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2.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3.教学具有教育性,是(B)率先提出的观点。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4.《学记》中说:“学不躐等”。

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5.“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C)A.孟子B.荀子C.孔子D.墨子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A.实验法B.讲授法C.讨论法D.演示法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引发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8.(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丽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B)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9.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明在教学中必须贯彻(B)原则。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B.巩固与创新相结合C.直观性抽象性相结合D.循序渐进与反馈调控棚结合10.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恩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ABC)等活动。

A.独立作业B.复习C.预习D.社会实践2.属于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ABCD)A.准备好问题B.准备好谈话计划C.提问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D.辞于启发诱导3.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舶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ABCD)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ABC)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D.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下列关于实验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D)A.实验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B.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C.要求教师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D.要求目的明确。

精选内容6.中学教学原则包括(ABCD)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ABCD)A.讲授法B.讨论法C.实验法D.练习法8.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ABCD)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第七章教学(上)1.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错)2.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对)3.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错)4.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错)5.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对)6.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错) 7.教学实践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实际.是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

(错)8.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的过程。

(对)9.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在心理学方面提出的理论.为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10.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错) 11.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在总结他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错) 1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模式是一种。

折衷”的教学模式。

(对) 13.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对)14.巩同性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错)1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对)16.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

(对)17.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错) 18.非指导学习法是由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

(对)19.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错)20.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对)21.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对)22.纲要信号图式法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

(对)23.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

(错)24.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对)25.非指导性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它认为可以取消指导。

(错) 26.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原理,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论上的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

(错)第七章教学(上)1.什么是教学。

包含哪些方面?【答案要点】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答案要点】(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制造才能;(3)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要点】(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答案要点】(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答案要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答案要点】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谊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案要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

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8.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答案要点】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试述“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答案要点】“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时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时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

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

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

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

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2.试述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时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时文化的作用①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②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③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3.试述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要点】(1)道德认识。

①道德知识的掌握: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

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4)道德行为。

①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4.联系实际。

论述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

【答案要点】(1)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王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问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①互相访问;②通讯联系;③召开家长会;④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②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

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③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④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⑤学校有选择地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4)一般来说,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