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社会学
22
经过几十年的实施,进口替代政策不但没有减轻拉美 地区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依程度,而且还加剧了区内 的发展失衡(即新兴工业部门与传统产业不接轨)、 经济发展停滞、贫富悬殊和社会的不稳定。
受到上述经济发展迟缓和对外依赖现象的困扰,一些 熟悉拉美社会发展历程的学者一方面怀疑单纯的经济 政策(如出口导向或进口替代)能否有效地使拉美地 区摆脱贫穷落后和对外依赖的困局;另一方面又不满 现代化理论对拉美当前落后状况的解释。
45
至此,拉美地区的“进口替代”政策简直陷入了“赔了夫 人又折兵”的无可奈何的处境:
接受西方资本家在本土投资设厂,获得的只是一些过时的 生产设备和技术,但失去的却是宝贵的市场和独立自主的 发展机会。因为跨国公司可以在区内保护政策下制造产品 和拓展市场,而利润又比以往从母国输出产品时赚取得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边陲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 但其经济发展政策和方向往往是不能自主的。
23
第二节 学术渊源
依附理论虽然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但其 理论渊源却可追溯到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一些 学术论著和社会思潮。
影响依附理论的学术论著和社会思潮可归纳为两大类:
➢ 一是揭发资本主义扩张(外因)破坏性的言论 和著述;
➢ 二是新马克思主义。
24
一、资本主义扩张的破坏性
最早及最直截了当在公开场合揭示外因(如殖 民主义)破坏性的,莫过于1928年库西宁在第 六届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38
15世纪末叶,欧洲人发现通往印度洋和美洲的航路,自此, 商业和贸易中心逐渐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出现了葡萄牙、 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国家,它们的殖民地和 扩张活动遍及世界各地。
39
拉美地区从此陷入资本主义扩张的范围;殖民侵略者不但 使地区内的社会解体、财富和人力资源流失,而且更破坏 和扭曲了地区内原来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
41
基于这些变化——工业革命后带来的贸易优势——西方也 随之改变了原有的扩张手段:由掠夺资源、贩卖奴隶和强 迫贸易转变为以扩张市场和海外投资为主。
当时的殖民主义者一方面以“自由市场”为借口,积极通 过政治手段去替其工业产品谋出路,另一方面则设法投资 殖民地的矿场和农地,以便为母国提供所需的工业原料和 消费品。
古西宁指出,资本主义扩散只意味着殖民帝国 肆意榨取和掠夺当地财富和资源,以加速本国 的资本累积和经济成长。因此,资本主义扩张 实际上剥夺了落后地区赖以发展的财富和资源, 使之陷入贫穷落后的泥淖中。
25
26
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普雷维什及保罗·巴兰与斯威齐 更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扩张对落后地区所造成的不良影 响。
46
(四)小结
在整个漫长的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自1500年至今),西方 殖民主义者和资本家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政策不断在亚非 拉国家进行军事压迫、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结果造成当地 社会解体、资源财宝流失及经济结构失衡、发展停滞等。
有鉴于此,依附理论学者异口同声地认为,亚非拉地区的贫 穷落后与西方国家的富裕繁荣,并不是个别孤立的、毫无关 联的现象,而是一个历史过程(即殖民主义或资本主义扩张 过程)的正反两面---西方的发展是以亚非拉的贫穷落后为代 价的。
34
第三节 内容、派别和争论
依附理论学者集中探讨的两个主题: ➢ (1)从拉美地区的发展史去寻找导致地区内
贫穷落后的原因; ➢ (2)尝试提供摆脱当前贫困落后的可行途径。
35
36
一、殖民扩张史——拉美地区贫 穷落后的根源
尽管学者们采用不同的词语去界定不同的扩张 时期,但他们却大致上赞成把整个资本主义扩 张过程划分为殖民与后殖民两个时期。
一体之两面,而后者的发展又是以前者的低度发展 为代价的。 弗兰克把西方殖民主义者与亚非拉的接触比喻为 “大都会”与“卫星城镇”的关系。前者居于“核 心地位”,主宰着后者的发展方向;后者处于“边 陲地位”,备受核心国家的掣肘和剥削,不能自主 发展。
49
弗兰克又进一步归纳出一些抽象的概推:
(1)落后国家一旦成为卫星国——被纳入资本主义扩张 的范围——就注定不能自主发展,就注定会陷入低度发展 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低度发展论”)
19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 美国的民权运动: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
争取民主权利。 “我有一个梦,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孩子将
生活在一个不是根据肤色而根据内在品格来衡 量他们的国度里。”
20
21
二、拉美本土的社会背景
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诸国的发展策略都是以 “出口导向为主。
但在初级产品输出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拉 美诸国经常出现大量贸易逆差以及随之而来的 经济危机。为了纠正这些偏差,一些拉美国家 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推行以“进口替代”为 主的经济发展政策,即在本土设厂制造进口的 工业产品。
16
一、时代背景
战后西欧盟国在马绍尔计划的支援下,在短短的几 年间就从战争废墟中重新建立起来。此后十几年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
这样就使得西方政府、学术界和普罗大众对本身既 有的社会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满怀信心。
而且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也争相仿效欧美的社会制度 和发展模式。
幼苗工业,企图借此摆脱前期出口导向政策所造成的困 境。
44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即面对国内生产力过剩及工业 产品缺乏海外市场的困境,西方的资本家便毅然尝试前往 海外投资,在当地设厂生产工业产品。
