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打开密码:520宋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汝窑为魁,汝窑为老大,排在第一。

汝窑时背诵皇室建立的第一作官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

在宋代即为珍品。

在五大官窑和八大民窑中除了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时特例,其他窑口的命名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定窑,就是定州烧的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都是以地名延续至今。

当我们仔细端详这些今天看起来非常平凡的瓷器的时候,在那个时候皇宫大殿里都有过这样的瓷器,它们是宋朝皇帝独享的皇家御用瓷器,他们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但是今天我们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瓷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南北两宋众多皇家追逐的皇家瓷器呢?而且这些宋代的皇家瓷器是今天收藏界价值连城的罕见之物。

我们先认识一下官窑,它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颜色更青绿一些,这就是我们的官窑。

官窑贯耳瓶,釉色青略泛灰口部釉薄处呈灰黑色,圈足无釉处为黑色,俗称子口铁足。

直口、长颈、双耳陈管状,腹体扁圆,现藏上海博物馆。

官窑官耳瓶瓶身有弦纹三道,有大小交错冰裂纹,棱角突出处,因釉薄而现出浅紫色胎色。

瓷土含铁较多,胎质紫黑。

中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的官窑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纪年款的,但是官窑是从宋代呢,宫廷就有烧造,恩凡是呢都有人得先定个调子,宋代官窑的这个调子呢倒不是赵匡胤宋太祖去定的。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上皇帝了,所以他一开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国上。

他在当皇帝之前,他虽然对读书很有兴趣,但是他对艺术感受还不是很深。

当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赵匡胤平定了四川以后,把后蜀皇宫孟昶(音厂)的很多宝物,俘虏以后就把这些东西运到汴梁,然后呢有个黄金的盆子上面镶满了宝石,赵匡胤就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大臣们就回答说这是孟昶的小便壶,赵匡胤就说了说他用这个撒尿的话,那他吃饭用什么呢?说明了赵匡胤显然对孟昶的这种纸醉金迷非常不感兴趣。

当时赵匡胤就说,用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

这说明赵匡胤当时对艺术的内心感受实际上还是有一种抵触,或是排斥。

我想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的皇帝的心态大致都是这样。

鉴于南唐李后主和孟昶(音厂)的亡国的教训,在宋初年全国范围内对艺术都不是很追求。

宋代经过了100年的发展,后来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

文官得宠导致宋代文化高度发展,我想这种发展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的这个《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北宋汴梁的市井繁华的景貌。

《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是没有这种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记录下来。

如果我们当时有今天的这种科技手段,能把当时的事情记录下来的话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但是还是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把它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那种繁荣,如此繁华的商业,全部都反映出来的,那么当时它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这些呢都是在唐以前的历史上都不存在的。

那么这些皇家御用的瓷器来自哪里呢?首先是北宋官窑,宋代是在1127年分为南北两宋,那么北宋的官窑是定的主调子,北宋官窑是在北宋末期的时候,也就是宋徽宗的时期才开始烧造,首先呢它是窑址不明,我们都知道黄河历史上多次改变河道,每次泛滥的时候都带上大量的泥沙,将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这时候呢就有很多文物古迹就淹没在黄河古道之下,我们推测它的窑址应该就在汴梁附近,但是至今没有找到,估计深度已达10米以上,就是黄土覆盖的深度已达10米以上。

现在,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多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1981年,在开封龙亭湖底清淤过程中,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突然浮现,据史书记载,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城摞城”现象在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开封是七朝古都,像它这样叠压得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座开封城,也是一部王朝更替史。

6座开封城像塔样层层叠压,特别是从唐代到现在的1389年间,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化,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御街。

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城市的叠压其实就是文明的叠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开封城几度被深埋,但开封人民始终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重建文明,可以说,这就是开封“城摞城”的精神!同样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看其他可以找到的窑址,比如南宋官窑的遗址,他就离都城非常近,最近的距离不足百米。

那么你比如当年的紫禁城,虽然当时的官窑都是在景德镇烧造,很明确的地方烧造,但是他有一些极特殊的商品,比如瓷胎珐琅彩的作品,他就是在故宫大内烧造。

北宋时期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到了宋徽宗时期生活变得非常富足,那么又赶上宋徽宗这么一个皇帝酷爱艺术,就是他在政治上的造诣,大家都很清楚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造诣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个皇帝。

宋徽宗他在对艺术上的感兴趣,体现在很多具体的事物上,比如他设立了文思院,这个宋代的文思院呢他的各种作坊,就是它分工达3000多作,我们今天不能想象把这样一个事情分成3000多作是什么样子,我们觉得分个几十类就已经分不下去了,但是不知道他怎么把一个做艺术的大作坊分成3000多个门类,那么在3000多作分类里它反而没有见“陶作”,就是没有看见烧陶瓷的地方,我们想他可以一个原因是:烧造瓷器的条件是比较恶劣的,他需要大量的煤炭或是柴火,那么它会造成很强烈的污染,在宫廷里烧这个是很危险的。

