO4溶液区分N与QD. 0.3 mol Q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生成6.72L H2【答案】C【解析】分析:A项,M生成N为加成反应;B项,N的同分异构体采用定一移二法确定;C项,N不能酸性KMnO4溶液褪色,Q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D项,0.3molQ与足量Na反应产生0.3molH2,H2所处温度和压强未知,不能用22.4L/mol计算H2的体积。
5.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R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由W、X、Y、R组成的一种化合物a 在加热时完全分解为三种产物,其中一种产物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另一种产物c 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金属单质Z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简单离子的半径: X < Z < RB. X的简单氢化物比Y的稳定C. a、b、c中均含有极性共价健,且 a属于电解质,b和c都属于非电解质D. W、X、Y、R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会促进水的电离【答案】C【解析】分析:由W、X、Y、R组成的一种化合物a在加热时完全分解为三种产物,其中一种产物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另一种产物c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b为SO2,C为NH3,化合物a中含有S、O、N、H四种元素,a可能为(NH4)2SO3或NH4HSO3,W、X、Y、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为H元素,X为N元素,Y为O元素,R为S元素;金属单质Z在空气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反应生成气体,Z的原子序数介于O和S之间,Z为Na元素。
详解:由W、X、Y、R组成的一种化合物a在加热时完全分解为三种产物,其中一种产物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另一种产物c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b为SO2,C为NH3,化合物a中含有S、O、N、H四种元素,a可能为(NH4)2SO3或NH4HSO3,W、X、Y、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为H元素,X为N元素,Y为O元素,R为S元素;金属单质Z在空气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反应生成气体,Z的原子序数介于O和S之间,Z为Na元素。
A项,根据“层多径大,序大径小”,简单离子半径:Z X R,A 项错误;B项,非金属性:N(X)O(Y),X的简单氢化物不如Y的稳定,B项错误;C项,a中含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b和c中只含极性共价键,a属于电解质,b和c都属于非电解质,C项正确;D项,W、X、Y、R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有(NH4)2SO3、、NH4HSO3、(NH4)2SO4、NH4HSO4等,(NH4)2SO3、(NH4)2SO4发生水解促进水的电离,NH4HSO4完全电离出H+抑制水的电离,D项错误;答案选C。
6. 硼酸(H3BO3)为一元弱酸,已知H3BO3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3BO3+OH- = B(OH)4-,H3BO3可以通过电解的方法制备。
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阳膜和阴膜分别只允许阳离子、阴离子通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子流向:电源负极→b电极→电解液→a 电极→电源正极B.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 - 4e- = O2↑+4H+C. 当电路中通过3mol电子时,可得到1mol H3BO3D. A膜为阳膜,B膜为阴膜,且穿过A膜和B膜的离子数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装置图,a电极为阳极,b电极为阴极,电子流向:电源负极→b电极,a 电极→电源正极;根据放电顺序,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电路中通过3mol 电子,阳极室产生3molH+,在产品室中发生的反应为B(OH)4-+H+=H3BO3+H2O,电路中通过3mol电子时可得到3molH3BO3;阳极室生成的H+穿过A膜进入产品室,A膜为阳膜,B(OH)4-穿过阴膜进入产品室,Na+穿过B膜进入阴极室,B膜为阳膜,根据阴、阳极得失电子相等,穿过A膜和B膜的离子数相同。
详解:根据装置图,a电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a电极为阳极,b电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b电极为阴极。
A项,电子流向:电源负极→b电极,a电极→电源正极,A项错误;B项,根据放电顺序,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B项正确;C项,当电路中通过3mol电子时,阳极室产生3molH+,3molH+穿过A膜进入产品室,B(OH)4-穿过阴膜进入产品室,产品室中发生的反应为B(OH)4-+H+=H3BO3+H2O,3molH+产生3molH3BO3,C 项错误;D项,阳极室生成的H+穿过A膜进入产品室与B(OH)4-反应,A膜为阳膜,B(OH)4-穿过阴膜进入产品室,Na+穿过B膜进入阴极室,B膜为阳膜,根据放电顺序,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根据阴、阳极得失电子相等,穿过A膜和B膜的离子数相等,D项错误;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电解原理,准确判断阴、阳极和根据放电顺序书写电极反应式是解题的关键。
注意,电子不会在电解液中流动,在电解液中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而导电。
7. 已知K b(NH3·H2O)=1.7×10-5,K a(CH3COOH)=1.7×10-5。
25℃时,向20mL浓度均为0.01mol·L-1的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01mol·L-1的氨水,测定过程中电导率和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点溶液中,c(CH3COO-)数量级约为10-5B. b点溶液中,c(NH4+) > c(CH3COOH)C. c点溶液中,c(NH4+) +c(NH3·H2O) = c(Cl-)+c(CH3COO-)+c(CH3COOH)D. c点水的电离程度小于d点【答案】D【解析】分析:氨水逐滴滴入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液中,依次发生的反应为:HCl+NH3·H2O=NH4Cl、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盐酸为强酸,随着氨水的滴入,溶液的体积变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小,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变小,当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电导率最小,b点为等浓度的NH4Cl和CH3COOH的混合液;继续滴加氨水,弱酸醋酸与氨水反应生成强电解质CH3COONH4,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大,溶液的电导率又逐渐变大,c 点为等浓度的NH4Cl和CH3COONH4的混合液;醋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氨水,氨水属于弱碱水溶液,溶液中离子浓度又变小,溶液的导电率又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