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
陆娟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江苏盐城 2242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

方法回顾141例心脏介入
治疗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

分析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

结果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能更好地预防并发症,提高心脏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规范化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巩固和提高心脏介入的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54.2 文献标识码 B
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外周血管穿刺途径将特制导管送至心脏相应的病灶部位直接治疗心脏疾患。

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成为当前心脏病诊治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治创伤小,效果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然而,心脏介入诊治毕竟是有创性的治疗技术,对病人是一个应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1】。

因此,本文回顾我院自开展心脏介入治疗以来241例,分析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规范化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巩固和提高心脏介入的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1.1 对象2002年3月至今,我院自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以来共收治141例中,男85
例,女56例,年龄34-74岁,其中,60岁以上68例。

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AC),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等,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压迅速下降、心率减慢、全身大汗、恶心、懒言、面色苍白等。

1.2 方法统计141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易发生的并发症主要为:迷走神经反
射性低血压、穿刺点出血或局部出血、尿潴留、血栓形成与栓塞、伤口感染、肾功能不全、失眠与疼痛等。

2.1 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由于外周大动
脉收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中枢,抑制交感神经和(或)激活副交感神
经传出纤维,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

它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急性并发症,多发生于动脉鞘管留置或拔管时,由于疼痛或恐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致心跳减慢,皮肤血管扩张,胃肠蠕动松弛,膀胱内括约肌紧张。

常见原因及对策:(1)紧张与恐惧心理。

对手术的紧张与恐惧是导致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前应做心理疏导,解除患者对介入术的紧张情绪。

(2)血容量不足。

在心脏介入术前常规禁食、禁水,术中又有一定的液体丢失,如术中利尿剂用量较大,补充血容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神志改变,一旦发生心率减慢,血压急聚下降,面色苍白,立即快速补液,以增加血容量,并遵医嘱静注阿托品。

(3)疼痛刺激。

在动脉鞘管拔出的过程中一定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及时处理,术后常规快速补液对于预防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起着重要作用。

2.2 穿刺点出血或局部出血术后常规予以肝素治疗,一般为肝素1250u溶于50ml生
理盐水中用微量泵维持24h持续泵入。

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一定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出血,如发现有皮下血肿应及时通知医生。

经常巡视病人,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观察病人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四肢末梢的温度、颜色的变化,预防和及时发现脑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一定告知患者患侧肢体制动6-8h,以防穿刺处出血。

2.3 尿潴留应鼓励介入术后的患者及早排尿,避免憋尿,因尿潴留可加重迷走神经兴
奋,引起血压下降。

排尿时应将便器从穿刺处对侧肢体送入,以免造成穿刺侧肢体移动过度。

如患者排尿困难,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采取诱导排尿的方法,如按摩和听流水声,
临床观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对于预防尿潴留起着积极有
效的作用。

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1次放尿不超过1000ml,以免发生血压下降和血尿【2】。

2.4 血栓形成与栓塞本组1例术后7d出现语言不清,左下肢足背皮肤变紫。

可能因
沙袋压迫时间太长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微血管栓塞。

术后严格遵医嘱抗凝治疗外,还应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

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肢体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

一旦发现异常征兆,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处理,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2.5 伤口感染有穿刺部位感染,埋藏起搏器囊袋感染,与无菌操作规程执行不严格
或或者抵抗力低下有关,埋藏起搏器感染还可能因囊袋过小造成皮肤坏死后合并感染.本组
有1例伤口感染,糖尿病患者,术后第3天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糜烂。

积极治疗原发病,抗
感染,局部用高渗盐水纱布加适量胰岛素换药,qd,20d后痊愈.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不
可忽视伴随疾病的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一般为青霉素640万u+5%葡萄糖250ml静滴(糖尿病患者用0.9%生理盐水),bid。

术后测体温,1次/4h,正常3d后改为qd。

2.6 肾功能不全本组有2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由于患者禁食时间长,静脉输液
虽不够,使粘稠的造影剂(优维显)滞留在肾小管内造成肾损害所致。

表现为血尿,尿微
量蛋白50mg/L,血肌酐,尿素氮增高。

术后应指导患者多饮水,一般12h内1000-2000ml,
对不能或不愿饮水、大量出汗者要静脉补液,以便造影剂及时排出体外。

术前常规检查肝
肾功能,对功能不全者更应在使用造影剂前充分水化,防止造影剂加重对脏器的损害。

2.7 失眠与疼痛
因术中、术后患者往往采取强迫体位,术肢制动,连续心电监护,砂袋压迫,几乎每
例患者的腰背都酸痛不适,从而烦躁不安,不能入睡或睡眠较浅易醒。

因此,按照常规的
术后护理要求,应减少家属陪护、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其树立乐观的态度,增强康复的信心。

术后6-12h,若患者血压正常,穿刺部位无出血,可嘱其适当将身体重心向健侧偏移,
术侧小腿以下可以自然放松,适当进行屈伸,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进睡眠。

晚间的各种
治疗、护理操作要尽量做到稳、准、轻,并尽量安排集中进行,调低各种仪器的声音,为
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3. 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用药护理、
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

4.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明显缩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心脏病患者也越来
越多的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疗程短、疗效显著的介入术进行治疗。

临床上每一种手术治
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对整台手术的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及预
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任何一种手术来说都是极
其重要的一环【3】。

特别是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出现的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休克虽发生
率低,但一旦发生,进展迅速,后果严重【4】。

心脏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除了取决于手术
者的操作技术以及手术者之间的密切默契的配合外,围手术期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好术后的监测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把不利或危险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中。

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能更好地预防并发症,提高心脏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规范化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巩固和提高心脏介入的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杨爱民。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29):7131-7132.
[2]周琍.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在护理工作上的思考[J]。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411.
[3]任胜涛。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1):100-101.
[4]张红等。

心脏介入术后反射性低血压的预防与护理医学[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338.
[5]马慧.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18例原因分析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68-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