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与文学流派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指的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是于1917 年初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难的。
《新青年》杂志发表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个信号。
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大力倡导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提出三大主义:平民的文学、写实的文学、社会的文学。
文学革命的内容: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②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③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
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④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2.文学研究会(初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新文学社团,参与发起的有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王统照、郭绍虞、耿济之、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会员共有一百七十余人,其中有朱自清、冰心、老舍、王鲁彦、黄庐隐、丰子恺等著名作家。
会刊有茅盾主编并革新过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等。
该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反对将文学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3.散文诗(初中)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4.创造社(初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著名新文学团体。
正式成立于日本东京,最早的成员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如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他们受到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文学必须遵循作家“内心的要求”,追求文学的“全”与“美”,但也强调文学应负有“时代的使命”。
该社先后出版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
5.语丝社(初中)“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等。
办有刊物《语丝》周刊,多发表短小犀利的杂感与随笔,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其特色如鲁迅所说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因而形成了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6.新月诗派(初中)新月社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
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闻一多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7.象征诗派(初中)李金发的《微雨》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
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
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8.七月派(初中)抗战爆发后国统区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
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形成的,其理论家是胡风。
代表诗人有阿垅、绿原、曾卓、牛汉等,基本阵地是《七月》和后来刊行的《希望》《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
该诗派的共同特征是: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与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追求诗的散文美。
代表作品有阿垅的《纤夫》、绿原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鲁藜的《泥土》、曾卓的《铁栏与火》、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
其诗风质朴、雄浑,把自由体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9.论语派(初中)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10.东北作家群(初中)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11.“左联”(初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简称“左联”。
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的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先后创办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等。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
提倡文艺大众化,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同反动文学团体坚决斗争。
12.现代诗派(初中)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这一诗派既受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二十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
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
在表现形式上,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
现代派诗人中,风格较为独特的是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出版了合集《汉园集》,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13.伤痕文学(初中)伤痕文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开山之作是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14.反思文学(初中)反思文学,本世纪八十年代前半期在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的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越——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
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内涵。
15.先锋小说(初中)(小学、高中:余华、苏童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16.改革文学(初中)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此外,代表作还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17.新写实小说(初中)(小学、高中:刘恒、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对80 年代中期往后直到90 年代上半期新中国小说创作倾向的一种概括。
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 年,1989 年形成热潮,影响波及1990 年代。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方方的《风景》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
《钟山》文学丛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经过作家和批评家的联手协作,“新写实小说”才正式出炉,并获得认可。
新写实小说也成为继寻根和先锋之后的一个文学运动。
18.寻根文学(初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倡导者是韩少功、阿城、郑义等青年作家。
开端是韩少功《文学的“根”》的发表。
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深入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19.朦胧诗派(初中)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