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
摘要:作为协调城市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城市生态规划,也已成为对人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行为,强调生态思维与生态规划结合,是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的重要举措。
本文探讨了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思维;特征;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产生之初,人们就把许多美好的理想寄托其上,并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宗旨,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城市生态观。
随着人类不断获取生存条件的完善,人类却渐渐偏离了创造美好园的理想,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尤其是进入超工业时代以来,由于现代生产及科学技术等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内容的迅速增加,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影响所及已经导致城市环境质量的显著下降。
生态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生态学汲取其他学科营养,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也是现代生态学从经典生态学向人类生态学转化的突出表现。
生态思维的兴起有着深厚的认识论和社会基础。
从认识论角度看,生态思维是人类对其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一个飞跃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摒弃凌驾于自然之上、将自己作为自然主人的认识的表现。
从社会角度看,生态思维的兴起是与生态学的社会化过程,即生态学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不开
的。
当今,全球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各种社会制度的主流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生态思维上升为主体思维模式并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伦理的基础合乎逻辑。
此外,生态思维的兴起也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使然。
在严峻的生态形势下,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理论和技术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有在思维和认识层次上采用先进理念,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解决生态危机。
一、生态思维的特征
1、整体性。
即将生物圈看成一个整体,认为生物圈的整体功能比各个部分的功能更为重要。
2、关联性。
认为生物圈各构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物的存在依赖于它物的存在;一物的状态影响着它物的状态。
3、进化性。
认为生物圈中每一物体实际上是它和其他物体与环境适应的关系的总和,每一物体与其环境都在进化着。
4、平等性。
生态思维的平等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认识到其与自然界生命和非生命的客观实体具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均有以其自有方式寻求最适宜生存权利,人和自然客观存在的关系应是同格的。
5、共生性。
生态思维的共生性反映了人类已认识到,尽管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但仍寄生于生物圈以维持其生存。
人类只有同生物圈的其他物种及其生境构成一个相互依存、有利的共生体系,才能维持长久的生存。
二、城市规划生态思维的必要性
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需要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伦理基础作为支撑,从而也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 “人类中心观”成为规范和约束人类行为的道德依据,人类的“主体思维” ( 即强调人类对除人类以外的客体或物体的支配) 也成为主流思维的
范式。
在这一伦理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支配下,经济的快速增长,付出的是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高昂代价。
现实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实际上是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下,人类为自身的生存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对自然客体妥协的发展模式,是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驱动力相互制衡的发展模式。
显然,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建构以生态思维为显著特征的社会环境伦理基础,这是可持续发展能否真正实现的重要条件。
城市作为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载体,作为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力的“物质实体”,无疑应该采用较先进的思维方式或范式作为其发展的指南。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过程,都必须在重视城市的经济、空间、功能等要素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发展,使之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功能等的发展维持同步,从而不断支持城市的全面发展。
因此,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是提供城市不断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与可能性的重要思想观念。
三、生态城市的规划措施
1、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
城市运作导致“城市病”加剧,归根结底都是人与自然对抗,
超越环境容量与生态载力的结果。
因此,城市规划要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观出发,才能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
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布局与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
好的规划都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如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地形、气候等,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市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2、城市合理规模与环境容量的集聚度
如何准确地把握城市合理规模和环境集聚度,是一项理论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发展的客观因素,不可同等对待,从实际出发,可由三个不同侧面研究.
( 1) 在分析过去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预测某时期后“可能的”发展规模. 城市人口运动是一个同时含有已知、非确知和未知信息的灰色系统,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既有一定的必然性,又有一定的随机性。
( 2) 在分析未来影响城市成长因素的基础上,预测某时期后“合理的”发展规模,城市人口运动又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多重层次的复杂系统,要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分析。
( 3) 要与环境所能允许的“容量”相适应,城市环境容量主要由自然条件所决定,要从自然要素研究城市允许的承载力。
在我国,
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是环境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3、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
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4、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
就我国目前城市生长而言,其形态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在原基础上向四周扩伸,规划界形象的称为“贴大饼”,即同心圆式形态;二是在原基础上形成一城多心的组团结构;三是保留旧城,在周围建设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开放式,达到地区全力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自由式城市形态。
从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后三种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方向。
其优势有:( 1) 将城市分解成若干具有一定职能的组团单元,组团之间留有明显的绿色空间,拓宽了城市和自然界的接触面; ( 2) 工作生活尽可能在组团内就近解决,形成相对独立平衡的“工作—居住—学习—休憩—社会活动综合区”,克服了钟摆式交通; ( 3) 富于弹性和开放性,使城
市可持续发展。
5、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绿地规划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多在总图上利用边角、破碎地带“见缝插绿”地“画”绿地,只求在规划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这两项硬指标,而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对不同城市的绿地总量、布局等,常常缺乏定量的分析研究,因而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与生态的平衡关系。
所以,生态城市规划要加大园林绿地规划力度,除城市应有的公园、苗圃、防护林等外,还应规划诸如郊区森林公园、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宽型的环城林带、大面积草坪,将农田引入城市等, 构成点、线、面的“三维空间”的立体交互、网状联接,乔灌花草相间,常绿落叶搭配的多元绿地系统,以满足生物因子适宜生态城市的需求。
生态思维是富含先进意识、现代内涵及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
城市生态规划则是协调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一种重要的人居规划
形态。
由于城市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协调城市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城市生态规划,也已成为对人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行为。
因此,强调生态思维与生态规划结合,是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的重要举措,应予以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科明.对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分析[j]. 黑龙江科技
信息. 2008(10)
[2] 张春英,武文斌.对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的思考[j]. 科技
致富向导. 2011(05)
[3] 傅敏.与山水为邻构筑生态家园——贵阳市金阳新区
2005-01项目概念规划设计浅析[j].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09(01)
[4] 刘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 上海环境科学. 2002(02)
[5] 陈玮.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 规划师.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