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番茄太阳案例

番茄太阳案例

捕捉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提升小学生的感悟力------《番茄太阳》教学案例[案例背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应该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

感悟一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能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

细节是自然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郁郁葱葱的一片叶子,细节是香气四溢中的一朵花。

由这些细节堆砌起来的文本更加细腻,更充满着灵性。

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细节的敏锐的发现、捕捉和挖掘,常常成为重中之重。

教学的细节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预约课堂中的那份精彩。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一位5岁的小盲童——明明。

作者被她的美丽聪颖、乖巧可人、善良乐观所感染,被她的笑声和爱心所感动。

明明就像一个“番茄太阳”温暖着作者的心。

从文中不难发现,明明内心的阳光与乐观是她父母亲给予的。

文中第三段描写父亲教女儿认识蔬菜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成了我教学的着眼点——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很光滑;番茄很好看,圆圆的……”[情境描述]师: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中父亲的语言,看能发现什么?(指名读父亲说的话:这是黄瓜……)生:有很多标点符号。

生:基本上三四个字就用一个标点符号隔开。

师:你们那明亮的眼睛发现了,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却用了七八个标点符号。

符号越多,表明父亲说话越慢,耐心越大。

想想看,我们的父母亲在教我们认识事物时一般会怎么说?生: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

师:而这位父亲是怎样说的?谁来说说。

一学生将父亲的语言读了一遍,读得不够慢。

师:假如你就是明明,闭上眼睛,听着爸爸说的话,来摸一摸。

(其他学生闭眼体会、想、摸,那位学生又读。

)生:这是黄瓜。

师:摸到了吗?生:长长的。

师:感觉到了吗?生:皮上有刺。

师:小心,别扎着手。

……师:从这些标点隔开的一个一个短句子中,你看出了什么?生:父亲很耐心地教女儿认识蔬菜。

师:怎样教就是耐心地教?生:父亲要轻轻地说话,要像个父亲对小孩说话的语气,慢慢地对她讲。

生:要认识这些蔬菜,小女孩只能靠鼻子闻、嘴巴尝,用手摸,如果父亲很急噪,小女孩就更紧张,就很难认识。

师:再看看父亲说的话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生:父亲还可能教她认识其他的蔬菜,不止黄瓜、扁豆、番茄这三种。

生:小女孩是靠手来摸,如果没学会,父亲可能把自己讲的话再讲一次,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

生:可能一次没弄清楚,父亲会再拉着她的手教她来回抚摸几次,甚至是很多次。

师: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却点出了父亲的那份耐心和细心。

父亲就是这样拉着女儿的手慢慢地抚摸事物,认识世界。

来,谁再来读父亲的话。

师:你再听老师读父亲说的话,还会有新发现师读:黄瓜,长长的;豆角,扁扁的;番茄,圆圆的。

生:父亲都是告诉女儿这些蔬菜的形状,这样方便她抚摸。

生:爸爸知道明明是个盲童,看不见颜色,不想伤害她,所以没有说蔬菜的颜色。

师:我们认识一样事物,首先就从物体的形状、颜色来认识、分辨。

可明明的父亲只说物体的形状,绝口不提表示颜色的词。

这说明什么?生:父亲不想伤害女儿。

生:说明父亲很爱自己的女儿。

生:这位父亲很聪明。

生:父亲非常小心。

师:这是耐心中那份小心呵护的爱。

……文中两次描写父亲的语言,都是在教女儿认识蔬菜。

细嚼描写父亲语言的文字,颇有味道!“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很光滑;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字短少、标点多;只听其形,不闻其色。

我不禁愕然,惊叹作者笔调的微妙。

[课后反思和启示]:一、小标点,作用大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和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是语言的组成部分。

因为它小,所以不受重视,其实文字中标点符号是大有作用的。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说:做一位老师最少要能将“走过来”三个字会用30种表达方式说出来,我想,这“不起眼”的小标点,定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仔细读《番茄太阳》一文中父亲的语言,里面的多个逗号与分号不仅表示父亲对盲童说话时的停顿与缓慢,还生动再现了父亲对女儿说话时的耐心与和蔼。

最后的省略号更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想象他们的生活剪影:父亲教女儿认识的不仅仅是蔬菜等事物,还认识了生活的各方面;父亲在教女儿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心思与精力,这就是耐心,更是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看来这小小的标点符号里也藏着许多情感,它也是会说话的语言表达工具,细心读文字,可别忽视了标点那很强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透过文字看语言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的形式。

