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庄子

浅谈庄子

浅谈庄子《逍遥游》中“游”的审美意境摘要: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

《逍遥游》则最能体现庄子这一毕生追求,由于无法改变现实。

庄子只能通过“游”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到达“得道”的人生境界。

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为审美的意境。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审美一、何谓“逍遥游"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有大致两类,一类是记叙文,《史记》就是其典型代表;另外一类是直抒胸臆,庄子就代表了这一类。

既然庄子写的文章是抒发自我心得,那么为了了解庄子当时的心境就不得不提到其生活环境。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各国争雄,战乱不断,生灵涂炭,面对纷乱的社会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而又忧国忧民的庄子.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

一句“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充分显现出庄子俊逸清高的个性和深刻的孤独。

孤寂的庄子。

如何在沉浊的社会里生存且不会因抑郁而窒息?他心灵的归宿在哪里?为了探寻其奥妙,选择居于《庄子》内篇之首的《逍遥游》为主要研究对象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历来为研究庄子思想的学人所重,美学思想必然也不会甘居其后,但是也因此形成众说纷纭的情形。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庄子音义》,解篇名云:内篇,内者,对外立名。

“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郭象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这是以自得其乐、适性而为来诠释庄子“逍遥”的意思。

郭象的注释当时以及后来流行最广。

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

对于逍遥的解释现存三种类型: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

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

以斯而游,故日逍遥。

可见,逍遥的世界是庄子在随心所欲地开拓。

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力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庄子的想象力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

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日逍遥。

楚辞补注:「逍遥,犹翱翔也。

相羊,犹徘徊也。

」就字面意义来说,逍遥原为徘徊、翱翔之意。

徘徊为行的自由,翱翔为飞的自由,逍遥是行动的自由。

而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大自在,将逍遥提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层次。

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

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日逍遥游。

这是指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

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

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这里提出了三种逍遥义。

其实,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用“鳍”在水中的游,也不是用“翼”在空中的游,而是用“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水中的游是鼋滞的,空中的游也还是有风云的挂碍,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

二:《逍遥游》之“游”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

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

命运无法改变,精神却可以寻找寄托。

庄子为自己找到的出路是“游心”。

庄子所讲的“心”与儒家的“心”不同:儒家的“心”侧重于道德之心、伦理之心:而庄子讲的“心”是虚寂空灵的,他称之为“灵府”(<庄子·德充符>)、“灵台”(<庄子·达生>)。

形体虽然受着束缚,但“心”却可以在广大无边的世界里邀游。

这就是“游心”。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枝干。

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

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

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①首先,庄子的“游”要摆脱一切凭借(无待)而“游”。

鹏鸟必须乘风而游,才能高飞九万里,蜩与学鸠同样需要培风才能飞上不高的枝头,人们都艳羡的逍遥的列子也必须御风才能飞行,这些在庄子看来,都是有所凭借的,所以不是真正的逍遥。

那么真正的逍遥,是不①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是就应该是摆脱一切的凭借而“游”?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凭借,如果不凭借氧气,就无法呼吸,不凭借食物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命的循环,甚至不凭借繁殖,人类何以在地球上生生不息?随后,庄子提出了想要“逍遥”,就要做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顺应自然的法则,随着变化而变化。

其次,摆功名而“游”。

许由是为人称道的大贤人,尧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却以治理理念不同(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借口表示自己不愿越俎代庖而拒绝了尧;《秋水》中说,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人请庄子做大官,庄子却以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的乌龟自喻,而不愿做庙堂上的囚徒。

世人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的,庄子认为这是对“游”的限制。

所以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才能实现所谓逍遥游。

而我认为,没有一个人这一生都是没有追求过功名的,我们从出生到死去,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又归于简单的过程,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受环境的影响,孜孜以求,等到人生真的到了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时候,那一颗心会再度归于平静。

也就是说,摆脱应该是从争取的境地升华而出的,「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

三、"游"的审美意境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

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这样他就容易给人造成庄子是纯粹主观主义者而非客观唯心主义者。

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

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

叶朗就曾经这么理解过"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 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即使是一花一草,一丘一石,也要能够看出事物背后的灵气和气韵来。

当然,就审美欣赏来说,对于物象,庄子似乎不看中审美对象的感性外在形态,他更注重观察外在形态下隐含的精神与气韵。

庄子在《逍遥游》以及其它文章中塑造了大量形态丑陋的兀者、支离者、瓮大瘿的形象,他的这种塑造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表明的是这样的审美意境:外在形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力量。

美与丑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转化,同时美的极致也升华出来。

②这种美的极致显然发轫于庄子"小大之辨"、"道通为一"观点。

也给我们标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在《逍遥游》中,那种"御气而行"的潇洒状态实际上就是自然状态,人处于自然中,自然是美的。

自然之美含藏着内在生命及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

无怪乎庄子在《知北游》中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传达了道家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即关于真与美的统一观。

在道家看来,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

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破坏。

那当我们看当今社会,《逍遥游》中的势利之徒,受到名利的束缚;大德如列御寇,亦"犹有所待",也失去了自然之美。

③其次,无已、无待的至人、真人是庄子的人格理想,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不受时空和外物的限制,到达真正的自由之境。

这正是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常人为物欲所累.难以领悟人生之真谛,这是人世的悲哀。

但是,心灵进入自由之境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和践履工夫就是庄子所设计的一条通向精神自由境界的路径。

“心斋”,即心“虚”。

保持内心的绝对虚静,无情感、无思虑。

“坐忘”。

就是摒弃一切凡尘俗念,忘记万物,也忘记自己的存在;“同于大通”,就是一切因任大化之自然,内心空无一物,从而直达“道”我为一的境地,我与“道”同体,道即我,我即道。

这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即“道”的境界。

“道”是道家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不过庄子所讲的“道”与老子所讲的“道”有所不同,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老子之道有客观性、实体性及实在性,至少也有此形态。

而庄子则对此三性一起消化而泯之纯成为主观的境界.故老子之道为‘实有形态’。

或至少具备实有形态之姿态,而庄子则纯为‘境界形态’。

’④聪指庄子的“道”不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的,而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此概括是比较准确的,这种审美境界是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庄子的自然无为包含有顺应事物自身规律.从而实现规律与自由的高度统一即进行艺术创造的美学原②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吏·先秦篇》[A].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