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的产生 二、美的本质 三、美与真、善的关系 四、美的特征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美的雏形
2300万年前,人科动物与猿类分化; 400万~370万年东非古猿开始直立行走; 200 万 ~170 万年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人类进入 旧石器时期,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75 万 ~50 万年前,爪哇和北京猿人,能够控制火; 40 万 ~25 万年前,阿舍利文化,从生理解剖学判 断,人已具有语言能力; 4 万 ~1 万年前,欧洲克罗马依人,有了雕塑品、 穴画。中国黄河、辽河流域已有人体装饰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枕还酹江月。
3、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天体音乐
男 高 音 假 声 女 高 音 女 高 音
男 男 高 音 男




黄金分割:0.618
•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 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近似值是0.618。 •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 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个数值 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 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1)在道德评价中论美 • 许慎《说文解字》“美与善同意”。 • 孔子提倡“尊五美”,既“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 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明显指的是五种德行。 • (2)在人物品藻中论美 • 孔子在《论语· 子路》讲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3、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论美 • 《淮南子· 说山训》:“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 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 《世说新语· 巧艺》记述,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娇蚩(chi)本无关于妙处。传神 写照,正在阿堵中’。”
1、从‚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 词源学上“美”: • 在西方语言中,“美”、“漂亮”意义的表述都 来源于拉丁语的“美”,而拉丁语“美”在词源 上又与拉丁语“好”(bene:好、幸福)和“善” (bonus :善良、好、幸福、舒适)。 • 汉语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 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 膳食,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 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美” 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还有解释说,“大” 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 美。
向日葵有89个花瓣,55 个朝向一方,34个朝 向另一方。
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 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 的基本原则。
• (2)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的有: • 柏拉图的“美是理式”说。 • 康德的“美是主观的”说法。 • 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 义。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羊大为美。《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1、“伍举论美”——《国语· 楚语上》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 害焉,故曰美。 ”
2、墨子:非乐 墨 1)解决的问题:“三患”: 子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歇 2)“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 鸣鼓、琴瑟、芋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 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 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 利。是故子墨子曰:为非乐也!” 3)“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 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 识的欲望”说
所谓“充实之谓美”,即充实 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 智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 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5、荀 子 荀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子 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美”就像人头上戴着羊角或插着羽毛,作 为饰物,获得美的表现和享受。持这种看法的人 认为从美字上体现了美和人体、装饰,以及艺术 的关系。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从主客观的关系研究美 意境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 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 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 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1)艺术美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表现
⑴ 刘勰《文心雕龙》: 重内容轻形式 ★ 义华而声悴 重形式轻内容 ★ 理拙而文泽 内容和形式并重, ★ 衔华而佩实 即内容与形式统一 ★舒文载实
⑵ 形神关系 神:指事物或人物具有的思想、情感、性格 等,属于内容;
形,事物及人物的外在形态和表现,属于形 式。
(举例说明)
四 川 出 土 的 说 书 俑
3、从风格上研究美 风格显示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同的艺 术家有不同的风格,风格和艺术家的个性,生 活的环境,以及时代都有很大的关系
(举例说明不同艺术家的风格特征)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叁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後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 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 •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 轨。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 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 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 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 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4)刚刚发生的第四次美学论争,日常生活美 学与超越性美学论争,性质是现代美学与后 现代美学之争。 • 日常生活美学主张“日常社会审美化”,大众 文化兴盛,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 生活的快乐享受,失去超越性,主张“身体美 学”。
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築物是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高 553.33 公尺,其觀景樓以 上和樓以下的長度之比率 就是 0.618
菲波那契数列
• 1、2、3、5、8、13、21、34、55、89、 144…..这个数列的名字叫做“菲波那契数 列”,这些数被称为“菲波那契数”。特 点是即除前两个数(数值为1)之外,每个 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 • 相邻两个菲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 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
下一页
美产生于劳动
好用
好看
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探讨事物之所以美的 原因与特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试图给美下 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的问题。 对此,柏拉图在《大希比阿斯篇》中就有 明确的说明。他说,“美是什么”的问题不是 “美的东西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探求“美 本身”的问题,而“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 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凡是东西 加上了它,得它点缀,就现得美。”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本 质的有: 亚里士多德的美在“秩序、匀称与明确” 的观点。 • 达•芬奇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 的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的观点。 • 博克的美的特质在于小、光滑、各部分 见出变化、不露棱角、颜色鲜明,但不 强烈刺眼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派:美即数的和谐
心灵感受—实用价值
2、从石器的造型看美的产生
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二)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基础
• 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 够引起人们审美感受的具体形象,称为美。 •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 有的特性,它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反映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并不断创造 和完善自身的能动历程。 •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 • 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

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 开展对感性,主张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 • •
• •
(4)中国美学的建设 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继承和批判——主要 是主体间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主 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社会学基础 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超 越性、批判性立场。 后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 的大众化、身体性、反本质主义等
• (1)第一次美学论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批判朱光潜美学,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形成 四派美学: • 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仪) • 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 • 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 • 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 准(朱光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