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菏泽市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菏泽市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菏泽市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对菏泽市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本市保持无脊灰状态进展。

方法:根据菏泽市疾控中心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临床诊断资料和实验室病毒分离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菏泽市2010年共报告afp 25例,无脊灰确诊病例。

25例afp病例分布在本市的8县区,呈散发;afp病例48 h及时调查率为96.00%,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为88.00%,未分离出脊灰野病毒,脊灰疫苗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0.00%,未分离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和疫苗变异脊灰病毒。

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16.00%。

结论:菏泽市保持无脊灰状态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部分县区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较低。

建议仍应加强afp监测,消灭脊灰工作仍需努力。

【关键词】急性弛缓性麻痹(afp);脊髓灰质炎监测
中图分类号 r51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8-0082-02
笔者对菏泽市2010年afp病例流行病学进行统计监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脊灰发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afp病例监测系统;个案资料来源于全市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实验室资料来源于省脊灰实验室检测数据。

病例和分类执行卫生部ws294-2008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1.2 方法
利用建立的afp监测系统进行快速专报,县级及以上计免专业人员对病例进行调查、采样和随访,省市专家及有关人员对病例进行临床检查,脊灰实验室进行粪便标本的病毒分离及鉴定由省脊灰实验室完成,脊灰病毒型内鉴别由国家实验室完成。

省疾控中心结合流行病学、临床检查和病毒分离结果,对每一例afp作出最终诊断。

1.3 数据统计
利用epi info、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发病概况 2010年afp监测系统共报告菏泽市2010年麻痹的病例54例,共排除afp病例29例,诊断afp病例25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94/10万。

2.1.2 流行病学分布
2.1.2.1 地区分布 2010年9县区除成武县均有afp病例报告,全市达到了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的指标。

25例afp病例分布在全市8县区的25个乡镇(办事处),25
个行政村(居委会),呈高度散发状态。

详见表1。

2.1.2.2 时间分布 2010年afp病例全年各季节均有发病,4~10月份有一个小高峰。

表明afp病例存在春夏秋季相对高峰,与此季节肠道病毒感染较多因素有关。

详见表2。

2.1.2.3 年龄与性别分布 2010年25例afp病例中,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有17例,占68.00%,其中0~1岁组儿童7例,1~2岁组儿童6例,2~3岁组儿童3例,3~4岁组儿童1例,4~5
岁组儿童0例。

2010年afp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5:1(15:10),可能与男性活动较广,受感染机会较多有关。

详见表3。

2.1.2.4 服苗史 2010年afp病例0剂次服苗2例,占8.00%;1剂次2例,占8.00%;2剂次0例,占0%;全程服苗21例,占84.00%。

无免疫史不详者,表明本市脊灰疫苗接种率偏低,有待提高。

2.1.2.5 实验室检测 2010年共收到双份afp病例标本25例,双份便采样率为100.00%,双份合格标本22例,合格标本采样率为88.00%。

分离到pv阳性标本5例(pv1 1例,pv2 2例,pv3 1例,pv1+2+3 1例),未分离出脊灰野病毒,5例皆为脊灰疫苗病毒,脊灰疫苗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0.00%,未分离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和疫苗变异脊灰病毒,4例afp病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16.00%。

无afp病例采集接触者标本。

2.1.2.6 afp病例最终分类(1)临床分类:2010年无确诊脊灰病例,均为非脊灰病例。

近年手足口病引起的afp不断增加,应引起注意。

2月后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炎等麻痹病例皆有一定比例的残留麻痹者,afp病例麻痹2月后残留麻痹10例,占afp病例的40.00%,表明以临床分类标准诊断脊灰不科学,应执行病毒学标准[1]。

详见表4。

(2)病毒学分类:按照病毒学标准分类,2010年
本市无脊灰确诊病例。

无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和疫苗变异株脊灰病毒病例。

2.2 全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评价
2.2.1 敏感性 2010年本市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94/10万,本市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超过了1/10万的指标。

2010年afp病例首诊及报告医院级别以县级、地级综合医院、省级医院为主。

2.2.2 及时性 25例afp病例中,报告后48 h及时调查率为96.00%(24例),14 d内双份便标本采集率为88.00%(22例),afp 病例的合格采便率为88.00%(22例),便标本7 d内送达率为92.00%(23例),分离结果28 d内反馈率为100.00%,麻痹后75 d内收到随访的占96.00%(24例),阳性标本病例数为5例,阳性标本14 d内送达国家率为100.00%(5例),国家实验室14 d内反馈率为60%(3例)。

全市各项监测指标达到了卫生部80%的标准。

2.2.3 afp病例监测工作总评价 2010年本市afp各项监测指标达到了80%以上,但个别县区监测指标相对较低。

2.3 非afp病例报告监测情况
2010年本市共报告本年的非afp麻痹病例29例,非afp病例调查率、随访率皆为100.00%。

其中共有8例采集了双份大便标本,双份大便标本采集率为27.59%。

皆未分离到脊灰病毒,3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

有5例非afp麻痹病例各采集了5名接触者标本,5例非afp麻痹病例的接触者标本皆未分离到脊灰病毒,4例非afp
麻痹病例的接触者标本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

3 讨论
2010年虽然菏泽市各项监测指标均已达到卫生部80%的要求,但仍有部分县区部分监测指标较低,特别是合格标本采集率较低,严重影响了本市afp监测的整体水平,分析其原因,与有关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松懈有关,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强afp监测工作,保证afp监测质量。

2010年afp病例,全程服苗率仅为84.0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常规免疫的薄弱,同时也说明了强化免疫的质量不高,各县区要认真分析afp病例中的未全程服苗儿童情况,进一步提高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质量,真正消除免疫空白,进一步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

建议各级要加强对监测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近两年afp病例报告的较少和监测工作薄弱的县区要进行重点督导和主动监测,并认真开展afp的漏报调查工作,切实防止afp 病例漏报、调查采样中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合格采便率;对高危afp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及时进行甄别,并做好全面调查处理;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宣传培训,提高其报告意识和诊断处理能力。

虽然我国于2000年已实现了无脊灰目标,但国外一些国家是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仍有脊灰流行,脊灰野病毒输入我国并引起流行的危险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由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引起的病例和
vdpv循环以及疫苗变异株脊灰病毒引起的病例和疫苗变异株脊灰
病毒循环也使消灭脊灰面临新的挑战[2]。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加强消灭脊灰工作,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本市无脊灰状态。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261-284.
[2]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3-166.
(收稿日期:2012-11-22)(编辑:陈春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