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PPT课件
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PPT课件
第七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与失调
▪ 在日常外科临床的诊疗过程中,经 常会遇到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 同程度的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 调的问题,且有其特殊性。随时需 要外科医师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及 时处理。
▪ 尤其是急、重病症,如严重创伤、大 面积烧伤、消化道瘘、肠梗阻或严重 腹膜炎,都可直接导致脱水、血容量 减少、低钾血症及酸中毒等严重内环 境紊乱现象。及时识别和积极纠正这 些异常是治疗该类疾病的首要任务之 一,因为任何一种水、电解质及酸碱 平衡失调均可导致患者死亡。
机体仍继续从肺、皮肤和肾排出水, 因此若禁食数日又未补液,将可导致 严重缺水。
▪ (二)钠的代谢
▪ 正常人的血清钠浓度约为136~145mmol/L,
细胞外液中钠是最主要的电解质。体内 钠的来源主要为饮食,尤其是食盐。人 体每日需要盐量4.5g,摄入的食盐在胃 肠道内几乎全被吸收,过剩的钠主要由 尿排出,仅有小部分由汗丢失(大量出 汗时例外)。钠的平衡规律是:“多进 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
▪ 2、细胞内、外液之间的平衡
▪ 主要受到晶体渗透压的影响,通过半透 膜不断交流。细胞内K+ 因其浓度差的存 在常有向外渗出的趋势。细胞膜的离子 交换仅限于阳离子,Na+ -K+泵机制是把 因浓度差不断渗入的Na+ 排出细胞外, 而把渗出的K+ 拉回细胞内,水随着离子 有规律地进进出出,保持着细胞内、外 液成分的稳定。
▪
▪ 细胞外液:阳离子Na+ ,阴离子Cl-、
▪
HCO3-和蛋白质
▪ 细胞内液:阳离子K+、Mg2+,阴离
▪
子HPO4-和蛋白质
▪ 4、水的生理功能
▪ 调节体温;
▪ 作为溶剂(维持体内物理、化学环 境的稳定状态);
▪ 运输作用(运送养分到细胞中并将 其中的代谢产物带走);
▪ 润滑作用。
二、体液代谢
十分重要。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 一、体液的分布和组成
▪ 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body water), 是由水和溶解在水中的电解质和有机物 质组成。机体在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下 保持着体液的含量、分布和组成等方面 的动态平衡,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这是机体物质代谢、各器官功能正常进 行的基础和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 1、体液的个体差异
▪ 人体总体液量受性别、年龄、肥瘦 不同而呈现个体差异
▪
成年男性—占体重60%
▪
成年女性—占体重55%
▪
新生儿—占体重80%
▪
12岁—占体重65%
▪ 2、体液组成
▪
▪ ▪ 体液 ▪ ▪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间液
功能性细胞外液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 3、细胞内、外液的差别
影响,但不致引起渗透活性颗粒总
数的显著变化,对细胞外渗透压影 响不明显。常见的有低钾血症或高 钾血症,低钙血症或高钙血症,低 镁血症或高镁血症。
一、容量失调
▪ 容量失调是指体液的等渗性减少或 增加(无渗透压改变),引起细胞 外液量的改变。可分为缺水和水过 多两大类。
▪ (一)、缺水
▪ 由于水和钠的关系非常密切,故细胞外 液缺水时必然和失钠同时存在。引起水 和钠异常的原因不同,缺水和失钠的程 度也不同。这些不同缺失的形式所引起 的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也不同。根 据它们在细胞外液中缺失的比例,临床 将其分为等渗、高渗和低渗性缺水三种。
▪ 3、血管内、外液的平衡
▪ 血浆和组织间液之间水的流动发生 在毛细血管部位,除受渗透压的影 响外,尚受到血管内静水压的影响。 因此,血管内、外液的水平衡,主 要是指胶体渗透压和毛细血管内静 水压的平衡。
▪ 4、水的平衡规律
▪ 这种关于体液的不断流动并保持平衡 的理论又称为Starlimg平衡学说。水 的平衡一般规律是“多进多排,少进 少排,不进也排”。如果停止进水,
的另一特殊表现类型,即细胞外液 在体内被“扣押”于无功能间隙, 引起功能细胞间隙的缩减。
▪ (2)浓度失调:指细胞外液中水的
减少或增加,导致渗透微粒的浓度 即渗透压发生变化。由于Na+ 占细
胞外液渗透微粒的90%,故浓度失 调就表现为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
▪ (3)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的其他 离子浓度改变虽有各自的病理生理
三、水和钠的平衡调节
▪ 体液和渗透压的稳定是由神经—内分泌 系统调节的。体液的正常渗透压通过下 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激素系统来 恢复和维持,血容量的恢复和维持则是 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来调节。此两系统 共同作用于肾,调节水与电解质的吸收 及排泄,以达到维持体液平衡的目的。
▪ 1、渗透压的维持—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 激素激素系统
▪ (1)渴感作用; ▪ (2)尿的重吸收
▪ 2、血容量的维持—肾素-醛固酮系 统
▪ 压力感受器; ▪ 钠离子感受器(肾小管致密斑); ▪ 肾小球旁细胞; ▪ 利钠激素(第三因子)
▪ 血容量与渗透压相比,血容量的维持对
机体更为重要,当血容量锐减又兼有血 浆渗透压降低时,血容量对抗利尿激素 分泌的促进作用大大强于低渗透压对抗 利尿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机体才得以 优先保持和恢复血容量,保证重要器官 的灌流和氧供,维护生命安全。在临床 上,常以尿量来估计缺水程度,借尿量 与比重的关系来了解肾脏解质因疾病、创伤等因 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一旦这些变 化超过机体的代偿调节能力,便会 产生体液平衡失调。体液平衡失调 可分为三类:容量失调、成分失调 和浓度失调。
▪ (1)容量失调:为细胞外液中等渗 性体液的减少或增加(无渗透压改 变)。其中分布性变化是容量失调
▪ (一)、水的平衡 ▪ 1、水的摄入和排出: ▪ 正常成人24小时的入水量约2000~2500ml。 ▪ (1)摄入 ▪ 饮水1000~1500 ml ▪ 食物700 ml, ▪ 内生水300 ml
▪ (2)排出(水量和摄入量相等) ▪ 肾泌尿:1000~1500 ml ▪ 皮肤:500 ml ▪ 呼吸:400 ml 无形失水 ▪ 粪便:100 ml
▪ 从外科手术角度来说,病人内环境
的相对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 体液平衡失调的患者手术危险性增 加的几率是明显的。即使是手术很 成功,但若忽视了术后对机体内环 境的维持,终会导致治疗失败。
▪ 因此,术前如何纠正已存在的水、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术中和术 后又怎样维持体液的平衡状态,是 外科医师必须娴熟掌握的基本功。 因此,重视体液平衡的监控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