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学模型
• 有许多类型的控制系统,其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 械的、液压或气动的等等,然而描述这些系统运动 的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 • 在研究一个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建立该控制系统的
数学模型。得到了描述系统运动的数学模型,就可
以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该系统的运动规律。
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就摆脱了各种 类型系统的外部特征而抓住其内在的共同运动规律.
则系统的输入为
输出保持线性可加为
2.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用解析法建立运动方程的步骤是:
①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确定 出待研究元件或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②从输入端入手,依据各元件所遵循的物理、化学、生 物等规律,列写各自方程式;
③ 在可能条件下,对各元件的原始方程进行适当简化,
根据拉氏变换的 基本定理
部 分 分 式 法
分母全部为单根 分母有重根
几个重要的拉氏变换对 f(t) F (s ) f(t) F(s)
2 2 s
s s2 2
( s a)2 2
sa ( s a)2 2
(t )
1(t )
1
1 s
sin t
cos t
e sin t
st
复变量 当t<0, f(t)=0
对于任何时间连续的时间函数来说,它与拉氏 变换之间保持唯一的对应关系。
F s
一一映射
f t
2.常用信号的拉氏变换
单位脉冲信号
f(t)
1/a
0 a
t
1 , 0t a f t a 0, t 0, t a
单位脉冲信号
duC (t ) 由(2)代入(1)得: RC uC (t ) ui (t ) dt
令T=RC 方程可简写为
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可表示为
为输出信号的各阶导数 为输入信号的各阶导数
线性定常系统
满足叠加定理
参数为常数
叠加定理
如果有 输入 x1(t) 输入 x2(t) 输出 y1(t) 输出 y2(t)
则
L[af1 (t ) bf 2 (t )] aF1 (s) bF2 (s)
延迟定理
若 L[ f (t )] F ( s) 则 L[ f (t )] e s F ( s) 例 :周期锯齿波信号如图所示,试求该信号的拉 氏变换。
解:第一周期信号
T f1 (t ) t T 1(t ) (t T ) 1(t T ) 2
卷积定理
若 L[ f1 (t )] F1 (s), L[ f 2 (t )] F2 ( s) 则
卷积
4. 拉氏变换的优点:
简化函数
简化运算
5. 拉氏反变换
拉氏变换的逆运算称为拉氏反变换。 拉氏变换: 已知 f ( t ) 求 F (s ) 求 f(t) 拉氏反变换: 已知 F (s)
微分定理
若初始条件为零
s 为微分算子
积分定理
若 L[ f (t )] F ( s) 则
若初始条件为零,则
1 为积分算子 s
初值定理
若 L[ f (t )] F ( s) 且在 t=0处有初值 f ( 0 ) 则
终值定理
若 L[ f (t )] F ( s) 且 f (∞) 存在,则
数学表达式
单位阶跃信号
数学表达式
单位斜坡信号
数学表达式
指数信号
数学表达式
f (t ) cost
正、余弦信号
数学表达式
f (t ) sin t
f (t ) cos t
3.拉氏变换的基本定理
线性定理
若函数分别有其拉氏变换:
L[ f1 (t )] F1 (s), L[ f 2 (t )] F2 (s)
2 s 1
1 s 1 s 0
1 1 3 b1 (2 s ) 1, c 3 2! s ( s 1) s 1 1 1 1 1 Y ( s) 3 2 s ( s 1) ( s 1) s 1 1 2 t t t y 1 t e te e 2
R ui C uc
依据:电学中的基尔霍夫定律
R ui C uc
uR (t ) uc (t ) ui (t )
即
Ri(t ) uc (t ) ui (t )
1 因为电容电流为 uC (t ) C
duC (t ) i (t ) C dt
(1)
i (t )dt 两边求导得
(2)
f (t ) f1 (t ) f1 (t ) f1 (t 2 )
由延迟定理对于周期信号有
衰减定理
若 则 例:求函数 解: 的拉氏变换
L[ f (t )] F ( s)
微分定理
若 L[ f (t )] F ( s) 且 f(t) 的各阶导数存在, 则 f (t) 各阶导数的拉氏变换为:
线性化方程为
注意
• 本质非线性系统不可以作线性化。
• 不同的工作点,不同的线性化系数,有不同的
线性化方程。 • 多变量情况时,其线性化方法相似。
• 工作点邻域的线性化方程是增量方程,增量范围
过大时,将不满足线性化条件。
y f ( x1 , x2 ) 为连续可导的非线性函数
( x10 , x20 , y0 ) 为预定工作点,则其在预定工作
U D U D0 K ( 0 ) U 0 sin 0 ( 0 )
U D K ( 0 ) U 0 sin 0 ( )
