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庄子的文学艺术与价值观

浅析庄子的文学艺术与价值观

浅析庄子的文学艺术与价值观一民先生【摘要】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形成为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

2、庄子“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对古世文艺创作理论影响深远。

3、庄子“得意忘言”论及其对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它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已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从而获得“言外之意”。

4、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在他所强调的“道”是最高真理,是理想的境界,可用虚拟的超现实的神话、寓言故事来表现,对后世作家诗人影响巨大。

【关键词】崇尚自然虚静、物化得意忘言浪漫、象征序言庄生晓梦迷蝴蝶之庄生,他就是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高人。

我们从其《庄子.秋水》篇所载楚王使人聘庄周任职,庄周不应可知,他庄周确实是个鄙弃功名富贵,淡薄利禄的隐者。

也因其这种隐士思想在作怪,才至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不满现状,努力逃避现实,自甘于贫贱的缘由吧。

庄周,乃战国时宋之蒙人,因出生低微,家贫终身不仕。

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

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其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荷宿命论的特点。

其所著《庄子》五十二篇中,现仅存三十三篇。

后人认为内篇七篇乃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或后来道家所作。

庄生之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

庄生之著作,主要是阐明其个人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

但因为“其学无所不窥”,又因为他“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还因为“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对后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发生了明显的影响,所以庄周同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家的关系就显得很密切了。

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关于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之蒙人,比儒学大师孟子稍晚些。

庄子有奇才,据《史记》记载,楚王曾以“千金”聘其任宰相,但被他谢绝了。

因庄子对当时黑暗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愤激之情。

故他对当时社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感到它已经无可救药了。

我们一经读古史观其书,自不难明白庄周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无疑与其所处时代和所在地域有关。

我们知道,庄周所生所长的那个楚国,时值战国七雄纷争,楚君昏庸,南方水乡正遭日削月割的时候。

那时,楚怀王、顷襄王父子尽管有屈原这等杰出人臣鼎力效命,但一心亲秦议和甘为群小所包围的怀王、顷襄王父子最终不仅没有信任忠臣反而还流放了忠臣。

是因此,则庄周此等隐士怎愿入仕呢?也因其或许有先见之明的缘故吧,庄周很早就告诫过屈原说:“世间无可挽留的东西就不必要挽留。

”仅凭此,我们即可知晓他对当时社会现实极端不满。

而且,这种不满就进一步推出都怪当时战乱和剥削造成华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日比一日痛苦不宁。

为此,他不得不大骂王公贵族是“昏上乱相”。

固然,后世文人怎不会效仿他也走消极反抗现实的道路呢!为此,他才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此前曾有人说他是贵族阶级消极悲观的思想代表,到今天又仍还有人说他是反“异化”代表,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并对文明社会所带来的黑暗灾难的反抗与否定等等。

而笔者认为,庄子思想是社会大变动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找不到出路的广大群众的情绪表现。

他们希望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着一种不受别人奴役、压迫而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个不受侵犯,绝对自由的环境。

他们对人间的种种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贪婪掠夺,攻伐杀戮等等,都痛恨到了极点,认为只有复归自然才能摆脱得了这一切。

所以,庄子的思想是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的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则给予最大的肯定与赞扬。

庄子在哲学上也和老子一样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对“道”的理解,和老子不完全相同。

他认为“道”就是“无有”。

不过,尽管他对“道”的内容理解不同,但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道”的体现,“道”有着它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在这里,请我们先看《天道》摘录:“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与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以上几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最乐于称道的,就是书籍了。

书上所载,不过是一些语言,语言确有其可贵之处,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所要表达的那种意。

而意是一种存在,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再如:“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专靠形色名声是始终不会了解“道”的真情的;懂“道”的人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在那里高谈阔论的,却又都是不懂得“道”的人,那么,世人如何会认识“道”呢?庄子强调要尊重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

故他在《逍遥游》中指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这样就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使人的个性、人的“情”和“欲”要完全顺乎天然。

故他反对儒家的“以道制欲”、“以礼节情”,进而对儒家思想又有新的突破作用,实际上起着一种使人性发展从儒家的“道”和“礼”束缚下解放出来的积极作用。

庄子此类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为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为的天然之艺术,而人为先进人物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且还会妨碍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

