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理解供求影响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关系。
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同时启示学生在经济活动中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三、教学难点: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四、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投影问题,学生背诵,组内互查,教师抽查背诵或默写。
1.信用卡的含义、功能2.什么是外汇?什么叫汇率?3.汇率升高与降低的几种情形及其影响。
(二)导入新课:走进商场超市,浏览购物网站,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商品价格不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也会存在差异,是什么决定了它们各自的价格?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有没有规律可循?价格的变动又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影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先来看第一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
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1.理解并掌握供求与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重点)2.理解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3.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让学生拿出下发的导学案,带着“自主学习”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新课:投影材料,学生探究材料一:下雨了,露天菜场上的蔬菜降价销售;苹果遭雹灾减产,价格远远高于往年。
材料二:发生禽流感期间,鸡肉的价格一跌再跌。
材料三:秋冬换季时,皮衣能卖上好价钱,在夏季往往打折销售;同一种西瓜,刚上市时每千克能卖到几元钱,大量上市后不足一元。
材料四:羽绒服在东北卖得火爆,在海南降价也少有人买。
材料五: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石油,导致世界性油价上涨。
材料六:我国一些地区遭遇自然灾害,相关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在政府强有力的措施下,价格很快稳定下来。
(1)什么因素导致了价格的变动和差异?(2)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学生讨论作答略。
教师借助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因素现象供求影响师归纳总结: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通过影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从而影响到商品价格的变化。
具体地说,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商品的价格的?投影材料,学生探究(教材P12上面的两幅图)思考:(1)在上面两幅图片中,属于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2)两种现象中的供求关系如何?价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1.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导致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此时的市场中是卖方主导),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满足自身需要(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
2.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销售者持币待购(此时的市场中是买方主导),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过剩的商品(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
过渡: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涨跌,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商品的价格会无限的上涨或者跌落呢?如果不是,原因又何在?学生思考回答略。
师:价格这个概念是在前面货币的基本职能中出现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概念,以及与价值的关系。
学生回忆作答略。
师:通过回忆,我们对于价格的变化因素应该这样看待: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变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决定因素、根本原因)。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过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而劳动量的多少又是有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了商品价值的大小,但是由于条件的不同,同一商品的生产者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究竟用谁的时间呢?如果用各自的时间,结果会是什么?学生讨论作答略。
师:总结归纳,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生产商品的个别拉动时间决定,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什么样的时间呢?学生看书。
投影展示进行强调。
师: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否意味着个别劳动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呢?学生思考回答。
投影材料,问题探究:现有甲、乙、丙、丁等布匹生产商,同样生产一匹布,甲用时8小时,乙用时13小时,丙用时9小时,而市场上绝大多数用时10小时,丁由于是手工,用时20小时。
1.能否由甲、乙、丙、丁或任何一个生产商来确定一匹布的价格,为什么?2.现在假设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0小时,那么甲、乙、丙、丁生产一匹布的价值量应是多少?3.请进一步分析各生产商的情况,如果你是该厂厂长,你有何打算?学生思考作答略。
投影归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每个商品生产者无论用高于还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盈利)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 或不亏不盈)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师:过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要求商品生产者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那么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关系?投影材料,问题探究:多年前,手机还是奢侈品,拥有一部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工信部部长苗圩在通信展暨ICT中国·2016高层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及,截止今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户。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
思考: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作答略。
师归纳总结:1.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2.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
3.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投影图表,引导学生分析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在完成上表的基础上,形成关系图:师过渡: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要与价值相符,但是价格又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出现波动,忽高忽低的价格,怎么来解释价格与价值相符呢?难道说价值也是忽高忽低的?学生思考。
师:这里面涉及到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问题,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师:同学们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其实主要是等价交换,那么等价交换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投影展示,简单强调(借助教材中的图示):(1)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
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
(2)实行等价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实行等价交换,才能维护各个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地发展。
(3)货币出现后,商品和商品就不直接交换了,而是以货币为媒介:商品——货币——商品,每次交换都是商品与货币直接交换。
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
因此,商品和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后就变成了商品交换时价格与价值相符。
(4)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供求与价格的双向制约而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某一点静止地看,价格与价值不完全一致是经常的,完全一致则是偶然的。
但是从长远看,从整个商品交换发展过程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与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是可以抵消的,价格和价值是相符的。
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是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买和卖关系当中,而是从一定时期、从社会的总体来看买和卖的关系时,才体现着等价交换的原则。
可见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5)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价格既要反映商品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6)不能以特殊现象否定此原则,一些文物、名画、珍贵邮票等价格严重背离其原来的价值,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不能反过来抑制价格上涨。
课堂总结(网络构建)课堂作业:基础题:1.同样是做帽子,江苏南通富美服饰有限公司因为在帽子中加入文化元素、科技元素、时尚元素,帽子的价格尽管远高于普通的帽子却仍很热销。
这说明()①科技元素带来商品附加值的提高②价值越大价格越高③创新劳动可以提高商品的价值量④功能越多价格越高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解析] ③错误,因为题中在帽子中加入文化元素、科技元素、时尚元素,并不是创新劳动,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④错误,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功能越多价格越高。
故选A。
2.小时候的“味道”是不少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老王在郊区租地原生态种植“老口味”胡萝卜,由于味道纯正受到广泛欢迎。
和一般胡萝卜相比,“老口味”胡萝卜虽然产量低了30%,但市场售价高了1倍。
“老口味”胡萝卜受到了广泛欢迎是因为其()①绿色环保②适销对路③质优价廉④产出量小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解析] “老口味”胡萝卜属于绿色有机食品,满足了人们对原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①②当选。
由材料可知“老口味”胡萝卜虽然“质优”,但价格较高,③排除。
“老口味”胡萝卜受到广泛欢迎,不是因为其产出量小,而是因为其“味道纯正”,④排除。
故选A。
3.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歌手鲍勃·迪伦。
获奖后,其代表作《歌词:1962~2001》的价格一路飙升。
这主要是因为()A.物价上涨推动该书价格上升B.该书价格由市场需求决定C.需求增加影响该书价格D.该书的文学价值无法估量[解析] A不合题意,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而不是物价上涨推动该书价格上升。
B错误,价格由价值决定,而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
D不合题意,题中影响商品价格的是供求,而不是价值。
4.新商品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原材料中转移过来的旧价值,另一部分是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
若2016年某品牌手机的总价值为1200元,其中600元是原材料价值的转移,2017年生产该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7年该手机的总价值为() A.1200元B.1100元C.1000元D.960元[解析] 若2016年某品牌手机的总价值为1200元,其中600元是原材料价值的转移,则2016年一部手机的价值即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是1200-600=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