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辛弃疾(一)少年英雄【字幕配画外音】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词坛飞将”。
他也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
但辛弃疾的青少年时期,却是在金国占领区度过的,在青少年时期他从未到过南宋,那么,他究竟是受到了谁的影响,年纪轻轻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很早就立下了将来要回归南宋,恢复中原的志向呢?而根据《宋史》记载,辛弃疾还有一个英雄壮举,他曾经率领五十名骑兵冲进金军五万人的大营,生擒叛徒后安然而归。
但是根据常识,我们不禁怀疑,五十名骑兵如何能在金军五万人的大营中进出自如?《宋史》中记载的这一事件,它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年轻的辛弃疾,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归南宋的呢?公元1162年,上距北宋灭亡的“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
这一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他的府邸里,宴请几位金国将领。
宴会已经进入了高潮,张安国和几位金将称兄道弟、吆五喝六,气氛非常热烈。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士兵走进来,报告张安国说外面有人要见他,并且对他描述了那个人的相貌特征。
已经有几分醉意的张安国满面惊疑,想了一会儿,就带着几个人走了出去。
刚出大门,就瞥见一个高大雄壮的身影,没等他有所反应,那个身影已经扑上来,像猛虎抓一只小兔子一样,一把拎起他扔到了马背上。
这个人对一旁被惊呆了的张安国的随从说:宋朝的十万部队就要打过来了,我要和张大人到城外去商量些事情。
说完,催动马匹就向城外驰去。
张安国的随从不知所措,连忙去报告那几个正在喝酒的金国将领,等那几个金将跑出来的时候,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骑兵会合,然后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鼎鼎大名的词人辛弃疾。
他当年在金人占领区里智擒张安国的时候,还只有22岁。
辛弃疾被认为是宋代豪放词人的领袖,曾写下许多慷慨豪迈的英雄壮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每一首都能够让真正的男子汉血气上涌、慷慨落泪。
他还有一些词,虽然不能说是慷慨悲壮的英雄壮词,但是呢,它浸透了深刻的人生体悟,同样倾倒了无数读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还有脍炙人口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羞,欲说还羞,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实际上,据现在一些学者的研究,如果要综合各种因素,对宋代的词人来一个排名的话,那么这个“排行榜”上的冠军,就是辛弃疾。
【字幕配画外音】在中国历史上,辛弃疾以词赋闻名于世,提到宋词,我们就绕不开辛弃疾,以大词人而名载史册的辛弃疾,怎么会跑到金人占领区,去绑架金国的新任知州张安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辛弃疾的少年生活讲起。
那么,辛弃疾的少年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公元1140年的5月,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就是今天济南市历城区,一个叫四丨风闸的地方。
不幸的是,他正好赶上了一个动荡的年代,恰恰在这一年,宋金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这一次战争的结果是大家都熟知的,南宋就像一个忍气吞声惯了的“小媳妇”,虽然这次在战场上是明明占得了一些上风的,可是对“婆婆”金国原来的威风还是心有余悸,于是赶快见好就收。
在高宗和秦桧的主持下议和、称臣、割地、赔款,额外还送上了一份大礼,那就是抗战派将领岳飞父子的性命。
于是都城临安,就是杭州,终于又讨来了临时的安宁,西湖又开始歌舞升平。
不是有这么一首诗吗,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汴州就是开封,北宋的首都,古称东京。
这首诗就是感慨,临安的人已经忘记了亡国之仇,纷纷醉倒在富贵温柔乡中了。
但是在北方,包括山东在内的广大金人占领区,汉族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有发生,辛弃疾就成长在这样一片土地上。
而在他后来关于北方成长时期的记忆里,有一个老头的形象是经常出现的,这个老头就是他的祖父辛赞。
辛弃疾的父亲死的早,他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辛赞是金朝的一个地方官,而且官还做得不小—知开封府,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个大城市的市长。
可是他呢,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时刻等待着一个起义抗金的机会。
每次吃过饭后,他都要带领辛弃疾这些儿孙辈登高望远,指点江山一番,给他们上上军事课。
辛弃疾呢,对祖父所讲的这些兵法韬略非常感兴趣,他也因此读了《孙子兵法》等一些兵书。
所以这种场合一出现,往往就是他表现的机会来了,这让辛赞非常欣慰,经常摸着他的头表扬:不错不错,咱们辛家又有虎子了。
辛赞其实只是一个文官,他为什么称这个辛氏、这个辛家是将门呢?原来辛氏的祖先是住在甘肃临洮,是属于古代秦国的地盘,这个地方的人是出了名的勇敢,几乎人人都有一身好武艺。
在汉代,辛家的祖先中,还有人因为打仗有功被封了将军。
辛氏虽然在宋代迁到了济南,但是对他们前代族人的功业仍然是相当自豪的,所以辛赞从骨子里是认定,济南辛氏是将门。
而辛弃疾也非常愉快地说自己是【“家本秦人真将种”—《新居上梁文》】,是真正的将军之后。
那你说,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少年辛弃疾会喜欢干些什么事情呢?我们来看他的词【“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娇》】,“槊”就是长矛,一种古代常用的兵器,横槊呢,那就是横持长矛,就是指从军或者是习武。
从这几句词来看,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练习武艺,至于其他一些年轻人爱干的事情,比方做酒圣、当诗豪,那对他而言只是业余爱好了。
