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文科必须包括史、论、应用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2.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现象和规律的专史,是历史学和秘书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学问。
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历代秘书机构、历代秘书人员、历代秘书工作制度。
4.打好两个基础是指打好秘书学、历史学的基础。
5.掌握两种方法是指要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6.进善旌、华表木、感谏之鼓,当时是我国官方信访活动的源头。
7.夏代末年,商汤征伐夏桀时,战前发布了檄文,即著名的《汤誓》。
8.商朝末年,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
直到西周时,才臻于成熟。
9.西周时期,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天府设立。
天府置于都城的宗庙里。
10.天府为“九府”之一,相当于现代的部级单位,地位颇高。
保管天府档案的人员称“守藏史”,他们父死子继,时代相袭,成为天府世家。
11.卿事寮以太史寮为辅助部门,作为下属联系的秘书机构,史籍上常合称为“卿史寮”。
12.西周时秘书人员产生职业道德,即“书法”。
“书法”的核心是“君举必书”和“秉笔直书”,即实事求是予以记载,称“书法不隐”。
13.春秋战国时期,公文拟制产生了程序。
产生了起草、讨论、修改、润色四个环节,然后定稿。
14.汉灵帝光和年间设立了鸿都门学。
15.籀书16.秦朝,为收藏档案筑有专门的库房,称藏府、书府。
汉朝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东观。
17.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符的秘书官职。
以秘书令为首的机构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符的秘书机构。
秘书令、秘书丞使“秘书”一词产生了本质的变化,使其由指物转为指人(官员)、指官署,含义与今天的秘书工作相吻合。
所以说,他们可视为我国“秘书”的渊源。
18.魏晋和南朝以中书省为重,北朝则以门下省为重,尚书省偏重于执行。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已经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
2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成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大类。
21.唐宋22.皇宫秘书机构有翰林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
23.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
24.唐朝三省各自承担的秘书工作职能可归纳为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25.三省职责的划分使皇帝诏书等文件的制作工作由草拟、审核、转发执行三个各自独立的机构来共同完成。
26.南宋将中书、门下两省合并为政事堂。
27.中央秘书机构的职能便由政事堂、门下、尚书三省和枢密院分别兼行。
28.德的基本标准是“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简称德、慎、公、勤。
29.宋代中央还设有最高级别的档案库,称金耀门文书库。
30.幕学著作:1884年问世的《幕学举要》、《佐治药言》、《办案要略》、《刑幕要略》31.我国最早的近代学校是1861年设立的“同文馆”,在学堂的教育与管理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有关学校教育的档案。
32.民国时期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三个阶段。
33.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公文程式。
明令规定了文件的名称及用法:令、咨、呈、示、状。
34.临时政府开创性地制定了专门的秘书工作条例——《总统府秘书处暂行章程》35.1912年11月6日,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个《公文程式令》36.1916年7月29日,北洋政府重新公布了《公文程式令》,并一直沿用到1928年北洋政府覆灭。
37.1933年至1935年的改革。
它以“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为中心,“文书档案改革运动”又一“文书档案连锁法”为中心内容。
这次改革,统一了文书档案工作中的程序,简化了公文处理环节。
38.1938年至1945年的改革。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推行“行政三联制”,将行政工作中设计、执行、考核三者联系起来。
这次改革加强了对秘书工作的集中指导,实行了分层负责,有利于推进秘书工作。
秘书产生需要哪两大条件?为什么?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秘书工作是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因此,只有出现了领导部门,才会随之产生秘书和秘书工作。
这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之一。
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需要有人辅助,为他们处理日常事务,上传下达,参谋咨询。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分析“士”担任秘书的积极意义。
答:随着“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办学之风盛行,许多平民拜师求学于私门,士的数量遂大增。
士担任秘书工作,除了主要职责为谋划、咨询以外,还有任期短,流动性大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大批士加入秘书行列,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也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秘书人员的地位和声誉;并且导致古代秘书工作中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有专门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对日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调查制度的意义社会调查是行政决策的基础,是秘书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
西周统治者在立国伊始的一些做法,事实上建立了社会调查制度。
西周的社会调查工作由专人总管,由多种人员承担调查,调查的时间、方法、情况的上报、汇集都有规定,形成一套较严密的制度。
