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机制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机制
梅祖麟的形式標準也是“V死O”,但結論與太田不 同,而認為是六朝產生的。 梅祖麟從純理論的角度出發,認為“V殺”和“V死” 可以出現在以下四種句型中: 甲、施事者+V殺+受事者 乙、受事者+V死 丙、施事者+V死+受事者 丁、受事者+V殺
實際上,先秦兩漢只有甲、乙兩型,丙型不出現。 如: 壓殺:岸崩,盡壓殺臥者。(史記〃外戚世家) 壓死:百餘人炭崩盡壓死。(論衡〃吉驗) 餓殺:歲敗穀盡,不能兩活,餓殺其子,活兄之子。 (論衡〃齊世) 餓死: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kòu) 而食之,三餘月而餓死沙丘宮。(史記〃趙世家)
志村良治和梅祖麟也持類似的觀點,都認為只有 當V1+V2結構中的V2是純粹的自動詞時,這個結 構才是動結式。
梁銀峰《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於演變》(2006)認 為大家平時所說的動補結構其實是動補式複合詞, 因此要判定動補結構的產生,至少需要考慮到以下 幾個因素: 1.使動用法的衰落(包括清濁別義和四聲別義的衰 落)。使成式Vt+Vi是使動用法演化的結果,它來 源於上古漢語的連動結果或並列結構Vt+Vi-t(餘按: 具有使動用法的自動詞)的格式,可以通過考察Vit失去使動用法而變為Vi來判定使成式產生的時代。
1.3動補結構的分類
朱德熙《語法講義》認為現代漢語的動補結構從 構成形式上可以分為兩類:粘合式動補結構和組 合式動補結構,前者指補語直接粘附在述語後頭, 如“抓緊、寫完”等,後者指帶“得”的述補結 構,如“走得快、抓得緊”等。 從意義的角度,朱先生將補語分為五類:1.結果 補語,補語既可以是形容詞(長大、擰緊),也 可以是動詞(看見、聽懂);2.趨向補語(走進、 跳出);3.可能補語(看得見/看不見);4.狀態 補語(寫得好/寫得不好);5.程度補語(好極了、 悶得慌)。
1.見巨魚,射殺一魚。(史記〃秦本紀) 2.拔刀刺殺解姊子。(同上,遊俠列傳) 3.岸崩,盡壓殺臥者。(同上,外戚世家) 4.打殺長鳴雞。(讀曲歌,樂府詩集) 5.此是毒螫物,不可長,我當踏殺之。(齊諧記) 上述例句只用“殺”,不用“死”。唐代以後, 這些地方可以用“死”了: 6.被蠍螫死。(朝野僉載,卷4) 7.獨坐堂中,夜被刺死。(同上,卷3) 8.為某村王存射死。(聞奇錄,太平廣記,卷311)
2.3六朝說
最早提出六朝產生動補結構的是志村良治《中國 中世語法史研究》,認為“使成複合動詞出現於 中古初期,一部分在中古初期使成複合動詞化, 大多數從唐代開始成為普遍現象。” 志村將使成複合動詞的形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①動詞的連續用法(左宣10:射而殺之);②動 詞的複合用法,中古初期動詞的並列性連用是使 成複合動詞成立的重要環境;③使成複合動詞化。
三、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
3.1標準確立的原則
很多學者都曾提出過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在此 做簡單的介紹: 太田辰夫(1958)認為上古有些結構(如《尚書· 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 滅。”)用現代漢語的預感看來很像是動補結構, 因為現代漢語中“滅”的自動詞傾向很強。但在 古代漢語中,“滅”可以是他動詞,而如果“滅” 是他動詞,則“撲滅”就是動詞的並列連用,而 不是動補結構。
梅先生一共列舉了10組甲、乙對現的例子,“V 殺”和“V死”出現的場合互補,“V殺”只出現 於施事者之後,“V死”只出現於受事者之後, 丙型在先秦兩漢不出現。如果V殺”和“V死”都 是動結式的話,它們的出現環境不會有這樣的對 立,這正是因為“殺”不是補語,而是他動詞充 當述語,所以其後要有賓語;“死”也不是補語, 而是不及物動詞充當的謂語,所以後面不能有賓 語。總之,先秦兩漢的甲、乙兩型都不可能是動 補結構,而只能是並列或連動結構。只有當丙型 出現時,才可以認定是動補結構產生了。
現在學術界研究得比較充分同時爭論也最多的是 第1類動補結構。第1類屬於粘合式,補語的作用 在於說明動作的結果,因此學術界又稱為“動結 式” 。 當前學術界所研究的動補結構也大多都是指動結 式,本講就以動結式為例來介紹漢語動補結構的 產生機制。
二、動補結構的產生時代之爭
蔣紹愚先生在《近代漢語研究概要》(2005)中 說:“述補結構的產生與發展,是漢語語法史上 的一件大事,它使漢語的表達更加精密了。” 那麼,動補結構(動結式)究竟產生於什麼時代, 當前學術界主要存在著4種看法,概括為:先秦 說、漢代說、六朝說、唐代說。
2.5小結
從上面介紹的幾種觀點可以看出,學者們對於漢 語動補結構(動結式)產生時代的看法具有比較 大的爭議。為什麼會有這些爭議,原因主要有以 下幾點: 一是對動結式的判定標準看法不同; 二是所依據的材料不同; 三是對具體材料的分析不同。 要想真正確定動結式的產生時代,首先必須明確 其判定標準。
最早直接提出“動補結構”這一概念的是丁聲樹 和呂叔湘等先生,他們在《現代漢語語法講話》 (1961)中把動詞帶補語的結構叫做動補結構, 形容詞帶補語的結構叫做形補結構,二者合稱為 補充結構。此後,動補結構這個名稱就廣泛使用 起來。
1.2動補結構的性質
