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__课件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__课件

10 49
文言知识练习
一词多义
1、道 臣之所好道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道不同,不相为谋 怀其璧,从径道亡 2、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天下土崩瓦解 天道,自然的规律 道理,规律 说,谈论 志向 路,道路 剖开,分解肢体 理解,懂得 解释,解答 分裂,涣散
庄子:
名 周 , 战国 时期 宋 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道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 老子并称为“ 老庄 ”。
《庄子》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 寓言比喻 来 说明道理。
《庄子》 共33篇
内篇(7)为庄周所作。 外篇(15) 杂篇(11) 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他 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 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 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 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 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 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 则日记。
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 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 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 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 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 •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 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 临其境。
课堂练习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 B、沙洲葭苇(jiā )
C、潦缩(liáo )
D、岸如赪(chēng )
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一 技术一般的阶段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阶段二:技术高超的阶段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阶段三:进入哲理的阶段 理,批大郤 ,导大窾,因其固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澄(dèng)清混水易, 澄(chéng)清问题难。
泊:小船漂泊(bó) 在湖泊(pō)里。
学习探究
1.学习课文,弄清重要词句意思,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理清作者的行踪 •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 →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 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 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陆游简介: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 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 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 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 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 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 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 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 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社会 ,用 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 用____ 人 。 ___ 刀 来比喻___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 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 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 样来保护自己。
•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 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 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 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 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 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 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 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 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 结构整饬。 •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 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 获得了重要地位。
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思路】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 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 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 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 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 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 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 ) 过渡到认 识规律(“目无全牛” ) ,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 ( 游刃有余 )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 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 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
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
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
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小寓言大智慧
——这个寓言对我 们有什么启示?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 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
一、重点突破
1 .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 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思路】 课文的写法是先写结果,后写原 因,这样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 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激起人 们的悬念;二是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 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 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 的效果。
表转折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你、你的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晚:名作状
(2)岸土赤而壁立 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 (3)掠江东南去 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
(4)上干云霄
上:向上,名作状
6、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 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 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 之尤物。 翻译 (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 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 宝石镶嵌的屏风。 (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 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 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 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小 孤 山
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 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 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 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
小孤山
迎山而上胜迹迭(dié)出,启秀寺、一 天门等十余处景点,每一景点都有其雅 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 和雅士墨客之碑文。
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 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 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 死后化作秀姿超然的小孤山, 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 小姑之死,遂化作石矶,立于 江边,即“彭浪矶”,亦名 “彭郎矶”。
课文意旨探究
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 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 相似之处?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 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 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 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 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
杂的矛盾,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 处”,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
2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
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 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 的声音“乃中《经首》之会”? 【参考思路】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 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 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 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 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 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展现了庖 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之所以如此作了自 然的铺垫。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A )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 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 也。
3、族 族庖月更刀,折也 每至于族 士大夫之族 4、之 手之所触 始臣之解牛之时 善刀而藏之
众,一般的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类
结构助词,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刀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 余地矣 6、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技经肯綮之未尝 。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两个)。
大孤山: 在鄱pó阳湖上,其状如鞋,俗 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 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 又名大姑山。
大孤山
--------游记散文
•鹘 •抟 •蠡 •葭 •赪 gān • 湓 •汲 hú tuán lǐ jiā chēng pãn jí
• 矶 jī • 燧 suì • 窦 dîu • 潦 lǎo • 巉 chán • 上干云霄 •榭 xiâ


用 而且
因为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之 (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结构组词,的 代词,它 语音助词,无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