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总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饮食、住宅、习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报纸、影视、互联网
2、本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服饰
物质生活饮食
住宅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婚礼
社会习俗丧礼
社交礼仪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①男子:
A、长袍马褂: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起来。
C、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在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知识补充:中山装的造型特征及其寓意(了解即可,无需记忆)
造型特征:立翻领,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寓意:其一:封闭的衣领显示严谨修身的理念;
其二:前身四只口袋表示国之四纲:礼、义、廉、耻;
其三:前襟五粒纽扣表示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四: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五: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②女子:
A、传统旗袍:清末旗袍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B、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传统旗袍进行改良,使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特别提示: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中西合璧。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文革”期间:绿军装、干部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朴素单调。
归纳提升:
(2)影响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外来文化的传入;
②内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影响。
(3)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近现代饮食的变化
1、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的传入
(1)传入: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西餐馆。
(2)西餐与中餐的区别:
①中西餐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②中餐把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西餐以讲究营养为最高准则。
(3)影响:①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②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③日常西式食品,如糕点、糖果、罐头、饮料、冰淇凌等对普遍百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3、近现代饮食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1)特征:中西餐并行于世。
(2)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②国人对西餐文化的逐步接受。
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1)鲁菜的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
招牌莱及风味小吃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烧蛎黄、干蒸加吉鱼、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2)粤菜的特点是原料较广,花样繁多,讲究鲜、嫩、爽、滑,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
招牌菜及风味小吃有:五蛇羹、盐焗鸡、蚝油牛肉、烤猪、冬瓜盅等。
(3)川菜的特点是酸、甜、麻、辣、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招牌菜及风味小吃有:怪味鸡、麻婆豆腐等。
(4)淮扬菜的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
招牌菜及风味小吃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盐水鸭等。
三、近现代住宅的变化
1、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四合院;
2、西方居住文化的传入:
(1)传入: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影响:
①中国的居室建筑逐渐西化,如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毗连式房屋。
②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近现代住宅的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1)特征:中西合璧。
(2)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居住文化的传入;
②国人对西方居住文化的借鉴。
四、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1、婚姻风俗的变化(最明显):
(1)古代: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的变化:
(1)传统丧礼:厚葬风气流行已久,相沿成习,变化缓慢。
(2)出现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3)推进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的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
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步入社会。
4、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1)特征:删繁就简、移风易俗,从封建传统向现代化演变。
(2)原因:
①西方新思潮的熏陶;
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2、内因: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剧变,如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出现,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思想文化观念上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等。
3、根本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相互交汇与碰撞的结果。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的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冲破封建因素的束缚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