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奇妙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

奇联共欣赏,妙对相与析——《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浏阳市田家炳中学陶芬兰一、教学目标1.激发、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欣赏、品味、积累奇联妙对。

3.根据对联的要求,学写对联。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对联常识。

2.欣赏名联佳对。

教学难点:1.尝试对联创作。

2.相互评改对联。

三、教学创意“梳理探究”活动课是高一学生最新接触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品种和文学体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通过积累、欣赏和创作对联等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引发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

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 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长得丑。

便曰: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亮笑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瑜大怒,欲反目。

鲁肃忙劝曰: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言罢,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

——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这堂课主要从对联常识、名联欣赏和对联创作三个方面来作一些梳理和探究,并试图从中感受、挖掘对联的无穷奥妙。

(二)活动一:梳理对联常识说到对联,其实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对联。

尤其在农村,无论是高宅大院,还是穷家小户,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可以说,贴对联已成为人们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中一道不可缺少的程序。

1、对联知识⑴什么是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

(课本P77对联常识第一段)让学生齐读(2)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tú、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2.指出下面对联的错误并改正。

(出示课件)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交流意见。

明确:①上句要改成:何必三更眠五更起,字数相等。

②将“前”改为“香”,词性相同。

将“雪”和“融”调换顺利,结构相当。

③将第二个“随”改为“伴”,避免同字。

将“来到”改为“到来”,平仄相异,仄起平收。

2.小结对联的要求。

(出示课件)3.强调对联的书写与张贴要领。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教材第一部分有一副对联:“文辞真比丰年玉;气味还同幽壑兰。

”这是清代著名学者、书画家钱沣写的一副对联。

“丰年玉”的“玉”是仄声,“幽壑兰”的“兰”是平声,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这样张贴就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钱沣的这副对联——“文辞真比丰年玉”,意思是说做文章讲究词采,就像丰年的玉一样,能使文章锦上添花,增加许多靓色;“气味还同幽壑兰”中的“气味”是借喻人的意趣和情调,有着高雅情趣的人,就像幽谷之中的兰草一样,不事张扬,却永存芬芳。

(三)活动二:欣赏奇联妙对古往今来,像钱沣这样,许多文人墨客都创作了许多奇联妙对。

如鲁迅有一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敌人无比仇恨,决不妥协;对同志无限热爱,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

我国历史学家范文澜有一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表明了他锲而不舍、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

多学习这样一些对联,可以使我们温故而知新,学到一些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方法。

请欣赏课本第二部分“对联欣赏”中的几副对联。

这些名联既然是奇妙的对联,就一定有它的奇特处、巧妙点,就看我们能否拥有一双慧眼把它发掘出来。

1.分小组讨论,欣赏、品味教材第二部分“对联欣赏”中的几副对联。

(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交流意见,汇报探究成果。

)我最喜欢第副对联,理由是。

明确:①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为白鹿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

“傍百年树”既指书院有苍翠的古树,又用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下联“读万卷书”即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联仅寥寥八字,内涵十分丰富深刻,是朱熹的经验之谈,又是对后学诸子的劝勉。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朝著名思想家、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③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是清朝名臣张鹏翮写的一副对联。

“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④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这是韩城司马迁祠门口的一副楹联。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李陵降匈奴,司马迁不顾个人安危,据直为李陵辩争,所以说他“留得正气凌霄汉”;《史记》是一部博大精深、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内容浩瀚、形象生动的文学巨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著成信史照尘寰”。

⑤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这是郭沫若先生游隆中武侯祠时题写的。

《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

《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

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

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前的楹联。

忠骨指岳飞的尸骨,佞臣指奸臣秦桧等。

上联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下联写岳飞坟前以白铁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铁之无辜,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青山”和“白铁”本是死物,根本就不会“有幸”,也不会“无辜”,但经联家这样一写,天地万物仿佛都有了人性!(学生齐读这6副对联。

)(四)活动三:尝试对联创作1.朗读《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的部分内容。

(出示课件资料印发《笠翁对韵》2.对对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这样的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出示课件)明确:暗/难/天长/旧爱/迎新春/水无涯/读万卷书/画饼充饥/神州气象新/春来鸟语花香/红梅朵朵迎新春3.学写对联学校马上就要举行运动会了,请同学们为同学或班级或学校写一副对联。

(学生自由创作。

分小组交流、评改。

每个讨论小组推选最佳对联,板书。

师生共同点评并提修改意见。

)参照示例:(1)赛跑跨栏,争魁夺冠,莫辜负暮雨朝云,春花秋月;飞枪跳远,健体强身,要胸怀南疆北漠,碧海蓝天。

(2)心健由于静修,要心明似水,心定似松,为登斯境当无名无我;身强贵在运动,须身矫如鹰,身灵如豹,能获是功应有志有恒。

(3)游书海赏花香樟柏树前蹦几圈能武能文能乐;效鹰击模猿跃塑胶场上扬一手更高更快更强。

(4)场上虎气顽强拼搏显身手足下雄风奋勇争先竞风流(5)勤读力耕肩重任,德智体美常规育柱天大木立己达人图自强,苦辛酸甜滋味酿幸福人生(6)须德智体美兼具,方堪称风流俊彦惟苦辛酸甜备尝,才可谓完满人生(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梳理了对联常识,探究了奇联妙对的匠心独运和对联的简单创作,从而感受了对联的无比奇妙,但我们对于对联的梳理探究还远没有结束!我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继续探索,不断挖掘;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对联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和文学体裁,从而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