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市化发展情况一、城市简介福州市别称榕城。
因城内有屏山、乌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又由于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又称“榕城”;此外又有“合沙”、“东越”、“左海”等别号。
为福建省省会。
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7′。
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驻地鼓楼区乌山路。
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金山新区6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和琅岐经济区。
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至2007年底建成区范围面积182.36平方公里。
2008年末,全年全市常住总人口683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71万人。
全市户籍总人口635.95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186.68万人。
全市设3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镇,48个乡(含2个民族乡和马祖乡),2795个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
二、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都能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性质等产生影响。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实中城市化进程除了量的增多、地域的扩大外,还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表现出综合性特点。
(一)福州城市发展历史因素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入海口, 与台湾隔海相望。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贸中心和港口城市。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之一,但后来由于主客观因素也失去了种种发展的机会。
比如由于铁路建设的严重滞后,长期以来福州( 包括福建省) 一方面孤立于中国大陆经济主框架之外,另一方面又局限在市场狭小、资源单一的东南山地内。
当与福州差不多同时开放的其他城市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机器、设备、原料、工程师、金融家吗,通过发展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就地转化农副产品输出工业品时,福州却仍是个输出农副产品,输入简单生活工业消费品的城市。
解放后,凭借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全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建设的优势,我国建立了较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铁路也修到了福州。
但是由于台海特殊情势,以及“大三线”、“山、散、洞”战略布局的限制, 福州并没有得到大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拂去了罩在福州头上的阴云,福州也抓住了机遇、发挥了优势,贯彻沿海开放战略,发展外型经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稳居前列。
有利的形势、正确的道路,使福州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发展。
(二)福州的城市化发展我国实现城市突破性、跨越式化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第一种是外因主导型。
靠国家的大项目选址、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和设立行政特区;第二种是外延扩展型。
通过在老城区四周开拓新区、将相邻的县级市和发达的乡镇进行行政划并、围绕中心城市构建都市圈;第三种是政策诱导型。
通过率先改革城乡割裂、相互封锁的户籍制度。
大量吸纳外来人口。
培育城市资源。
扩大城市内需促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对于福州这样实行以市带县体制的城市。
还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1、福州城市化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行了“东移南扩”的战略。
(1)港口功能强化和深水港区位移福州是个古老的港口,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建国初期,由于台湾海峡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港口建设十分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设深水泊位,疏浚航道,到1998 年底,福州港辖区内已建成生产性泊位56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5 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355 万吨,已开辟17 条国际航线,每年到港船舶3000 多艘次, 已建设台江、马尾、青洲、松门、筹东等作业区和松下、江阴、罗源湾等外港。
福州港还是中央确定的两个对台直航的试点口岸之一,在促进海峡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2)各类外向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融侨技术经济开发区、福兴投资区和高科技园区等,已成为“三资“企业的重要基地。
其它开发区、投资区大都分布在闽江两岸和福厦线之间的丁字形地带,大大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3)国道的扩改建和高速公路的兴建。
对外交通的便捷度是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对外交通有了重大发展,除铁路和港口外,公路的发展特别迅速(4)长乐国际机场的建立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位于福州市东南方向长乐市,在漳港镇的一块沙地,距离福州市中心约55公里,于1997年6月23日投入使用。
机场有一条长宽为3600×45米的跑道,和一条长宽为3600×23米的平行滑行道。
第一期工程按200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65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20万吨为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能起降播音747-400,以及麦道11等大型飞机,满足直飞东南亚、北美等地区全重起降要求。
福州地区过去只有义序机场,原为军用,1997年改为军民合用。
经改造后,成为福州地区对外交通的“空中走廊”。
截止2001 年底,福州市GDP 达1074. 23 亿元、市区人口153.8 万人、74市区面积1043 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97 平方公里。
至2005年, 福州市区建成区人口由1995年的144. 6 万人提高到247 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95年的103. 82 平方公里发展至170. 1平方公里,福州市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已提前达到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2010年市区规划人口200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161. 3平方公里的控制要求。
2、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巨变福州市区外围已初步形成几个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市组团:江阴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156 平方公里)、元洪投资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滨海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 、青口汽车城( 规划面积35. 7平方公里)、空港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 、福州软件园(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福州大学城新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环罗源湾地区(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
市区城市空间结构由原来一城三组团逐渐扩大为一城七组团,即中心城和琅岐、马尾长安、长乐市区、长乐滨海、闽候青口、大学城新区、甘蔗荆溪等外围组团。
同时,闽侯县、长乐市即将撤县(市) 设区,对福州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3、港口、铁路、公路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情况发生变化江阴、罗源湾等深水海港区正在加速建设,并已投入使用。
京福( 三明至福州段) 、福厦、罗长三条高速公路和三条国道( 316、324、104国道)及其连接线已完成改造建设,福温、福厦铁路和机场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已动建,向莆铁路、福厦漳高速公路复线方案以及环城铁路方案已初步形成。
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三、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福州经济和城市发展迅速,然而今天福州城市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城市空间发展单中心聚集,扩展无序;城市结构松散,功能较混杂;产业布局分散,集聚规模有限,定位不明确;福州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面临压力,城市特色不凸显;海港开发建设滞后, 港城互动格局未形成;交通支撑体系不完善。
为此,需要重塑城市发展空间,确保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趋势加快, 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快趋势明显,有利于福州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与竞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同时,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厦门、泉州城市迅速发展和崛起,福州中心城市地位与作用日渐下降。
为此,应把握好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城市优势条件,及时提出城市发展新思路,以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四、福州市2009-2020城市总体规划福州市做出了2009-2020年的城市规划,将全面加强科学发展观,加强福州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加强福州与台湾的联系与合作,提高福州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
发展策略包括区域协作策略、经济发展策略、社会和谐发展策略。
落实海西发展战略,强化榕台合作,加强中心城市带动,推动城市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医保建设,优先发展交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规模2015年城市总人口达800万,城镇人口为527万,城市化水平为66%。
2020年城市总人口达890万,城镇人口为642万,城市化水平为72%。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控制在400万,人均建设用地92平方米。
市域空间结构市域规划形成“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空间结构体系。
一区为中心发展区,即城市规划区域的范围。
加强福州中心与周边城镇的合作发展。
两翼为南翼发展区和北翼发展区,南翼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港口工业及其他临海重工业,北翼应依托台商投资区扩区的载体优势发展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的临港作业基地。
双轴为沿海发展轴和沿江发展轴。
多级为福州市与其他经济增长极。
规划中还对城乡规划统筹、市域产业布局、市域城镇中心体系等作出统筹。
确立了城市性质、中心区域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
福州在21世纪头一、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城市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建设一个城市化水平达60%、有300万以上城区人口的大都市区为目标, 采取外延扩展和政策诱导并重的方式, 通过工业园区、住宅新区组团滚动发展推动新区开发建设, 行政划并城镇化程度高的长乐、闽侯的部分乡镇, 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江阴、罗源、松下、元洪等新港区增强城市物流吐纳资源配置的能力, 形成以新兴制造业和贸易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基础, 使福州从一个依山伴河的内河城市,成为一个横跨两江( 闽江、乌龙江) 、并依托闽江口三角洲、面向台湾海峡的滨海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