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句子翻译 ppt课件

文言文句子翻译 ppt课件


➢ 典型例题解析
例2、将下列文言被动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父母兄弟皆为戮没
【解析】①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洗过,娟秀得如擦拭过一 样。这句是“为……所……”的被动句式。②一个人 的心事在脸上显露出来,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然后才 能被人了解,根据文意,“喻”是“被理解”的意思。 ③句是动词前加“为”表被动,译为:父母兄弟都被 杀戮。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很普遍,翻译时如不作适当补 充,就会造成一些句子残缺,甚至产生歧义。主谓倒 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如果不合理调整顺序而 采用直译,就显得生硬,遇到这种情况,可适当调动 语序,以求通顺。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制等未用名词可以不译, 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成语,一般可不译;有些成语不常 见,不译又会影响行文的节奏的,应考虑译出。
对特殊的文言句式,首先要明确它与现代汉语的 表达方法不一样,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对于我们学 习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蕴含的深刻意思有很大的帮 助,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去探究,把握其特征,了 解其规律。
古文今译首先应力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可随 意更换,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如果有些词语以修辞的 方式出现,或是避讳、委婉说法等,直译不能达意, 这时就要用意译的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课前热身
3.识别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判断句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被动句
③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④何陋之有
倒装句
4.从学过的课文中各举一例文言特殊句式的句子
①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 ②省略句 再而衰,三而竭 ③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倒装句 何陋之有?
➢ 课时训练
(一)下列句子译文正确的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
译文:愚公于是率领子孙能够挑担的多人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喜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译文:他的印模是我的弟侄辈得到的
D.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或异(于)二者之为。

倒装句
这是一种古汉语中句子成分
言 排列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 种句式,翻译的时候常常要按照
句 正常的语序翻译。 如:甚矣,汝之不惠。

马之千里者。
宋何罪之有。
文 翻译原则

信:即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要求——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雅:即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
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要求——通畅(符合语言习惯,无语病)
达: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
文,如原文的写作风格。
要求——有文采(语言规范,文笔优美)
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①留 专用名词、国号、所号、人名、物名、地 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 楼记》) ②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在“再”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后也省 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出。
⑦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译成“全都”,“讯” 译成 “消息”。 ⑧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乎”译为“岂不是 …… 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 固定格式译出。 ⑨意译 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 意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直译: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 意译: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③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夫”是发语词,应删去。 ④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⑤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如谓语前置、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此句可调整成“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⑥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 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的解释有:A、 表承接 就 、便 、 那么 B、表 转折 却 、可是 C、表假设 如果 D、表判断语气, 相当于 是、就是
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判断句: …者,…也;…者,…;…,…也。
翻译时加“是”
被动句: 为……所,翻译时加“被”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谓语前置…翻译时要理清顺序
省略句: 缺句子成分,翻译时需补充

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判
断词,在翻译时要加上判断
句 动词“是”。
➢ 课前热身
1.辨析下列句子各属哪种句式。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D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A ④子何恃而往? C
A.判断句
B.省略句
C.倒装句
D.被动句
2.下列句中和“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属于同一种文
言特殊句式的是
(D )
A.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典型例题解析
例1、根据语境补出下列文言句中省略的成分 ①居五日,桓侯体痛,(①)使人索扁鹊,(②)已逃秦矣 ②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③)辱之,以激
怒其众 ③一厝(④)朔东,一厝(⑤)雍南
【解析】此题是考查特殊句式中省略句的知识,第①句 ①处省略了主语,属承前主语省,可补上“桓侯”。 ②处省略了主语,属承前省,可补上“扁鹊”。第② 句省略了宾语,属承前宾语省,可补上“尉”。第③ 句两处均省略了介词,可补上“于”。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被动句

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介词
“被”,而是借其他的介词
句 来表示被动。
如:士卒多为所用。


省略句
言 古汉语中为了用最少的词语表 达最多的意义,通常会把某些成 分省去。省去主语的情况比较多,
句 省略介词或介宾结构的短语也常 见,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式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