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2014-4-3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2014-4-3
(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 1. 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是指思考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 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的认识过程。
主要功能:求同。
语文题
《天净沙 秋思》共描写了10件景物: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
这些欲描写什么意境?
2.发散思维
认识要点
部分—整体
② 比较-分类
③ 抽象-概括 ④ 具体化
共同点—差异点
抽取本质,形成概念 实践应用
练习题
1. 凡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均称为 语言。这体现了思维的( )过程。
2. 思维最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是 ( )。
3. 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区分出来的 思维过程叫做( )。
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初始阶段。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分析和整理问题有关的材料,明确问题的 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提出假设 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包括 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提出假设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是从给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从同
一输入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
主要功能:求异与创新。
例如,教师发现一名学生缺课,就会想出这 个学生缺课的各种可能性。 生病?
忘记了时间?
事假? ……
中午吃什么好呢?
砖头有什么用??
(四)创造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 的标准划分。
(一)思维的形态
思 维 的 种 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二)思维过程的逻辑性 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四)根据思维的创造性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以下体现了哪些思维?
题一:马航370失联原因猜想:
1. 系统故障; 2. 被劫持;
3. 解体;
4. 坠海
形象思维在幼儿期有明显的表现。
如:幼儿计算 3+4 = 7 ,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 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 具体形象进行计算。
3.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称为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用抽象的概念“词”来进行的思维,这是思维的最 本质特征。
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 的数目。
2. 韩师在校生 内涵:韩师+在校生 外延:本科生+专科生
2.概念的等级和层次
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和概括的范围,从而
形成了概念的等级。 层次越高,其抽象概括水平也越高。
如“金丝雀”、“鸟”、“动物”。
3. 概念 ≠ 词
概念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但概念与词不是一
一对应的。 ① 同一概念由不同的词来表示 医生与大夫 ② 同一词表达不同的概念 千金—许多钱、女儿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
1. 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持的思维。 动作思维也称实践思维,其特点为:任务是直观的、
以具体形式给予的,解决方式是实际动作。
事先他并不知道自己要搭建什么东西,只能 搭完后,才能把搭的东西想象成某一种东西 告诉你。
2.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用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的过程。 基本单位:表象。 表象:感知观察之后在头脑里留下的有关事物 的形象。
属性; 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 概念外延的大小由它的内涵决定的(相反的关系): 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少,外延就越大。
举例
1.脊椎动物
内涵:有生命和有脊椎; 外延:鸟、鱼、蛇、虎等。 2. 动物 内涵:有生命。
外延: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举例
1. 韩师本科在校生 内涵:韩师+本科+在校生 外延:本部的本学生
4.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 解,这利用思维的( )过程。
四、概念
(一)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 映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包含3层意思:
1.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
2.概念具有等级和层次性;
3.概念和词不可分。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感觉:颜色洁白、芳香扑鼻 知觉:玫瑰花非常美丽
直接的:颜色、 香味 (外在特征)
思维: 这应该是他送的吧。。 间接的:花与送
花人的关系 (内在联系)
思维 vs 感知
感知
直接反映 外部特征、外在联系
思维
间接反映 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内在联系 认识的更复杂、高级的 认识过程
认识的感性阶段
感知与思维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汇总,选择最合适的一个 填入问号除,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所给项都是轴对称图形。 第1张图有一条水平的对称轴,第2张图有一条竖直 的对称轴; 第3张和第4张图都有水平和竖直的对称轴各一条, 第5幅图有一条竖直的对称轴,所以下幅图应有一条 水平的对称轴,符合条件的只有D项。
数字推理
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
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选项中选择 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
数列的排列规律。
1, 6, 20, 56, 144, ( ) A.256 B.244 C.352 D.384
解题方法:
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的四倍为第三项, (6—1)*4=20,(20—6)*4=56, (56—20)*4=144,(144—56)*4=352。
答案为:C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特征
1. 间接性 2. 概括性
1. 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
观事物,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或把握
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
的事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
诊断疾病
病史 体格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粪、尿常规检查 脑电图检查
大脑疾病
要下雨
2. 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概括的类型
( 1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
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苹果、梨、桃 —— 水果 ( 2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 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夏天蜻蜓突然出现很大,预示着要下大雨。
1. 分析和综合
分析: 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
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的过程。 综合:在认识上把事务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 同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过程。
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综合中有分析,综 合才更完备。
机芯
表盘
指针
……
这是一个是由不同构件所组成,具有计时作 用的钟表。
2. 比较和分类
比较:在认识上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 点及其关系的过程。
分类: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 种类的过程。
机芯、表盘、指针、表壳……
3. 抽象和概括
抽象:在认识上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 质特征的过程。
概括:在认知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 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形成概念)
关系
发散性思维的维度
1967年,吉尔福特提出的。 1. 流畅性
2. 变通性 3. 独创性 这三个维度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
流畅性:指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发散的量 。
变通性:指发散的灵活性,能随机应变的能力。
独创性:发散的新奇成分,指对刺激能作出不寻 常的反应。
这是什么?
甲:1、七个由大到小排列的圆圈 2、七个由大到小排列的鸡蛋
3、七个连续发出的乒乓球 流畅性:3分;(一共回答了3项)
变通性:1分;(因为这3项都是从形状上联想) 独特性:0分;(因为这3项全组人40%以上都提出)
乙:1、七个由大到小排列的圆圈
2、七个连续发出的乒乓球
3、一个快速运动的乒乓球的轨迹
流畅性:3分;(一共回答了3项) 变通性:2分;(2项是静态,1项是动态联想) 独特性:1分;(因为第3项全组只有5%的人提出)
(三)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也称概念学习,是指个体掌握概念的过 程。 ① 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② 对儿童来说,是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
五、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情境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 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
①问题起始状态(给定条件)
②问题的目标状态(问题的答案)
③障碍
由16根火柴组成的5个正方形(图A),请移动其中
3根火柴,使之成为4个正方形。
图A
问题的基本成分
1.给定条件:5个正方形
2.目标状态:4个正方形 3.障碍:移动3根火柴
答案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按照一
定的目标,遵循一定规则,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 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 过程。
①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② 同时,感性知的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从认
识事物表面现象,上升到认识客观事物的规
律和本质。
鉴宝节目
二、思维的种类
(一)思维的形态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二)思维过程的逻辑性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