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触变性模型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触变性模型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须考虑与此成比例关系的应力弹性部分,将式(4)
代入式(3)得:
d(A,j,)=AGo扎(A,夕)+A’7。,,。;,+叩。。夕 (5) 除了高剪切黏度枷,本构方程还包含其他2个经
验常数,即结构完全建立时的剪切模量Go和黏度
增量叩。。,参数ye表示结构变形引起的弹性应变,
这个方程与塑性结构动力学模型相似。两种模型都 有表观屈服应力,不同之处在于短时间内的力学响
51
盯(A,y)=G(.=I)扎(A,夕)+
['7。,(A)夕+(和一叩。)们+17。,
(3)
式中,剪切模量G和黏度增量叩。。与结构参数A成
正比。
』G‘A卜临。
(4)
\和(A)=砷st.o
许多模型都假设剪切模量G和黏度增量轧与结构
参数A保持相同的线性关系,式(4)实质上定义 了与黏度增量仇。成比例关系的结构参数A,因此
50
国外油田工程第26卷第1期(2010.1)
触变性模型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编译:侯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杨卫红(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秦京输油气分公司)
审校:崔秀国(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科技中心)
摘要 结构动力学模型通常描述非弹性 悬浮介质触变物系的流动行为,总应力分为 与结构有关的弹性应力和黏性应力。结构参 数动力学方程考虑剪切对结构裂降和建立的 影响效应以及布朗运动对结构建立的影响效 应,还考虑絮凝物的松弛和形变。动力学方 程和松弛方程都考虑时间常数的分布。采用 客观的参数估算法,通过实验数据将该模型 与文献中列出的2个代表性模型进行比较。 用剪切率突变引起的应力变化数据验证模 型。通过稳态和非稳态初始条件下的应力阶 跃实验评估模型预测弹性和黏性两部分应力 的准确性。
表中。
表1两个分散物系的优化模型参数
模型预测和实验测得的两种分散物系稳态流动 数据表明,该模型计算准确。只要能恰当地描述有 限的高剪切行为,多数模型都能准确计算稳态流动 数据。对现有系统,观察到有限的牛顿特性,需要 相应调整幂律状态方程式(5)。对熏硅和碳黑两分 散物系的阶跃上升和阶跃下降瞬变过程,使用模型 进行计算。两物系的应力瞬变过程包括一个初始的 弹性行为,表现为应力上冲和应力下冲,这种现象 可通过应力阶跃实验来研究,它与聚集体的弹性变 形有关。在确定参数时没有考虑弹性响应部分,两 者都没有应力瞬变,剪切率由0.1 S_1增至2.5 s-1 和5 S~。模型能够很准确地描述结构建立和裂降 的过程。几乎所有模型都能够准确描述稳态数据。 虽然弹性瞬变部分没有用来确定参数,现模型也能 够描述初始的弹性行为。Houska模型不包括弹性 应力部分,不能描述初始曲线段,Piau等人建立 的模型只能定性描述应力上冲和应力下冲,这两种 模型都不能预测裂降过程。 5.2剪切率阶跃变化过程中的弹性应变效应
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根据偏差平方和,获
得一些实际的模型参数值。选择合适的权重因子来平衡波 动较大的输出数值。பைடு நூலகம்尝试各种可能性后,对每个应力瞬
变过程j引入权重因子W,:


