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州栋梁学校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其寓意主要体现了A.道家的“无为”思想B.儒家的“礼制”要求C.墨家的“节用”倡议D.法家的“变革”主张2.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
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这反映了当时A.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B.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D.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3.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民贵君轻,当行仁政C.加强中央集权D.兼相爱、交相利4.《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5.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
儒学的不败原因有A.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其它学派缺乏特长C.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D.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6.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他提出的这一理论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B.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D.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7.“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
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8.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
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
”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
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9.朱熹《朱子语类》中讲:“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
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10.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
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11.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
”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
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A.不容动摇的理学道德信念B.儒学制约了人的追求C.道学家追求孔颜之乐D.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12.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
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13.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
朕读其书,察其理。
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
”康熙称赞的“他”指的是A.孔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14.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C.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15.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其内容看反映了A.程朱理学B.阳明心学C.李贽“异端”D.经世致用思想16.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
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
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
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17.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
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18.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9.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自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事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0.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
还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B.社会相对安定C.商品经济的发展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三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
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四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
……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参考答案1.D【详解】道家的“无为”思想指主张清净自守,反对任意妄为,排除A;儒家的“礼制”要求遵守社会规范,不符合题意,排除B;墨家的“节用”倡议节约用度,反对铺张浪费,排除C;材料讲述了“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只知依照陈规旧俗,而不懂得变通的人。
这与法家的“变革”主张是相符合的,故选D。
2.B【解析】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 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3.B【解析】【详解】由“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孟子的这一思想是“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故B项正确;A项是孔子的思想,排除;C项是法家的思想,排除;D项是墨家的思想,排除。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