线性化方程为 U D K
例:单摆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试列写其线性化方程。 解:运动方程中的非线性项为
预定工作点为 [ 0 , 0 ]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结构图
• 实验法 • 解析法
信号流图 状态空间表达式
• • • •
数学模型 时域: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复域: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 频域:频率特性
线性系统
拉氏 变换 傅氏 变换
传递函数
微分方程
频率特性
§2.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1.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引例:由电阻R与电容C组成的一阶滤波电路, 写出以ui为输入,uc为输出的系统关系方程。
非线性系统作线性化时的步骤:
近似线性化方程为
令
作变量替换得线性化方程
例:三相全桥整流调速装置输入量为控制角
输出量为整流电压UD ,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U D U 0 cos
试建立其线性化方程。 解:预定工作点为 [ 0 ,U D ] 0
K dU D0 d
0
U 0 sin 0
点附近的线性化方程为
y y0 k1 ( x1 x10 ) k2 ( x2 x20 )
f k1 x1
( x10 , x20 )
f k2 x2
( x10 , x20 )
§2.3
拉氏变换及其应用
1. 拉氏变换 f(t)F(s) 2. 拉氏变换的基本定理 3. 拉氏反变换 F(s) f(t) 4.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目的
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为课程的后续内 容提供必备的工具
内容
掌握建立物理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掌握数学模型的相互转换 掌握数学模型的图解形式
引 言
数学模型: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
首要工作(或基础工作)。
y
(3)
3 y 3 y y 1, y(0) y(0) y(0) 0
解:两边取拉氏变换,代入初始条件得 1 ( s 3s 3s 1)Y ( s ) s b3 b2 b1 1 c Y (s) 3 3 2 s ( s 1) ( s 1) ( s 1) s 1 s
f
由牛顿第二定律: 合力 外力
Fi(t)外力
Fk(弹簧 的拉力)
粘性阻力
弹性阻力
m
Ff阻尼器 的阻力
虎克定律 : 弹簧弹力等于弹性系数与相对变 粘性摩擦定律 : 粘性摩擦力等于摩擦系数与 代入整理 形位移的乘积 相对速度的乘积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部分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近似地视为线性系 统,这种有条件地把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化为线性数学 模型来处理的方法,称为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标准形式
整理
微分方程
电学系统: 元件约束
三种基本线性元件电阻R、电容C和电感L
电学系统: 网络约束
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
在电路的任一闭合回路中,各支路电压的代数和为零 流出(或流入)任意节点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
例:考虑由电阻R与电容C组成的一阶滤波电路, 写出以 ui 为输入,u0 为输出的微分方程。
为什么要线性化
非线性系统的性质比线性系统要复杂得多
哪种非线性系统可以线性化
连续可导的非线性系统
如何进行线性化
使用小偏差法
除本质非线性系统之外,大部分非线性系统都可以在 工作点邻域线性化。
连续可导的非线性特性
本质非线性特性
小偏差理论
• 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 y f ( x)
A[x0,y0]为预定工作点,则该非线性函数可以 线性化的条件是变量x偏离预定工作点很小。 在给定工作点领域将此非线性函数展开为泰 勒级数,并略去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各项,用所 得的线性化方程代替原有的非线性方程。
•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 解析法(机理模型):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
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出各变量之间的 数学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