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2016,卷甲 13T(A);2015,卷Ⅰ 7T ;2015,卷Ⅱ 7T ;2014,卷Ⅱ 7T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学生用书P27][知识梳理]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自我检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3)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4)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是化合物。
(5)只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6)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7)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答案:(1)正确;(2)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复合离子如NH+4等可以再分;(3)正确;(4)错误,由同种元素的几种同位素原子形成的分子是单质;(5)错误,如O2和O3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氧元素,但属于混合物;(6)错误,如Si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由Si原子保持;(7)错误,如N2和CO。
2.(教材改编题)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A.混合物:空气、福尔马林、水玻璃、熟石灰B.化合物:烧碱、氯化氢、干冰、胆矾C.电解质:二氧化硫、胆矾、铁、生石灰、盐酸D.单质:液态氧、白磷、氮气、碘酒解析:选B。
A项,熟石灰是纯净物;B项,全是化合物;C项,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盐酸是混合物,铁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碘酒是混合物。
(1)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如Na2CO3属于钠盐、碳酸盐、含氧酸盐、正盐等。
因此,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前者如O2,后者如O2和O3的混合物。
(3)电离生成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4)酸(或碱)的水溶液一定呈酸(或碱)性,但呈酸(或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或碱)溶液。
(5)1 mol一元强酸在水溶液中一定能电离出1 mol H+,1 mol某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1 mol H+,其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2017·哈尔滨模拟)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刊登文章介绍:某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C60)的球形笼子作“瓶体”,一种磷酸盐作“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瓶”、水玻璃、冰水混合物都是混合物B.石墨和C60互称为同位素C.磷酸钙是可溶性强电解质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解析]本题“水瓶”由三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但冰水混合物的化学成分都是H2O,是纯净物,A错误;石墨和C60互称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磷酸钙是难溶性强电解质,C错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D正确。
[答案]D(1)纯净天然水主要是H2O,但又含有极少量的D2O,严格地说天然水是混合物吗?(2)下列含有“水”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
①水玻璃②氨水③汽水④氯水⑤重水⑥紫水晶⑦水银⑧溴水⑨硬水⑩软水⑪王水⑫卤水⑬生理盐水⑭水煤气⑮石灰水⑯油水⑰矿泉水⑱蒸馏水⑲水泥⑳钢水答案:(1)不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2O和H2O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都是水分子,它们是同种物质。
(2)⑤⑦⑱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沸点无固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注意: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014·高考四川卷)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解析:选A。
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A项正确;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Al2O3、CaO、MgO等杂质,为混合物,B项错误;氯化铵为强电解质,次氯酸为弱酸,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葡萄糖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 Na2CO3H2SO4NaOH SO2CO2B NaOH HCl NaCl Na2O NOC KOH HNO3CaCO3CaO Mn2O7D NaOH HCl CaF2Na2O2SO2解析:选C。
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3.(2017·最新改编题)下列关于氧化物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组合为()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性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硅酸是它与水反应形成的水化物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A.②③⑤⑥⑦B.①④C.②④⑤D.①②④⑥⑦解析:选A。
①正确。
②错误,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③错误,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正确。
⑤错误,Na2O2与H2O反应除生成NaOH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⑥、⑦错误,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5)溶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溶于水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学生用书P29][知识梳理]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 物质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四色 焰色反应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十八化熔化、汽化、液化、酸化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自我检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2)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3)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4)加热NH4Cl晶体,固体从试管底部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5)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6)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7)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8)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9)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1)×(2)×(3)√(4)×(5)√(6)×(7)×(8)×(9)×2.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解析:选C。
“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括化学变化,A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反应,C项错误;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变化。
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物质之间是否反应,不仅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而且与物质所在环境有关,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要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每条通性之外都存在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