由于辛弃疾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过人的身手,所以在他15岁和18岁的那两年,祖父辛赞都曾交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什么特殊任务呢?就是到金人的首都燕京,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注意观察金人核心地区的山川形势,注意收集各种有益的情报。
关于他这两次“007式”任务的具体执行过程,历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瞎编,但是他这两次情报员任务的成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辛弃疾对于金人统治区的山川形势,对于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政朝起伏,还有部队的调动情况,都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
后来他就根据这些资料呢,就写成了自己的重要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并且由此养成了自己很重视情报工作的习惯,很舍得在这方面来下本钱。
所以,他对宋金之间的战争,常常是有未卜先知的看法,以至有人惊叹他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这点我们将来还会要详细地谈到。
可惜的是,就非常令人遗憾,辛弃疾的这些情报,并没有给他的祖父辛赞帮上忙,辛赞还没来得及等到一个起义的机会,就在1160年去世了。
祖父的去世,让辛弃疾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依靠和良好的精神导师,而这一年辛弃疾也已经21岁了。
21岁的辛弃疾,在祖父的培养下,已经锻炼出了勇敢、自信的品格。
祖父去世后,展现在辛弃疾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未知世界。
那么,他该何去何从呢?就在这时,命运给了他一个神秘的指导指示,根据《宋史·辛弃疾传》的记载,它记载了这么一回事,就是有一次呢他和同学党怀英用实草、就通称蚰蜒草或者锯齿草的茎占卜各自的官运,结果是【“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宋史·辛弃疾传》】,就是说党怀英得到了一个坎卦,辛弃疾得到了离卦,根据《易经》的说法:坎是北方之卦,而离是南方之卦,于是党怀英便决定留在北方,后来他果然做了金朝的大官,而辛弃疾则决意南归,也就是投奔南宋。
什么时侯才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呢?辛弃疾在焦急地等待着,幸运地是他没等多久机会很快就来了。
1161年的9月,金主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分四路大规模南侵,他的动员口号是:百天之内一定灭掉宋国,宋金之间烽烟再起,战争爆发以后遭殃的自然首先就是那些金人占领区的中原的老百姓,本来,中原的汉族人民就已经承受着金人繁重的赋税、差役以及各种名目的强枪豪夺,本来就已经处于民不聊生、怨气冲天的状态了,战火一起,完颜亮又派人到处搞摊派、抓壮丁,甚至在百姓种满了庄稼的田地里去牧马,老百姓一看这不是饭都不叫老子吃了吗!那还有什么想头呢?于是纷纷起义。
根据史书记载,完颜亮起兵南侵之后,从太行山之东到淮水之北,抗金起义是风起云涌。
起义军除了保护自己的乡里不受掠夺之外,还在金人的后方打游击战、麻雀战牵制金人的力量,并且配合南宋政丨府军进行狙击,积极收复失地。
这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就是山东济南府耿京所领导的起义军队伍,耿京和他的六、七个徒弟开始起义聚事,迅速发展到20多万人马,并且在梁山泊附近建立了根据地,手下有贾瑞一些干将,他自称是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他当时的风范和声威可说是像极了《水浒》梁山中早期的带头大哥,那位托塔天王晁盖。
面对这样风起云涌的局势,当然会让自小就抱着做将军的理想、立志要收复中原的辛弃疾热血沸腾的,于是他也在当地召集了一支2000多人的对伍投奔了耿京,耿京一见辛弃疾是大喜过望,他说:好哇!俺队伍里的人都是大老粗,正缺一个写公文的秀才呢,你就来做俺的秘书长吧,于是就任命辛弃疾做了他的“掌书记“,专门负责起义军的文秘工作。
做文秘工作和辛弃疾原来要以武立身、往做将军的道路上发展的打算当然还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是能够和一把手经常地亲密接触,时不时地帮统帅想想点子,做做幕后英雄倒也是个非常锻炼人的好岗位,更何况辛弃疾本身就是文武双全。
所以他就很愉快地服从了分配,跟着耿京【“上马击贼,下马草檄”—《宋史·辛弃疾传》】干得风生水起。
而且不久之后,命运就给了他一个展示自己武力的机会。
什么机会呢?在当地有一个和尚叫做义端,因为喜谈兵法,辛弃疾就和他有过一些交往。
这个义端和尚见抗金形势一派大好、各地都在纷纷起义,于是他也拉起了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
辛弃疾投奔了耿京以后就劝说义端也入了伙,谁知这个义端和尚他是个投机分子,在义军里混得并不如意,于是就在某一天偷偷开溜了,顺手还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公章:起义军的大印。
这一下子问题可严重了,耿京很生气,指着辛弃疾的鼻子一顿大骂:你个秀才交的啥朋友?居然敢偷走我的大印,我饶你不得,只能军法处置了。
辛弃疾他也很生气,交友不慎受此牵连,真是郁闷!他当即就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一定擒拿义端归案,否则甘心受死。
辛弃疾他就估计这个义端偷了义军的大印,一定是到金军的大营里面领功取赏去了,于是呢他就单人独剑纵马往金营的方向飞奔,守住了通往金营的必经之道。
没过多久,义端果然出现了,一见杀气腾腾的辛弃疾,这个正幻想着荣华富贵的变节分子吓得魂飞魄散,滚下马来就跪在辛弃疾的面前说:老兄,你饶过我吧!我知道你的真身是一头青色的犀牛,力大无比,杀人那是不在话下,但是请你可怜可怜我,放过我这条小命吧!义端为什么说辛弃疾的真身是一头青色的犀牛呢?原来有一种说法,说是辛弃疾早年曾经遇到过一个仙人,这个仙人看出辛弃疾的真身是一头“青兕”,“青兕”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青色的犀牛,这种犀牛呢体形巨大,重量都在千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