社会调查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是对社会现状的综合调查。
明智的统治者可以从中“知天下”,觉察到隐伏的危机,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来缓和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西周进行的规模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的社会调查,是我国古代国家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创举。
它之所以能实行并长期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中普遍设置了秘书人员,行人是中央政府的秘书官员,将调查情况从乡、邑、国上报天子的工作,也由各级秘书人员承担,所以,这又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一大创举。
这一制度被东周继承,直到西汉还在实行,如汉武帝曾“立乐府,采诗夜诵”。
这说明我国秘书工作者有着注重社会调查,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供领导者决策参考的优良传统。
秦朝秘书官吏的来源:一是从开国功臣中选用,如李斯;二是从六国旧部中招用,如博士。
地方政府的秘书官吏则用试吏法简选出来。
中央各部门及地方郡府的一般秘书人员,则通过学校培养、输送。
汉朝秘书官吏的来源:1.察举。
察举即皇帝诏命大臣,依标准推荐人才进京,由皇帝提出各种政治问题,考其学识、才能,凡对策、射策成绩合格者,即封等授官。
征召,即皇帝慕其才名,礼聘文人名士为官。
辟除即三公九卿、刺史、郡守等高官有权自行聘用僚属。
2.学校培养。
汉武帝时,创办了太学,汉灵帝光和年间,设立了鸿都门学,用来培养专门的秘书人员。
简述秦汉秘书的选拔与任用答:自秦朝始,秘书官吏列入封建王朝的文官系统,其选任途径也类似于文官选用方法。
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秘书官员,其来源一是从开国功臣中选用,二是从六国旧部中招用,中央各部门及地方郡府的一般秘书,则通过学校培养、输送。
地方政府的秘书官吏则用试吏法简选出来。
汉朝吸取了战国以来选士的经验,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制度,除了皇宫中的重要秘书(如中书令)和外朝的高级秘书官员(如御史中丞)由皇帝直接任命以外,各级秘书大多通过察举、征召、辟除等途径选任。
汉武帝在中央开办太学的同时,还诏令全国各地的郡(国)仿照太学,兴办官学,培养人才,其中不少人被委任为地方官衙中的秘书官吏。
结合尚书台取代丞相府的过程分析中枢秘书机构变更的主要原因。
答:汉代时,丞相的地位有所提高,丞相府也演变成为政权实体,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开始削弱抑制丞相的职权,并设立尚书台。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
一旦该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
简述秦汉秘书的考核制度。
答:(1)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秦统一天下后,在“明主治吏,而后治民”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对官吏,包括对秘书官吏的考核标准。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恶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这是对官吏的原则要求。
为便于理解和落实,秦朝政府又把这些原则要求分解为必须遵守的“五善”和必须防止的“五失”。
(2)汉朝的“常课”和“集簿”汉朝规定,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官要对其所属的秘书官吏每年考核一次,称“常课”或“小考”,每三年一次“大课”,即大考核。
县的秘书官吏由县令(长)考核,“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即对县丞以下吏员,考核其实绩,予以记录,这种记录称“集簿”。
根据考核的结果实行赏罚。
可见,汉朝已经建立起了对秘书官吏由各级主官定期考核的制度,较秦朝进步了。
“五善”是:“忠信敬上”,忠顺于朝廷,尊重上司“清廉毋谤”,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举事审当”,处理政事要谨慎、妥当“喜为善行”,多做好事,利国利民“恭敬多让”,谦虚为事,诚恳待人“五失”是:“夸以迣”,防止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贵以大”,防止好大喜功,不实事求是“擅制割”,防止独断专行,飞扬跋扈“贱士贵贝货”,防止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指重视钱财曹操、诸葛亮任用秘书有何原则和方法?答:(1)曹操爱才敬才,不计私怨,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广纳天下之士,而且知人善任,根据这些人才的特长,分别将其用为不同类型的秘书。
(2)诸葛亮用人不注重门第资历,只要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者,一律任用,任人唯贤。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别具一格,在任用之前,从七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除了要求秘书忠于职守以外,还非常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此,他专门建立了“参署”制度,让秘书能充分发表意见,实行“纳言之政”。
“参署”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条,即“违覆”、“直言”、“进人”。
曹操公文的特点:第一,以叙事为宗旨,开门见山,直叙其事,指明原由及解决办法,干脆利落,不抒情咏志,加强了公文的实用性。
第二,带有鲜明的权威性、指令性,使公文具有严肃性。
第三,篇幅简短,绝大部分都只在一百字左右,加强了公文的时效性。
第四,表述明确,指示具体,利于下属依令执行。
第五,文辞朴实,进一步增强了公文的实用性。
简述魏晋南北朝中枢秘书机构的演变及职能。
答: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枢秘书机构演进的过程,其基本线索就是:以中书省取代尚书台,设门下省分散中书省之权,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秘书机构。
(1)设中书省替代尚书台。
中书省起初的职责是“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即负责起草诏命、记录朝廷大事,拟制文书,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后来,随着业务日繁,中书省要负责21方面的事务,直接与行政中枢尚书省的各曹对口,渐渐发展为规模很大的朝廷的“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