对人的任其自然审美意识起着一种破坏作用。

但是,庄子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人为的艺术,他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生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世人因为珍视语言而保存书籍,世人虽然珍视书籍,可我还是认为书籍是不值得珍贵的。

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凿痕,而达到目的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精义所在。

历来受庄子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没有一个否定艺术创造,而且都是极为重视艺术创造的,凡要求无任何人为造作之迹,而完全合乎天然而已。

庄子对他所理解的天然艺术境界,有过许多生动描绘,这就是音乐上的“天籁”、“天乐”,绘画上的“解衣般礴”,文学上的出乎“言意之表”。

他要《齐物论》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

此是按“人为”因素之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人籁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造作,属于最低层次。

地籁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要靠风力之大小来形成不同的声音美的。

天籁则是从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自己天生之形,承受自然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天籁是最高层次的音乐美。

符合于“天籁”的音乐,称为“天乐”。

《天道》篇云:“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他庄生曾说:“大音希声,故听之不闻;大象无形,故视之不见;道无不在,故充满天地二仪,大无不包,故囊括六极。

”郭象答曰:“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

”至于绘画方面,庄子欣赏的是“解衣般礴”式的绘画。

庄子认为用笔墨所能画出来的画,都是有局限性的,总不如自然本身来得美。

这种对绘画的要求,其实也不是不要画,而是要求人在主体精神上实现与道合一,这时画出的画就没有人工痕迹,而真正地与自然合一了。

那么从运用语言文学来写作(包括文学在内)之说,即要不受语言文字局限,而求之于“言意之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妙理”。

这里,庄子所说的“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的心意,是不能擦致的。

因为用语言去论说,用心意去思索,都属于“人为”的努力,这是无法达到的。

只有无言无意,任其自然,才能真正领会“道”的妙理。

“大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绘画、文学所竭力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庄子把哲学上的境界具体发展为艺术上的境界。

这固然看出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全之美”,而不是“偏之美”。

人为造作的艺术总是不能体现出全美而只能表现其偏美。

因此,无弦琴之音,可以由人们去自由想象,不能有任何“人为”之限制,是最自然,也是最完美的,“全之美”和“偏之美”也是一种整体美与部分的关系,他对后来文艺创作上的重要影响之一是追求整体的美,即所谓“以全美为工”(司空图语)。

二、“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要想在艺术创造上实现“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如此的理想境界,庄子认为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状态。

“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虚静”从认识论角度看,有它的双重性。

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另一方面,它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处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这种特点和后来荀子讲“虚静”时提出要达到“大清明”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虚静”后来对文艺创作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是它的消极方面,而恰恰是积极方面。

在此,我们可通过对《逍遥游》这篇文章进行解说可知: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它变化成为鸟,鸟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远,它只要振臂而飞,其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

在《逍遥游》里,庄周还借助《齐谐》所描述的“当鹏迁往男孩的时候,在水面上举翼击水,水浪远达几千里。

它还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么疯=风就在它的下面了,然后才乘风而行。

鹏背负着青天,没什么能够阻挡着它,它这才能够打算往南飞。

但庄生还用了蝉和小鸟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们一下子起飞,但只要一碰到榆树、檀树就会停下来。

有时候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这是用它来反衬碰的巨大力量。

像蝉和小鸟这样的小人还能够飞向数万里高空再向南飞吗?这是不自量力“小人”所难以比得上的。

庄生再采用象征等这样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推出知识少的人是不能跟知识多的人相比的,年寿短的人是不能跟年寿长的人相比。

世上最短的生命是细菌。

因为这一菌类不知道每年有春夏秋冬,甚至还不知道每月的开头和结尾,这是短寿的生命。

至于长命的,那就是楚国南边有冥灵这种树,它以五百岁为一年。

庄生还提到远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大椿树,以八千岁为一年。

可彭祖却因长寿而闻名。

于是作者进一步通过象征手法进行阐述: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君上心意而取信于一国的人,他们看待自己。

至于顺应天地的自然之性,把握自然之气的变化,而在无碍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待什么呢?所以说,处于最高境界的人无自我,超乎自然的神人不求功业通达事理的人不求名声罢。

庄子把“虚静”看作是人的认识之最高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后,人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内在规律都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而不会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之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