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礼俗之我见
摘要: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
追寻历史的轨迹,中国古代的婚姻经历了五种基本的形态,并在一定的婚姻形态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婚姻习俗和不同的婚姻观。
笔者还与现在婚姻制度作了简要对比,并详细分析了古代婚姻礼俗的利弊。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习俗;婚姻利弊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38-01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及受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婚姻文化蕴含丰富且特色鲜明。
追寻历史的轨迹,中国古代的婚姻经历了五种基本的形态。
并在一定的婚姻形态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婚姻习俗和不同的婚姻观。
一、中国古代的几种婚姻形态
1.原始群婚:即整个原始游群的男女互为夫妻,是原始社会初期的婚姻家庭形式。
《吕氏春秋》:“其民群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男女之别”。
这种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旧石器时代。
2.血族群婚:血族群婚是一种族内婚,指包括同胞兄弟姐妹在内的同一辈分的人,既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又是夫妻关系的一种婚姻制度。
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让人类认识到只有采取了族内婚的部落才能得以延续。
这种婚姻制度盛行于
新石器时代初期。
3.血族婚:这种婚姻形态主要是不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通婚,本氏族内的兄弟姐妹不能通婚。
这种婚姻制是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后形成的。
4.对偶婚:这种婚姻形式相对稳定,一个男子可以有多个配偶,但其中有一个是固定的,主要的,每个女子在多个配偶中也有一个是主要的,固定的。
多个配偶符合当时的道德传统,在一段时期内相对固定,但并不排除和其他人同居。
对偶婚仅是一种过渡性婚姻状态,这种婚姻形态虽然使夫妻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有利于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
5.个体婚制:人类从古至今,经历了原始群婚、血族群婚、血族婚、对偶婚和个体婚制。
虽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各有特点,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这几种种婚姻状态,而且任何一种都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相联系的,是以具体的历史形态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二、婚姻六礼
传统聘娶婚的成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必备条件,同时婚礼要完成六礼的仪式。
所谓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它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
一般认为,六礼创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成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曾远播到朝鲜等国,影响很大。
1.纳采。
《仪礼·士昏礼》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意思
是男家先派媒人去女家转达求亲之意,女方同意男方求亲后,男方致送求亲的礼物,表示已选择其女为婚配对象。
行纳采礼何以用雁,说法不一,一说雁终生专一,以此象征婚姻的和谐牢固;一说雁是随阳的候鸟,以雁随阳表示妻随夫。
2.问名。
《仪礼·士昏礼》说:“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
宾入,授,如初礼。
”问名是指男家请媒人询问女子的姓氏、名和生辰八字,以便同姓不婚,并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占卜,以测定婚姻吉凶。
3.纳吉。
《仪礼·士昏礼》说:“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问名之后,男家取得女子的生辰八字,归卜于庙,如果获得吉兆,要请媒人把合婚佳音通知女家,此礼称为“纳吉”,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节。
4.纳征。
《仪礼·士昏礼》说:“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纳吉之后,男家派媒人到女家致送聘礼,女家纳聘后,婚姻之事乃成。
5.请期。
《仪礼·士昏礼》说:“请期,用雁。
主人辞。
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男家卜定吉日,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婚期,古人称为“请期”。
吉日虽由男家依卦而定,但仪节上仍要先问于女家,以示尊重。
6.亲迎。
娶妻之日,黄昏初临,新郎与宾客前往女家迎娶。
将新娘迎回后,男家设宴共食。
夫妻同食共饮,称为“同牢”;将瓠分为二瓢做成的饮器,称为“卺”;新婚夫妇各取一卺饮酒,称为“合
卺”,后世又称“交杯”、“合欢杯”或“合瓢”。
就寝时,新郎入室中亲手解下新娘束发的丝绳,称为“结发”。
唐中叶以后,婚仪中的结发仪式改为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称为“合髻”。
翌日清晨,新妇沐浴梳妆后拜见公婆,并侍候公婆进食,表示孝顺。
至此,婚礼基本结束。
三、古代婚姻利弊
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
古代的婚姻也是一样。
一方面,古代的婚姻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但是也有很多的弊处。
1.大量弃妇的出现。
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的婚姻夫妻之间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只是义务性地结婚生子,而且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度到封建生活的一夫一妻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只是要妇一夫,并没有要求夫一妇,因此男性过着多妻的生活,这也导致了弃妇的出现。
此外,母权制度的颠覆,使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贱奴,成为男性淫欲的工具,生孩子的工具。
女性的权利得不到维护,尊严得不到尊重。
2.青年婚姻的身不由己。
由于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信条的制约,古代很多有情有义的青年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而是要接受父母兄弟的安排。
他们的婚姻只是父母意志,而不是自己意志的体现。
3.对现实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婚姻有“六礼“的约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现代也有现代的形式风俗。
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
因此,古代一些婚姻风俗流传下来了。
如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习俗,现在还有“天下无媒不成亲”的习俗。
以上所介绍的古代婚姻礼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与现代的文化差异。
当然古代婚姻体制也是相当健全的,本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利弊。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离婚率不断升高,这就让我们知道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现实,以婚后的生活为着眼点,绝不沉溺于眼前的热恋。
对方的身体、品质、能力、职业、父母等,均要详细考察,一旦确认双方不能结婚,马上终止恋爱。
以娶妻生子为目的的婚姻,培养了中国人对男女交往、家庭子女的责任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家庭幸福为己任,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楚亚娟.论古代卫地婚姻礼俗文化[d].湘潭大学,2011.
[2]我国古代婚姻礼俗琐谈[j].文史杂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