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八讲—第十二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起源)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人类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恩格斯:人类出现于200万年以前,也就意味着教育有200万年历史。

A、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教育起源于动物界植物界普遍存在的本能活动、遗传特性。

观点:教育是某种现象的复制(遗传)。

例子:小鸭子从会凫水。

缺点:否认教育的社会性。

B、心理起源论(孟禄【美】):生物界不存在教育,但存在于动物界。

观点:动物有心理模仿功能。

例子:大猩猩经过练习后会做算术题。

缺点:不承认教育的社会性,否认教育的目的性。

C、劳动起源论(米定斯基【苏】):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

当人把石头做成第一把刀子。

观点:劳动当中,人积累起经验并传播推广。

例子: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知识并加以传播。

缺点:中国学术界认同这种看法。

D、交往起源论(叶澜【中】):人类的教育现象并不直接产生于劳动当中,而产生于在劳动当中人们以语言为媒介,交往活动当中产生。

观点:教育产生于交往当中。

例子: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交往。

缺点:很多人赞同,但是劳动起源论被承认的范围更广。

二、教育的发展三大发展阶段:A、原始教育形态:1、原始社会中的教育,都属于原始教育形态。

2、在原始社会学校出现以前的教育(教育泛华、没有专门化。

)特点:1、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

(原始公平)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内容方法极为简单粗糙原始。

(口耳相传)B、古代学校教育形态:(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恩格斯:文明的出现就是古代的开端。

(文字出现公元前3-4000年)出现专门的学校(教育专门化)。

产生于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埃及。

中国:孟子:学校,夏曰庠,商曰序,周曰校。

学三代共有之。

埃及:宫廷学校:为贵族子女培养建立(培养统治阶层)、寺庙学校:为宗教培养接班人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从古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①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读书做官。

②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学校分为三大类型:(官学、私学、书院)官学(中央官学、地方官学):统治者,国家权力机关开办的学校。

地位:占据主导地位。

齐国:稷下学宫:荀子:祭酒(校长)汉代:太学:董仲舒:太学总监。

唐代:六学二馆:中央官学。

私学:私塾,最早的私塾追溯到孔子时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有七十又二。

墨子的私学。

书院:中国古代学校的一种特殊形式,介于官办与民办之间。

官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宋徽宗题词:“唯楚有才”。

湖南大学---千年学府。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讲学。

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元明清慢慢走向衰落。

③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传授内容的特点:儒家文化,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缺少科学技术。

④教育方法:A、死记硬背;B、棍棒体罚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欧洲机器工业的问世)。

恩格斯将西方社会发展史以工业革命为界划分为古代和近代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宗教)和骑士学校。

1、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相脱离。

3、教育内容方法粗糙,主要为个别教学。

4、鲜明的道统性。

天人合一。

教育=教化。

C、现代教育形态(1、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基础2、学校教育不断国家化)普及义务教育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就开始在西方普及,主要是在德国,学校教育制度不断的国家化,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关注,教育成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支柱力量。

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现代学校教育有众多的类型,不同的层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既有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也有职业教育的学校系统。

学科门类更加完整。

2学校教育从过去只属于少数人的特权转化到现代社会所有人的权力。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00‰.(美国当代教育家马丁特罗: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0‰,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

毛入学率超过500‰---普及化。

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超过230‰。

)3古代教育更多的是传授人文学科,现在教育更注重传授自然科学的知识。

提倡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教育论》1861年,明确提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他明确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现代大学的雏形---柏林大学(1809洪堡)4现代学校教育借助现代化的声光化电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的技术手段更高。

现代远程教育不再是梦想。

非学校化的时代。

5《终身教育引论》法国教育学家朗格朗。

十六届四中全会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

前苏联国民每人年均买书50本,中国人均1.5本。

《中国教育报》调查:中国中小学教师平均读书不到2本。

课后练习题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本质属性)。

2、教育的涵义。

3、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4、教育是如何起源的。

5、掌握原始、古代、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第十一讲、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遵循的两大规律1、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内涵一、概念人的发展:人类个体在正常的遗传素质前提下,通过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特别是通过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不断的朝向积极的肯定的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发展。

把握四个方面:12身体的发展指人的生理机能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心理的发展指人的认知、情感、个性意志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的心理品质不断成熟完善。

341、单因素论:人的发展主要是某一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人的身心所发生的变化,强调在人生的发展过程当中,某一因素起决定关键作用。

A、遗传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是遗传因素在发生作用。

B、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是环境不同造成的。

代表人物C、教育万能论:2、双因素论:强调人的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导致。

代表人物:(苏)凯洛夫。

在1939年主编《教育学》提出双因素论。

进步之处:看到了人发展的复杂的一面。

没有看待人的社会实践的巨大能动作用。

3、多因素论:人的发展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四因素综合作用。

1、概念:(也称遗传素质)指从上带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征,例如:形态、骨骼、神经系统等。

举例:一个色盲不能成为画家,一个白痴不能成为科学家。

(主张优生优育)地位: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是人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1、概念:(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后者作用更大.环绕在人的周围,对人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举例:北方人身材高大-抵御寒冷、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越---不发达国家。

地位:为人的发展提供一个现实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等。

举例:印度狼孩事件。

鲁滨逊漂流记。

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每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

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针对片面的发展,西方社会指注重物质发展。

马尔库塞:单面人1、概念:狭义的学校教育。

地位: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概念: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超越等方面的能力的总称。

自我认知的错位:自高、自卑。

存在主义哲学: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超越能动性来源: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唯物主义、地位: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的调节作用。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一、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原因:1、学校教育是一种明确的、有目的的教育影响活动。

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所施加的影响是系统性的、长期性的、并且是经过设计过的.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序的推进。

教材的编排。

加速儿童发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是由专门受过教育的教师来施教。

现代教师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二、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发展依照时间先后)------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儿童发展。

例如身体的发展:大脑—身体的其他部位。

三翻六纵九爬叉。

中心部位---边缘部位。

心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

儿童的智力发展: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力。

由直觉思维(幼儿园)=形象思维(小学)=抽象思维(初中)=辩证思维(高中)。

2、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A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处于统一发展阶段。

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学习。

布鲁姆:掌握学习:让全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生掌握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所学知识。

B、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当中,某些过程的发展所呈现出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征。

适时施教。

身体发展最显著的时期:0-1岁,13-15青春期。

卢梭:疾风暴雨似的发展。

布鲁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5岁,孩子口头语言的最佳期:3-4岁,孩子书面语言的最佳期:4-5岁。

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群体差异:例如男女差异,身体心理发展不一。

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朱熹: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个体差异:思维上,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思维。

性别差异:简略时代差异:简略4、儿童身心发展具有4、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思考题:1、人的发展的含义。

2、历史上的人的发展观,简要评述3、影响人的发展主要有哪些因素,主要起怎么样的作用。

4、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教育工作者如何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各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教育-----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关系】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根据工具的不同,划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原始社会:石器工具。

奴隶社会:青铜、铁器工具封建社会:铁器不断扩大使用范围。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水平1教育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

义务教育的年限:发达国家:12年;非洲国家:4-5年;中国:9年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古代社会:人才科技素养—无要求。

教育内容:西方古典教育(文法等)和现代教育(科技教育)的差别。

当代西方教育:重人文教育。

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方案》明确在中小学进行精神、文化、道德、社会教育(SCMS).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科学技术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导引就会产生灾难。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三、教育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与物力资本(厂房、土地、资本)相对应的一种理论。

创立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凝聚在人身上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就是提高生产率。

双元制—德国。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