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总第11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 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 15,2008General .No .110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王 立1,2,刘 畅3(11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622;2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3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摘 要:汉代是“羽人”形象的全盛时期,羽人不仅是一种图像形式,而且蕴含更深刻的意蕴。
汉代流行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
羽人形象之所以被汉人接受并得以流行,是因为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西域文化也是汉代羽人形象发展衍变的重要外部环境和诱因。
关键词:汉代“羽人”;神仙思想;相关观念;外来影响中图分类号:I 24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8)05-0128-05收稿日期:2008-07-10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来影响研究”的子课题作者简介:王立(1953-),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学主题学研究;刘畅(1983-),男,江西吉安人,文学硕士,从事古代文学和专门史研究。
我国以汉代为中心出土的器物及图像之中,时常可看到一种身生羽翼的人物形象:人体上作鸟翼或鸟首人身,通常称其为“羽人”、“鸟人”或“仙人”。
这种半人半鸟的奇异形象在汉墓中频频出现,文献上也多有记载。
而最早涉及羽人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璞注云:‘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
’)。
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郭璞注《启筮》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
”《楚辞・远游》也有:“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
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讬乘而上浮……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
”“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至迟可从西汉中期开始确定羽人的性质已由“神”变为了“仙”。
此前以今见最早出土的商代玉羽人[1]和战国琉璃阁铜壶上羽人图像[2]为例,其性质均被认为是神像或是神物,鸟的成分多,人的成分少,多有鸟图腾之遗风。
汉代的有翼仙人形象,如仲长统《昌言》曰:“喇舌下泉咽之,名曰胎食。
得道者生六翮于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
”郭宪《别国洞冥记》亦曰:“有元都翠水,水中有菱,碧色,状如鸡飞,亦名详鸡菱。
仙人凫伯子常游翠水之涯,采菱而食之,令骨轻,举身生毛羽也。
”这些有翼仙人的生活充满了人间的世俗乐趣,与先前人们观念中羽人的面貌已大为不同。
汉代升仙画像石中大都有这类羽人的视觉形象,尤以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中的羽人为最多。
武氏祠兴建于公元147年,是东汉晚期画像石的宝库,前后左右石室画像中有许多有翼羽人,形象生动,姿态各异。
祠中左右石室顶部前坡东段有一祠主升仙图,画面下部是祠主墓地,右面有阙,阙左侧为三座馒头状坟丘,坟丘中墓主人正准备随云气飞升到上部仙人世界。
从坟丘升起的云气充满整个天空,云气中有众多羽人,还有准备让墓主人乘坐的两架仙车;上部为驾临墓地上空迎接墓主人升仙的东王公和西王母[3]。
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汉代人期盼死后升仙的观念。
通观汉代画像中的题材,羽人可谓是变化无穷,神通广大。
画像诸多人物、动物中,唯有它可游龙戏凤,上与日月云气为伍,下至人间比棋对奕,享尽天地乐趣。
羽化成仙本虚妄之谈,汉代有不少人斥之,王充更在《论衡》中有集中而系统的批判。
然而汉代仙话仍盛行不衰,汉墓画像中的羽人形象仍不断出・821・现,究其原因为何?本文将在下面进行探析。
一、滨海神仙思想的兴盛俞伟超称秦汉时期:“夹杂着羽人、仙禽、异兽的流云纹突然流行起来,三峡至四川等西南地区到甘、青交界处一带,又出现了很多往往含有羽人、西王母、佛像的青铜钱树;山东、苏北、河南、内蒙古、重庆、四川等地壁画墓、画像石墓、崖墓中,也屡见羽人、西王母、佛和菩萨等图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的太平道东海庙故址更出现了佛道信仰并存的摩崖造像,这些都是盛行神仙信仰的产物。
”[4]他认为,正是由于秦汉意识形态的变化使神仙思想日益成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从而带动了羽人形象的流行。
羽人形象本身所体现的升仙思想,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它之所以被汉代人接受并得以流行,如上所述,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当时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提供了生长土壤,并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史记・封禅书》来看,神仙之说起源于战国初,后经秦始皇之揄扬,至汉代而大盛。
武帝好仙,比之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死和升天是汉代神仙思想的两大特征。
《说文》曰:“仙,长生僊去。
”①段玉裁注云:“庄子曰:千岁献世,去而上仙。
小雅:娄舞仙仙。
传曰:娄,数也。
数舞仙仙然。
按仙仙,舞袖飞扬之意。
正引申假借之义也。
”可见,“仙”本身不但有长生不死的意思,还有“飞”的含义,并可引申为飞升飞翔。
《史记・封禅书》中记述了黄帝升天的传说:“(李少君奏)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公孙卿奏)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
”正由于方士李少君、公孙卿等人的鼓吹,使“升天”和“不死”观念成为神仙思想的两大要素。