關於動補結構的性質——究竟是複合詞還是短語, 現在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王力先生的《中國現代語法》和《中國語法理論》 把使成式看作短語,而在《漢語史稿》中又說: “在現代漢語裏,有些使成式逐漸單詞化了。例 如‘推翻、擴大、改善、革新’等。” 朱德熙《語法講義》(1982)認為現代漢語中既 有述補式複合詞,如“革新、改良”等,也有短 語性質的述補結構,如“長大、變小”等。 梁銀峰《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於演變》(2006) 認為大家平常所說的動補結構其實是動補式複合 詞。這也是最普遍的看法。
王力先生認為漢代的使成式例如: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 公常下收載之。(史記〃項羽本紀) 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于秦。 (史記〃蘇秦列傳) 射傷郤克,流血至履。(史記〃齊太公世家)
持此觀點的還有: 祝敏徹《先秦兩漢時期的動詞補語》、《使成 式的起源和發展》、程湘清《<論衡>複音詞研 究》、柳士鎮《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宋紹年 《漢語結果補語式的起源再探討》、吳福祥《試 論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來源》等。
認為動補結構產生於六朝的還有: 李平《<世說新語>和<百喻經>中的動補 結構》、梅祖麟《從漢代的“動、殺”、 “動、死”來看動補結構的發展——兼論 中古時期起詞的施受關係的中立化》、蔣 紹愚《漢語動結式產生的時代》、劉承慧 《試論使成式的來源及其成因》、魏培泉 《說中古漢語的使成結構》、趙長才《漢 語述補結構的歷時研究》、宋亞雲《再論 動結式的產生時代和判斷標準》等。
2.2漢代說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王力先生,他在《漢語史稿》 中說:“使成式產生於漢代,逐漸擴展於南北朝, 普遍應用于唐代。” 王力先生認為先秦有些似是而非的結構其實不是 使成式,如: 擾亂我同盟(左成13)中的“擾亂”是用同義 詞素構成的雙音詞,不是使成式;
又如: 《孟子· 公孫醜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 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助苗長矣!’‛ 其中只有一個“助長”,其餘的都是“助苗長”、 “助之長”之類的,可見“助長”是省略兼位名 詞的遞系式,不是使成式。
余健萍《使成式的起源和發展》(1957)認為 《尚書》中的“撲滅、剿絕”已經是使成式,但 這兩例分別出自《尚書》中的《商書》和《夏 書》,他認為這兩部分可能是周代人寫成的,至 少也經過了周代史官的藝術加工,所以使成式只 能是在周代萌芽的,歷經秦漢之後,逐漸繁榮滋 長起來。
持先秦已產生動補結構(動結式)觀點的還有: 楊建國《補語式發展試探》、潘允中《漢語動 補結構的發展》、王瑛《雲夢秦墓竹簡所見某些 語法現象》、何樂士《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張 顯成《從簡帛文獻看使成式的形成》等。
2.漢語雙音詞佔優勢的時代。動補結構既然主要 是雙音詞,那麼我們可以通過確定漢語雙音詞佔 優勢的時代,以此作為使成式產生的大背景。 3.動補結構的形式標誌。如:“Vt+純粹的Vi+O” 格式(純粹的Vi如“死、覺”等)、 “Vt1C+N+Vi2”格式(如“打傷頭破”)、 “Wt+Vw+O”格式(餘按:Vw指完結義動詞, 如“吃畢飯”)等,這些結構的出現可以限定動 補結構出現的下限。
3.2形式標誌
基本原則已經確立了,那就是V2必須自動詞化或 虛化,並且與後面的賓語不構成述賓關係,問題 是,如何判斷V2是否已經自動詞化呢? 圍繞這個問題,學者們也進行了一些列有益的探 討: 太田注意到,古漢語中,“殺”和“死”的意義 相似,而“殺”自古至今都是他動詞,“死”自 古至今都是自動詞,在隋朝以前,只有“V殺O”, 而無“V死O”,如:
漢語動補結構的產機制
要點
一、動補結構的定義及分類 二、動補結構的產生時代之爭 三、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 四、動補結構的產生機制與動因 五、結論 六、主要參考文獻
一、動補結構的定義及分類
1.1動補結構的定義
所謂動補結構(也可以叫做述補結構),簡單地 說,就是指動詞加上補語所組成的語法結構,如 “修好、弄壞、打死、救活”等。 在我國傳統的語法體系中,結構是沒有地位的, 所以,最初並沒有動補結構或述補結構之類的概 念。最早論及述補結構的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 在《中國現代語法》(1943)和《中國語法理論》 (1944)中提出“使成式”的概念,1958年又 在《漢語史稿》中從形式和意義兩方面對使成式 作出界定。
2.1先秦說
此觀點最有代表性的是周遲明先生,他在《漢語 的使成性複式動詞》(1958)中提出:“使動性 複式動詞不知道究竟起於什麼時代,但是它在很 早的書面語言中(如尚書中的甘誓、盤庚等篇) 就已經存在,則是顛撲不破的事實。據我推想, 它的發生至少已有三千年。”他還進一步指出: “使動性複式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可分可合的現 象。但在事實上是先有合用式(餘按:VC),後 來才有分用式(余按:V與C之間有其他成分)。 合用式是由詞法上的關係發展來的,大概起于殷 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關係發展而成的,大概 起於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