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概念、背景以及新课程改革中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概念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补充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背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这无疑体现了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么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实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中宋代朱熹集注,朱熹归纳孔子的教学方法时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材施教”可谓渊源长远,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
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习者资质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实行教育。
当今,受教育的少年儿童,因为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
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实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
可见,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培养出不同层次人才的保证。
(三)新课程改革中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1)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
(2)要充分理解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
(3)要充分理解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水平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
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注重分析的,从中能够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二)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
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水平、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所以,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水平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
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水平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升学习成绩。
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
因为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
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即时实行调节。
(四)教师不但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拉埃丁和斯泰莱在1998年实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
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因为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对应较高的预期。
其实这个结果在某种水准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
成为一名有策略的学习者至少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水平类型,能够知道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要求,并且能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之中偏爱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策略则是灵活的、有计划的、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而随机应变的。
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拔培养下,学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动地扬长避短。
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的意识,而且理解到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及其利弊时,就会主动地实行调节。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
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
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
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实行培养。
三,因材施教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史上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倡导者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
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回答。
在《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很多。
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先进》)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
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都向孔子问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关于为政之道: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则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够语上也”(《雍也》)。
颜渊是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便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即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谦恭不够,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
樊迟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等。
孔子的教育目标在于“成人”“成德”,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孔子最重视的是“德行”。
宰我虽以“言语”闻名,但孔子斥之为“不仁”,因为他不行三年之丧而自觉心安理得。
冉有善于“政事”而为季氏聚敛,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夏以“文学”见长,孔子责之以“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仲弓长于德行,但讷于言而敏于行,时人评价其只知“仁”而不知“佞”之机变,孔子则称赞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不会去作的。
孔子对学生的特点了然于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等。
他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再如《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教育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的“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水平、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
(二)现代的教学观点赋予因材施教不同的观点。
(1)因“材”确定不同教学目标、方法及进度“材”,通常是指学生身心差异。
即学生生理及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差异,这是“材”的核心内容,是因材施教的着眼点和依据。
但我们认为“材”还包括“教材”在性质、内容、结构、要求及教学法和“教师”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存有的差异,课堂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以上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进程与教学方法。
首先,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存有身心差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均属独特的天赋,都有教育价值。
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并不大,有时是因为我们教师用一种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生而产生了“主观差异”,这种“主观差异”往往是导致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差异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就曾告诫我们:占90%的学生的水平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教师只要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协助,95%的学生都能学习每一学科、达到全部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成绩。
而他所提到的“恰当的课堂教学”也就是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即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允许不同的学习进度,达到教学目标。
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课时,基础目标是能知道合成、分解的概念,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实行合成与分解;中层目标是实行正交分解法的应用;高层目标是通过抛锚式教学,学生得出:合力能够大于、等于或小于任意一个分力的结论。
这样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科及教材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不同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