、2
Wi=f—』业!L一) 。 、行select—nteject,
(12)
这些数值取决于每个应力瞬变过程总的数据点数(竹小。。=
模型还包括1个关于结构参数A的方程,它包括 流动引起的聚集体裂降、布朗运动引起的结构建立和 剪切作用引起的结构恢复等项。根据Vall de Ven和 Mason关于剪切作用对低Peclet数下聚集体动力特性 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剪切作用引起的结构建立项与 剪切率的平方根成正比,剪切作用引起的结构裂降项 与剪切率成正比。假设在流动条件下结构特性的“自 保护”分布,对聚集和反聚集动力特性和松弛特性具 有相同的影响效应,故有下式:
第1步是确定1个由大量参数组成的子集,这
万方数据
52
国外油田工程第26卷第1期(2010.1)
个子集应该包含触变性物系的主要信息。对于触变 性物系,应该包括稳定状态、结构建立和结构破坏 等过程的数据。对前述两种分散物系,选取6组从 初始剪切率5 s-1阶跃降低剪切率的结构建立瞬时 实验数据,还选取3组从初始剪切率0.1 s-1阶跃 增加剪切率的结构破坏瞬时实验数据。为保证获得 显著的触变效应,在结构建立和破坏实验中分别采 用相对较高和较低的初始剪切率。相对结构裂降实 验,结构建立实验容易实施且时间尺度较大。因为 流变仪每毫秒都采集数据,应力瞬变过程由大量数 据构成,为确定模型参数需要减少数据点数。
首先,考虑弹性聚集应变式(2),弹性应力变 化和黏性应力变化问的平衡决定初始的应力上冲和 应力下冲值。在结构裂降实验中,微结构在裂降前 被伸展而产生应力上冲。在前面两物系的实验中, 在低剪切率下发生应力上冲。在结构建立瞬变过程 中,微结构在触变恢复开始前发生松弛,这在实验 中不明显,在从较低剪切率开始的实验中较明显。 即使用很简单的弹性应变模型,也能够较准确地对 应力下冲过程进行表征。
关键词 触变性模型模型评价絮 凝悬浮
DOI:10.3969/j.issn.1002—641X.2010.01.014
1 引言
许多弱絮凝物系具有触变性,这意味着当剪切 率突然增加时,黏度随时间逐渐降低,这种时间效 应是可逆的,即当剪切率随后减小时黏度随时间升 高。Mewis和Barnes等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触变性物系的时间效应与微观结构的裂降和建立有 关。对触变性物系,应力松弛和第一法向应力差等 黏弹性通常不明显。由于触变物系中的微观结构具 有广泛性和复杂性,与微观结构模型相比,结构动 力学模型更适于用作通常的触变模型。结构动力学 模型方面的文献较多,但是模型评价仅局限于两种 情况,一种是适用潜力的定性分析,另一种是通过 有限的数据验证,在目前所查文献中极少有对模型 的定量评价。近年来,有研究成果显示现有结构动 力学模型也存在一定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结构 动力学模型克服这些问题,该模型通过一系列剪切 率突变引起的应力瞬变实验来评价,考虑了结构的 破坏和恢复。
应不同,一组为非弹性,另一组为黏弹性。
上述模型包含对聚集体变形的描述,第1个要
求是在低剪切范围,稳态应力氏(夕)应该达到一个
恒定表观屈服应力。由于剪切率趋近于0,此恒定 剪切应力本质上应为弹性,弹性应变应有1个极限
yc:
lima。。(j,)=口,。o=Go苁
(6)
第2个要求是对弹性应变应考虑各种流动条件的影 响,避免不同弹性应变公式的相互转换。最后,还 应考虑触变性分散物系松弛经常呈现非指数变化规 律,经过相当短的时间,如100 ms,松弛曲线开 始偏离单一指数函数规律,有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 松弛过程中结构建立的影响。对现有样品,在一定 时间尺度范围内结构的建立不太可能显著影响应力 松弛。
动力方程描述弹性应变,考虑聚集体在应力降 低后松弛以及随应力增加而伸展,提出经验参数最 少的关系式:
警=(等)9[以,)')Yc--靠(j,踟(7)
式中,p为经验参数;仃。。(j,)为表观稳态应力,可通 过下式计算:
口。。(j,)=A。。(夕)G。y。+A。。(夕)啦。。j,和j, (8) 式中,A。。(夕)表示结构参数的稳态值,可从关于A 的动力学方程推导得出;经验常数k。用于使方程 在因次上一致;(志。/t)p为前置因子。此函数已被验 证适合描述不同物系的松弛现象,包括触变性物
粒应力盯。和介质应力盯。:
盯(A,y)=盯。(A,j,)+d。(,)
(1)
式中,j,为剪切率;叉为结构参数,取值范围是o~
1;颗粒应力crp包括弹性应力盯;和黏性应力口i5。
口(A,j,)=盯;(A,j,)+盯;“(A,≯)+仃。(夕)(2) 对弹性应力d:,用1个Mujumbar模型中的Hook 弹簧来表示其受力机制;介质应力口。与介质黏度
式(7)描述了稳态下所有剪切率下的弹性应 变等于临界应变,然而在瞬态下弹性应变会超过或 小于这个值。弹性变形的变化受瞬时剪切应力影 响。引入一个可变弹性应变,对其描述需要一个附 加参数,正如p出现在关于A的动力学方程中。弹 性应变的引入使得表观应力和剪切黏度间的关系变 得重要。这个公式尤其能够预测应力上冲,其值大 于流动开始时的表观屈服应力。在流动停止时,由 于弹性应变的松弛时间不是无穷大,J=I值趋于单一 值,应力会松弛到一个非零值。这种考虑复杂流动 历史的简单方法是否有意义,必须通过模型预测来 验证。
印。。cz,=们exp(一孝)+仃z{,一expl一(孝)”I}+以
(10)
对于阶跃增加剪切率的情况,用下式描述:‘
0"i。。(f)=们J l—exp(一÷)I一


]、
玎:.{1一expf一(上)”f}h
(11)

L Yz j J
需要强调,这些公式参数并非实际的模型参数,是用来对
实验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的。这些参数提供了一种方法,对
系。总体平衡模型描述了聚集体在剪切絮凝中的凝 聚和破碎现象,预测用平均絮凝尺寸表示的聚集体 大小分布,在不同剪切率下呈现同一分布曲线。已 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流动条件下聚集体分布的“自 保护”现象。对触变性分散物系的电介质测量,也 有报道存在这种自相似现象。以相同的方式引入经 验常数口作一级近似,用来表示松弛时间的分布, 不具体指哪种结构特征。
第2步,从实验数据中消除黏弹性响应,应力 瞬变过程初步显示黏弹性响应,利用应力瞬变过程 的触变性部分数据就能够确定触变模型参数,且这 部分数据能够很精确地测量。将实验数据代入初始 弹性特性模型,能够确定前置因子(志。/f)p。通过 这种方法也可用来确定其他触变模型参数,包括不 能描述弹性效应的触变模型。从实验数据中舍去含 弹性行为的数据点,对阶跃增加剪切率和阶跃降低 剪切率实验,要求如/d Int分别大于0.5和小于 一0.5。由于对离散数据微分会引起发散性,首先 用实验数据拟合一个解析式。因为现有模型式 (5)、(7)和(9)不能用解析法求解,这就需要用 经验式。已经证明,下式能够准确描述阶跃降低剪 切率的应力瞬变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