因为把过剩的资金和过时的机械设备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 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可突破这些地区所设的 高关税和进口额的藩篱。
9
10
11
12
13
14
目录
第一节 缘起的因由与过程 第二节 学术渊源 第三节 内容、派别和争论 第四节 批评 第五节 依附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分野
15
依赖理论缘起的背景可分为时代性和拉美本土性两个方面。 所谓时代性,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国际形势和趋向而
言; 而本土性,则指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第三章 “以核心-边陲”为核 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
1
2
依附理论
3
导言
依附理论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产生背景: ➢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忙于部署越战及处理国内此
起彼伏的学运浪潮。 ➢ 与此同时,一些国际机构和第三世界国家领袖
亦开始反省和检讨战后近20年来的发展结果。
4
主要的代表人物
5
6
7
因此,从依附理论学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的 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以压抑和破坏殖民地(即拉美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换来的。
40
(二)殖民扩张期(2):工业 资本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由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中期(约 1800—1945),大约持续了150年。
由于工业革命的促进,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及 其他条件的成熟(如机械化、规模效应及进口 原材料价格下降等),欧美工业产品便挟质优 价廉的优势及在殖民政策保护伞之下,排挤了 亚非拉地区同类型的传统产品。
17
到60年代末期,由于越战、国内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和贫 富悬殊)的凸显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拉大等现象的冲击下, 西方社会出现了下列一些现象:
✓ (1)部分年轻一辈的西方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传统价值观和 现行制度的正确性,亦有少数学者转向马克思主义寻求答案;
✓ (2)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亦开始反省过去盲目追随西方社会 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做法;
和生产资料。
43
(三)后殖民扩张期
这个时期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成形。相对于前期(即工业 资本主义阶段),这个时期的扩张策略又有了 明显的改变。
拉美地区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后, 纷纷采纳“进口替代”政策:
✓ 一方面,在本土设厂生产以往依靠进口的工业产品; ✓ 另一方面,又设立关税壁垒政策,以保护和培育本土的
8
陶海洋指出,依附理论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 其演变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即1950年代、1960年代、 1970年代以来,以巴兰、弗兰克、沃勒斯坦等人为代表,主 要对二战以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格局进行批评,并提出发 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具体可参阅其论文《依附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3
新马克思主义,亦有人称之为新左派或极左派是指 一些拉美激进马克思主义者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 期所发表的言论和观点。
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前拉美社会的资本家已经 变了质,他们为了本身利益而甘愿成为帝国主义者 剥削国内人民的帮凶,不会扮演冲破封建残余、促 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进步角色。
由此引申,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前拉美社会已 具备了革命的种子,而保证革命成功的最佳战略莫 过于联合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及进行游击战。
47
二、摆脱低度发展的途径——划 分依附理论派别的准则
根据研究拉美发展史的结果及对当前国内外形 势的诊断,依附理论学者为拉美地区设计了一 些脱贫致富的方案。按照这些方案的政治取向, 可大致细分为三大类:
① 革命派 ② 改良派 ③ 中间路线
48
(一)革命派
革命派以弗兰克为代表。 兰克认为落后国家的低度发展与殖民帝国的发展是
✓ (3)联合国及一些关注第三世界国家贫富悬殊情况的学者 也意识到,过去西方发展专家把发展目标局限于GNP的增长 是过于狭隘的。
背景
18
越南战争,简称越战, 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 战争,美国等资本主 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 越(越南共和国)对 抗受中华人民共和国 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 支持的北越(越南民 主共和国)和“越南 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又称越共)的一场 战争。
普雷维什根据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经验,把先进资本主义 国家与落后地区的关系比喻为“核心与边陲”的从属关系。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