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礼源于原始初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生活禁忌!夏商时期发展较完备,“礼,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周公“因于殷礼,所损差”,创立周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框架。
这反映出()A.礼是民俗的概括和反映B.王位纷争得到制度性解决C.宗教性文化向伦理性文化转变D.社会体系和组织原则的确立3.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4.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
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A.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5.某高校教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论文。
下列材料可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④《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
如有变动,但仍一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7.理学是以儒家礼法。
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
道思辨哲学。
宇宙生成。
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8.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据此判断顾炎武主张()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B.坚守理学教诲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D.发扬孔孟之道9.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赋在武帝时代走向创作全盛时期B.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D.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12.李明海在《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
由此可知()A.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B.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C.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D.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3.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
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A.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B.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的文化C.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D.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14.陈独秀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亊也。
”由此可知,陈独秀()A.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武器B.主张政治革命。
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C.视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D.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朿缚,倡导女性解放15.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
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A.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B.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16.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的这种思想可以用来说明()A.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兴起B.先秦以人为本思想的复兴C.理学与心学的深化发展D.新儒学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7.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末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
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
材料反映陈独秀()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18.1922年,民主人士张君励曾说:“吾国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决定,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
若谓西洋人如何,我便如何,此乃傀儡登场,此为沐猴而冠,既无所谓文,更无所谓化。
”这表明张君励()A.强调应当重新审视中西文化B.否认了继续引进西方文化的重要性C.赞成一味肯定中国固有文化D.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1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
德育。
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20.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21.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22.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C.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D.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23.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此图不能反映出()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4.“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言论突出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A.民权主义B.民族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二、非选择题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署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材料三为下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请回答:(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4分)(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5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2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7、(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答案一、选择题1~5.DCCCC 6~10.BCCDC 11~15.DBDCA 16~20.DDABA21~24.DDDA二、材料解析题25.(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