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我们就管它叫文学。

”仔细阅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语言文字,我们能读出父亲很小心,他怕伤害女儿,他想让女儿通过形状更快地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这是作者对这位父亲言行的细微观察和赋予了言语生命力的表达。

从而,我们能领会作者的心声,理解作者写人画物的思想与情感。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像绣花那样。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改变第一课时中的生字教学模式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华峪中心校[案例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字教学很重要,各个学校也给了足够的重视。

但是在现行的小学生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生字教学模式太单一,小学生缺乏学习生字的热情,学习的方式也只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因此,本学期一开始,我校三四年级语文组教研员张助理就在会议上要求我们年级组的老师要改变课文中以往的生字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中的生字又是语文的基础,正如盖大厦的砖瓦一样,因此,生字教学的效果就关系到语文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其他科目的学习,可见生字教学的重要性。

当然,生字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对于生字教学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但是在我们四年级现行的生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对生字的学习也只是靠死记硬背,生字教学的研究也还只是在理论层面,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上《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这节研究课中,主要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三组词语“艄公竹篙羊皮筏子、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胆战心惊提心吊胆谈笑风生如履平地”串接全文的朗读和整体把握。

[过程片段]在导入课文和初读课文后,我打算改变以往直接板书生字、认读生字的模式,设计了以下方法来学习生字:(1)出示第一组词语:艄公竹篙羊皮筏子①通过刚才的读,你们知道“黄河的主人”是谁了吗?(板书:艄公)②艄公既然是撑船的人,那他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呢?(板书:竹篙、羊皮筏子)③你们见过羊皮筏子吗?猜想一下羊皮筏子会是什么样子?(点名说说)(出示羊皮筏子的画面,师作介绍: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需要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制作的关键是剥制完好无损的羊皮囊,每个羊皮筏需9-12个皮囊,现流行于青海、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使学生对羊皮筏子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感知。

)那课文中哪几自然段写到了羊皮筏子呢?(引读2、3、4、5自然段,(随机讲解:磁力鼓浪前进整个吞没湍急体积)并对其中的多音字“漂”加以指点。

④齐读这组词。

(2)出示第二组词语: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①师:这组词语谁能读好?(点名读)②师:读着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③带着感情齐读这组词,说说你所理解的词。

(重点理解“惊涛骇浪”和“骇”的意思。

)过渡:作者第一次看到黄河,心情怎样?作者用了什么词?点名说。

(3)出示第三组词语:胆战心惊提心吊胆谈笑风生如履平地指名学生读这组词。

①胆战心惊:这个词什么意思?这里的“战”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惊”是什么意思?②读着这组词,你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恐惧、害怕到轻松自如)为什么而害怕?(引读第1自然段)③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害怕吗?(生)不害怕,他们——(谈笑风生),课文哪个小节写了乘客们的谈笑风生?(点名读)(解释:谈笑风生——师:皮筏上的乘客向岸上指指点点,有说有笑,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就叫做?——生答:谈笑风生)过渡:我们不得不佩服乘客们的勇气,来听听乘客第一次坐羊皮筏子的感受吧!(点名读第7小节)而更值得敬仰和赞颂的是谁呢?(艄公)为什么?(引读第8自然段,解释:如履平地——点名说:艄公撑筏子送乘客渡黄河就像在平地上行走那么自如。

履:踩)(并对多音字“系”加以指点。

)④带着感情齐读这组词。

(三组词语的整体出示:①艄公竹篙羊皮筏子②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③胆战心惊提心吊胆谈笑风生如履平地齐读词组。

学习生字:请几位同学说说本课需要注意的几个生字——重点指导描红:滚(“公”包在衣里)、磁(写得紧凑)、吞(撇捺要写得舒展)范写——滚、磁、吞。

描红,练写。

(巡视指导)[课后反思和启示]《黄河的主人》是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主要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三组词语“艄公竹篙羊皮筏子、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胆战心惊提心吊胆谈笑风生如履平地”串接全文的朗读和整体把握。

围绕词串的课文朗读中,我相机范读课文个别自然段,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作者的胆战心惊,读出羊皮筏子的小、轻和险,读出乘客的谈笑风生。

词语的讲解主要通过随文识词的方式,和词串的朗读中感悟词语的变化。

生字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说说字形,然后范写和指导描红。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忽略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造成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在以下三方面力图转变传统的字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

1、变灌输为自主探究2、把字词教学有机融入课文教学3、在新课程对基础知识的终极指向重新审视之后,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告知式、灌输式已经不再适合。

要想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必须探求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方式,上述案例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式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是良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