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一、老子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又名老聃[dā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课文精讲: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参考1: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一个车轮或器皿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车轮或器皿的作用。

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住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参考2:老子认为车轮、器皿、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

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

毕竟是有了车轮、器皿、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本来没有车轮、器皿、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第2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

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第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作者为什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

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

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都在于不自知。

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

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第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了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成万物的自然生灭,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给你哪些启示?(1)防患于未然。

(2)慎重如始。

就是要始终保持开始时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制定能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并在做事时运筹帷幄,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做到全力以赴,这样事情就会容易成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主张?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事物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

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满哲理,像格言。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

如第11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一切事物其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64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孟子:主张“仁政”道家: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儒家: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道家: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儒家论“天道”: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七十八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五十四章)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

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

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讨论: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