你看我们紫禁城当年烧造的珐琅彩它是很小的范围,如果大规模的只好到景德镇去烧造。

宋徽宗的文思院没有陶作可能就是当时有一定的污染,所以回避这个污染,就把陶作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烧造。

曾经烧造了相当长的皇家官窑,应当为大宋王朝的宫廷生产了无数的官窑瓷器,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就可以随处找到曾经数量众多的官窑瓷器呢?北宋的官窑比较罕见,因为宋徽宗只执政了20几年,又经过靖康之难以后呢,很多东西都毁掉了,再加上1000时间的淘汰,所以今天能留下的北宋官窑是非常罕见的。

在80.90年代瀚海第一次拍卖会上有这样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最早是在扬州文物院的收藏,拿出来拍卖,那个这个瓶子是这个样子的,方形的这个叫琮式瓶,琮式瓶全世界已知的资料就三件,一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另外一件就是这件,故宫和台北故宫里都没有收藏这样的琮式瓶。

那么琮是什么呢?是一种礼器,过去古代玉器中有很多琮,琮是礼地的,壁是礼天的,琮是外方内圆,壁是外圆内圆,它是一个内圆外方的瓶子,你拿起这个瓶子里面看就是圆的,外面看就是方的,但是我们在南宋再烧造就可以烧造内方外方的瓶子,陶瓷的工艺上拉圆是容易的,一拉就成型了,但是做方的就需要磨具,需要一块一块的给他拼接起来。

在北宋的时候,工艺可能还不够那么先进,所以他先拉成一个圆的,然后他再单做四个三角粘在上面,最后挂上釉去烧。

那么从工艺上讲可以看出这个工艺是比较久远的一个艺术品。

造假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欺世,为了是显示他的一个个人成就,没有其他的更多的目的。

另一个目的绝大部分造假是为了赢利,不盈利我就不会去造这个假,那么他造的时候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成本问题,如果它造假的成本要高于真品的时候,那么这个造假就不会存在,因此造假都集中在我们收藏热的时期。

就是我们说过的北宋、晚明、康乾时期、晚明到民国时期、以及当代都是收藏热的时期。

到了南宋时期,在南方烧制瓷器的条件比北方是优越的,因为南方有越窑,龙泉,秘色等窑打底子,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做出来了。

当时金人把北宋的很多东西都运到东北去了包括很多官窑的瓷器,那么在南宋祭祀的时候有很多的器物都要重新做过,那么当时考虑用金银器来制作的话呢对国家的财政是个很大的冲击,所以这就迫使陶瓷迅速的发展起来。

北宋官窑一直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北宋官窑的东西一般都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

官窑旋纹瓶,青色釉,颈及腰部各饰三道凸出旋纹。

故宫博物院宋代的官窑瓷器是高古的风格,而不是象清代乾隆时期的艳俗风格,这种高古风格是80年代非常风靡,所以在1989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拍出了一个北宋官窑六棱洗2200万港币,当时是中国瓷器的世界纪录。

后来到九十年代,进入21世纪的时候,因为大量的新藏家的出现,新的藏家的审美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简单的审美就是怎么看着漂亮我就愿意多花钱,那么在宋代这样的高等级审美的藏品面前,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钱,所以后来的记录就被这些明清的粉彩啊、五彩、斗彩所不断的刷新。

那么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人们的审美会回归于本来的面目,宋代的官窑一定会确定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我们现在对宋代官窑做个小结,第一点南宋和北宋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但南宋比北宋明显,主要是瓷器到了南宋时候呢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紫口铁足的特征就不明显了,所谓的紫口铁足是什么呢?紫口就是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铁足是指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的颜色。

第二个特征是南北宋都有开片,他规律不一,我们很难确定开片,第三呢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官窑轻薄,这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是有关的,我们知道北方人性格都比较粗犷,南方人性格比较纤秀,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注重点有时候不同,所以在瓷器烧造当中,北宋瓷器胎都烧得厚重一些,南宋都轻薄一些。

宋代的这种青色官窑一到元代就停止了,为什么呢?因为它跟社会背景有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宋代官窑到了清代才开始有皇宫主动的去临摹,就是因为他时代的背景的变化。

官窑园洗底部也有乾隆提的诗词。

哥窑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而且非常接近,他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而且也开片,它有多接近呢,他们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出,要区分他们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时期。

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为什么呢?是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到现在也没有挖出这个窑址来对比。

传说是哥窑和龙泉窑都在今天的龙泉县,南宋时候有兄弟2个,老大叫章生一,老二叫章生二,各主一窑,哥哥烧的就叫哥窑,弟弟烧的叫龙泉。

哥窑有什么特征呢,就是金丝铁线,这是它的典型特征。

所谓金丝呢是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呢是黑色的开片,呈黑色。

那么金丝铁线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一般到金丝这块开片都比较细小,到铁线都是大块的。

胆瓶,造型像动物的胆囊,近似锥把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