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素养、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做好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为主要重点进行思考。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激励教师进步。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铁路新设备、新技术的大量投入运用,提高职工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问题变得更为紧迫,培训工作显得更富有挑战性。
就培训基地而言,教师面对学员已经不是一言堂简单的传道授业了,而应该适当地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概述一座冰山,我们往往关注到的只是它露出海面的一个尖角,而它的大部分却是在我们不容易观察到的海下面。
课堂教学就如一座冰山,海面上的是讲课,海面下的是教师为讲课所作的必要准备,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式方法,培训活动的设计。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
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学科。
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素养、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通过上面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分解成四个部分。
第一,教学设计是一个规划的过程;第二,教学设计规划的依据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第三,教学设计规划的内容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第四,教学设计规划的结果是更好的教学。
2.教学新理念促使教师转变角色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使我们对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发生了转变。
教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站在三尺讲台,照本宣科,简单灌输,教师的角色也在潜移默化发生着改变。
第一,组织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把教师看作为一个传道授业的人,一个知识的推广者,其作用在于把其抽象的知识组成语句,牢固地印在学员的记忆里.现代的教学培训,通过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法,使学员自发的进行学习,把教师看做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组织者。
第二,领导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理论的不断更新,在培训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没有哪个培训教师会成为专家,他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提供使学员更方便的学习机会。
当他无法为某些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答案时,他应知道去什么地方找答案,应当成为能够为学员顺利学习而指明方向的人。
第三,学习催化者。
培训教师扮演学习催化者的角色,他不是将要学习的内容像演说家一样灌输到学员的记忆中,而是设计场景,抛出问题,引导学员自发地向场景发问并自己搜集资料,让学员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
第四,演员。
教学内容的实施就要靠教学方法,但在实践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特性去影响教学方法,因此,课堂的教学效果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学方法的本身,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学方法运用的是否得当、巧妙。
要能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
3.教学设计核心要素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教学目标是什么,这就要求设计者通过实施教学分析确定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要回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相应的需要设计者通过开发教学策略来完成。
第三个问题要求回答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资料,这就需要经过设计者开发和实施评价活动予以解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教学设计的一个简化程序表达,也就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目标—策略—评价。
3.1教学目标3.1.1教学需求分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首先就是要做好目标的制定,要做好学习需求分析。
所谓需求就是理想中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相差距的部分,确定培训需求就要了解组织的需求、了解岗位要求和了解培训对象。
了解组织需求。
就是了解组织上是否有重大的战略目标方面的调整。
今年组织的目标是什么,组织要开展的的重大创新活动有哪些,组织急于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等等。
了解岗位要求。
就是要了解岗位是否有职位描述,是否明确了绩效标准,岗位是否具有把绩效标准转化为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有关资料等等。
了解培训对象。
要了解培训对象他们是谁,有什么绩效问题或业务能力发展目标,有什么学习愿望,比如说基层员工,他们侧重操作,希望学会实战的业务开展步骤、方法和技巧。
而中高层管理者则对理念冲击、思维的创新、战略部署的方面更加感兴趣。
学习基础如何,有多少人,有什么学习特点,有怎样的学习风格偏好等等。
3.1.2成人学习的特点作为培训基地,面对的学员都是成年人,那么成年人是如何学习的呢,他们的知识是从哪获得的呢?据调查,其中70%来自工作中的反思和自我导向式学习,20%来自工作中的教练式辅导,最后10%来自参加培训班。
那么成人学习有哪些特点呢?首先,他们有自己的学习动机,有较强的目的性。
如果是和岗位密切相关的,急需补充本岗位知识的,他们会很欣然接受,这是他们学习的最主要动力。
特别是对于现实联系更密切的知识和技能,即学即用,能够立即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成人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往往喜欢拿新的知识和自己掌握的经验相比较,稍有出入,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尤其年纪越大,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就越小心,越谨慎,他们对学习产生的抗拒力就越大,此时,教师灌输的新知识越多,溢出的也就越多。
第三,希望参与,希望尊重。
成人的自尊心比小孩的强,更要面子,在大众面前希望听到积极和肯定的评价,所以他们希望受到尊重和重视,第四,反感说教,贴近现实的方法更容易学习。
如果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学习,对于知识的摄取更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3.1.3成人学习的心理学理论第一,带宽理论:一般人思考的速度是每分钟800个单词,而一般培训者每分钟只能讲120个单词——因此我们得让学员用多出来的每分钟680个单词做些有趣的事情。
第二,自动关机理论:根据梅迪纳博士的研究表明,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注意力最高的在前十分中内,随后注意力一直处于较低状态,直至余下40分钟。
如不受刺激,大脑10分钟就会自动关机——必须变换媒体,提供多渠道信息。
因此,梅迪纳博士建议课堂教学每10分钟需要改变:讲有关的故事,演示有关的视频,开展有关的活动,进行互动作业,组织有关的游戏等等。
第三,重复理论:如果只接触某一信息1次,一年后脑子将记得10%;如果接触6次,回忆率将上升到90%——必须进行重复、复述及复习。
3.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员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也就是说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三个部分。
3.2.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为三个类型。
第一,认知类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案例法等;第二,动作技能类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等;第三,情感态度类教学方法,包括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等。
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常用的培训方法基本上有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练习法、讨论法。
我们以前三种教学方法为例说明。
第一,改进讲授式教学。
单纯的讲授学习效果只能占到20%左右,因此要提高讲授法的学习效果,就要有所改进,比如说可以多用实例、故事、趣味化的内容,来增加效果;注意肢体语言与声调的变化;利用修辞的功力,增加可听性;让学员有机会问问题;让学员有联想的空间来代替平铺直叙;适当运用试听材料等等。
第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创造轻松的一个学习环境,自愿或指定某人上台,由教师讲述情景与角色,扮演指定角色并融入到情景中去,角色可以互换,可以从中延伸到新的课题中去,也可以创造新的课题。
学习后要给予时间相互交流,并且给予必要的评价与建议。
第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模拟真实场景,让学员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使学员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员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它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常见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能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保证教学活动循序渐进。
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员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与学员的工作实践相脱离,重视预先准备的教学内容,课堂的开放性、创造性大打折扣,学员的集体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并且难以照顾学员的个别差异。
因此在教学组织的选择上,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对象、现有条件进行选择,采取多样的组织形式,除了班级授课,适当运用分组合作或是个人钻研等等。
3.2.3教学媒体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应该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为原则来进行选择。
常见的教学媒体有教科书、黑板、模型、幻灯片、电影、投影等等。
3.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是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也是改进教学设计方案的依据。
教学评价又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某项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即时性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它旨在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的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用途在于改进学员的学习,为学员的学习确定步骤,强化学员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四个方面。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计划或方案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它重视最终的结果,是事后的检验,因此主要依据事先设定的目标来进行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用途在于评定学员的学习成绩,预计学员在后继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确定学员对后继教学内容的学习起点,证明学员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对学员的学习提供反馈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