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分析——以湖北黄石为例一、引言我国有118座资源型城市,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
其中, 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的40座, 已占到全部资源型城市的1 /3。
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严重威胁; 即便那些资源产业尚处于稳产、成熟阶段的资源型城市, 也面临着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就业再就业压力巨大、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积聚等等一系列越来越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2008年3月17日, 国家正式确定甘肃白银、河南焦作、江西萍乡、湖北大冶、吉林白山、云南个旧、辽宁阜新、黑龙江伊春、吉林辽源、辽宁盘锦、宁夏石嘴山和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等12个城市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这些城市在现实压力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先后进行了经济转型的有益尝试,不仅对新增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有着借鉴作用,对其他的矿产城市经济转型也起来很好的示范作用。
作为湖北黄冈人,我经常去的邻市黄石市就是国家第二批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并且其在经济转型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因此这里以黄石市为例,分析我国资源性城市的经济转型模式。
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1.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属于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和谐社会建设。
3.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4.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5.三、黄石市资源型经济发展的问题及转型1.问题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探明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3大类78种,品种占全国的28%、湖北的55%,是全国第六大铜矿基地和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
上世纪50年代,黄石依靠丰富的资源宝藏,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企业,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资源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高达62%。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石城市规模和工农业产值一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一路书写着“黄老二”的辉煌。
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黄石逐渐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各种伴生问题陆续涌现,加上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矿产资源告急。
资源储量大幅下降。
到2007年,黄石煤、铁、铜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
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不低于30%的矿山,仅有大冶铁矿等14座。
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服务年限都在逐年缩短。
困境之二:产业结构告急。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黄石产业结构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
三次产业比重失衡,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
每当宏观经济“转冷”时,经济发展随之陷入“低谷”,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困境之三:发展空间告急。
黄石同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先有工厂,后有城市,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整个城市以工矿和企业为中心来布局,城市形态和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
城市发展、工业发展均无空间。
困境之四:民生问题告急。
矿产资源枯竭,带来相关企业关停,导致黄石涉及民生问题的“四个压力”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
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
截止2008年,黄石市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
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2005年以来该市每年新增退休人员8000余人,市内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5亿元。
职工脱贫压力加大。
2008年,黄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47元;市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36174人,低保金月平均标准仅为230元。
城市建设压力加大。
据统计,全市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和基本的配套设施改造所需资金高达300亿元以上,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困境之五:生态环境告急。
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给黄石生态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矿山、灰尘弥漫的山道、伤痕累累的土地、长满荒草的坑口。
一是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三分之二。
二是地质灾害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8年,黄石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
长期沿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石由此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2008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1吨标准煤,居全省第一位,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此外,随着资源型产业衰退,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产业接续、生态补偿、环境修复等方面公共支出加大,黄石财政支付常常“捉襟见肘”。
以2008年为例,黄石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7.98亿元,根本无力承担资源枯竭带来的环境治理、企业搬迁、职工安置等巨大的资金需求。
2.转型措施1推进城市功能创新,从单一生产性功能向综合配套的多功能城市转变针对黄石市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功能的创新,对城市功能进行全面优化和升级。
1.1以调整城市规划布局为重点,着力完善城市功能黄石先有工矿,后建城市,城市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不合理的规划布局结构是制约城市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必须抓住每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对城市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和基础作用。
要按照“再造一个新黄石”的要求,着手规划建设黄石新市区,并在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完成城市旅游、园林绿化、公交客运、燃气等专业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过去黄石市城区道路主要是连接工矿企业的道路,等次较低,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因此,必须以建设区域性大城市为目标,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多渠道投入资金,重点建设城市二环线、城市道路连接线、城区间快速干道等多项城建重点工程,从而拉开大城市建设的框架,形成城市组团间的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实现老市区与新城区对接,市区与郊区的对接。
与此同时,加快电网、通信、排渍、燃气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扩大绿地面积,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
1.3以老区改造为重点,着力整合城市功能过去黄石市工矿企业兴办了大量自我服务系统,随着企业改革和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对这些功能进行整合和调整。
要逐步将企业办的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和生活服务系统进行剥离和整合,统一纳入到城市功能配置体系之中,一方面减轻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对老城区改造不能搞简单的就地“复制”,而要着眼于整个区域的布局进行功能再造,始终坚持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新路子。
具体讲,一是要以兴建一批设计先进、配套良好、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新型住宅小区为载体。
二是对位于市中心城区一些噪音大、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工矿企业,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发展第三产业,这样不仅可以使原有土地资源得到盘活,而且可以使企业重现生机,同时,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改变城市布局混杂的局面,促进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2推进城市产业创新,从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变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依托和基础。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黄石的产业大多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兴起,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危险,保持城市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按照“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产业转型促进城市转型。
2.1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主要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针对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冶金、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加大资金投入对一些大中型企业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使黄石市大中型企业主体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2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型城市要保持经济长盛不衰,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替代产业,必须坚持把发展替代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使黄石市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向经济强市跨越的不竭动力。
因此,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
2.3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特色化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关键。
根据黄石实际,必须围绕把优势做大,着重发展四大系列的特色产业。
一是纺织服装系列。
二是食品饮料系列。
三是医药系列。
四是能源系列。
2.3推进城市环境创新,从生产型向生态型城市转变有效解决环保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黄石自然环境优美,城区襟江带湖,水绕山环,拥有西塞山、东方山、磁湖等众多集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
但这些鲜明的特点在过去的产业开发中一直未能得以彰显。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城市环境创新的力度,使黄石市展现青山、碧水、蓝天、绿地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形象。
3推进城市功能创新,从单一生产性功能向综合配套的多功能城市转变针对黄石市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功能的创新,对城市功能进行全面优化和升级。
3.1以调整城市规划布局为重点,着力完善城市功能黄石先有工矿,后建城市,城市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不合理的规划布局结构是制约城市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必须抓住每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对城市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和基础作用。
要按照“再造一个新黄石”的要求,着手规划建设黄石新市区,并在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完成城市旅游、园林绿化、公交客运、燃气等专业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一是坚持防治污染与保护生态并重。
依法强化小矿山的采掘管理,果断炸封小矿山,取缔“十五小”污染企业,关停小选矿池、小洗矿点。
对一些能耗大、污染重的大企业逐步实行高新技术嫁接或无污染产业置换。
二是坚持新污染与老污染源治理并重。
一方面,对新开工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另-方面,加大老污染的治理力度,对大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次扬尘等“三尘”以及市中心区火车噪音污染进行治理,创建市中心区50余平方公里的无黑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