“不死”被置于“升天”前的阶段,“升天”代表了神仙的最终目的。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中也有:“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汉代羽人形象的流行与神仙思想中的羽化升天观念密不可分。
古人称“成仙”为“羽化”,即变化飞升,“羽化而登仙”。
也就是说,人要成仙,就要经过一番身生羽翼的“化”的过程。
整个汉代,神仙思想甚嚣尘上,成为风靡于整个社会的一股神学思潮,追求能够使自己成为“长生不死、羽化而登仙”的羽人已成为人们求仙得道的一般观念。
① 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本作“仙去”。
《汉书・郊祀志》“仙人羡门”下颜师古注云:“古以僊为仙。
” 汉代流行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成为“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
因此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仙人的特征即如《论衡・无形篇》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
”这一形象显然是借用空中飞翔的鸟类特征,认为天上的仙人也像鸟类一样长有羽毛能自由飞翔。
因此,人要得道成仙,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羽化升天。
羽化既是一种升仙方法,又是升仙的过程。
既然升天,则要经过一番(“化”)手续,即所谓“羽化而登仙”。
羽化就是“化羽”,化羽就是长出像鸟类一样的羽翼,非如此不能“登”仙。
如汉画中的仙人多以肩生翅、体生毛的羽人来表现。
《说文》训“羽”:“鸟长毛也,象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长毛,别于毛之细缛者。
”羽人,顾名思义,自然就理解为全身有长长的鸟毛的“鸟人”了。
汉代对羽人的描写大都表现了世俗化、人性化的特征。
王充在其《论衡・道虚》篇中指出:“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
”“好道之人……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具备,能升天也。
”这里反映了人们开始认为羽人是由人“变”的仙人,而不再是某种自然神灵或者殊方异类。
又同书《雷虚》篇中曰:“飞者皆有翼,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
”均描述详细,对照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亦不啻为当时流行的羽化仙人形象的生动素描。
东汉谶纬之风盛行,对与此相关的羽人事迹,班固在《汉书・郊祀志》中记录了发生于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的一则奇迹:“其夏,黄龙见新丰。
建章、未央、长乐宫钟虏铜人皆生毛,长一寸所,时以为美祥。
”有人指出,这种铜羽人前些年在西安和洛阳都有出土,其臂、腿生羽,羽下垂,不向上翻卷至头侧。
并认为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羽人主要是表现能飞(升仙)的功能[5]。
・921・有汉一代,先秦羽人神话被神仙方士加以发挥,羽人不但被赋予了长生飞升的性质,还有仙人衣羽衣的说法。
除《史记・孝武本纪》、《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所载汉武帝听信栾大所言羽衣之事外,《文选》卷十二木华《海赋》李善注引《列仙传》安期披羽衣事:“安期先生,琅琊阜乡人,自言千岁。
秦始皇与语,赐金数千万,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一量为报,言仙人以羽翮为衣。
”这“羽衣”二字颇难解释,而以鸟羽为衣正是羽衣最确当的解释。
学者考证这羽衣传说源于鸟氏族模仿图腾的服饰,到后来随鸟氏族的神物演化而成为神仙思想以后,这羽衣也跟着变成神仙的装饰了[6]。
其实着羽衣、以鸟羽为衣之风俗可能来源甚古,《礼记・礼运》即说上古之时:“(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此外如《神仙传・沈羲之》:“有著羽衣仙人自天而降。
”又《晋书・赵王伦传》亦云:“装仙人,使之着羽衣。
”类此记载,不胜枚举。
二、本土相关观念的作用汉代羽人之兴盛,首先与汉人类推思维形式有关。
汉代羽人之盛是类推思维形式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思维习惯,既非逻辑推论,又非经验实证,而是一种类比博依式的。
表现于羽人之形象,就是于人身上加上鸟类的羽翼,似乎鸟能飞翔的功能,在人身上也会类乎如此。
这真有些原始巫术心理遗传基因深在作用的意味。
主体在心造的艺术对象中实现了自己,以幻证真、以虚当实地取得了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慰。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那些得不到满足的人才会幻想。
得不到满足的愿望是幻想的驱动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一个对不予人满足的现实的矫正。
”羽人形象借助于民族类推思维方式,冲破了现实与非现实疆界,从而达到一种超文化追求的迷人境界。
汉代羽化仙人思想的成立,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化”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如《老子》第四十章以为天下万物皆是从“无”(道)化生而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进一步阐发了这种“化”的思想,《庄子・天道》言:“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至乐》则罗列了各种变化之事,如说青苔生于陵屯则为车前草,车前草得粪则为乌足,乌足之根可为蛴螬而叶则为蝴蝶,蝴蝶又可化而为虫,等等。
《列子・周穆王篇》记载,在周穆王时,从“西极”有“化人”来朝,引导周穆王巡游仙境: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入水火,贯金石……乘虚不坠……穆王敬之若神……王执化人之袂,腾而上者,中天乃止。
暨及化人之宫。
化人之宫,购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
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有之。
王实以为,清都紫微,帝之所居……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
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其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