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情况总结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情况总结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情况总结根据大交质监[2010]119号《关于做好迎接省厅检查组对我州在建二级公路桥梁、隧道工程进行质量抽检的通知》以及跃龙指发[2010]105号《大理州跃龙公路指挥部关于对桥梁、隧道工程开展质量自检自查的通知》的指示精神,切实做好跃龙公路的桥梁、隧道结构混凝土工程的原材料、关键工艺、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混凝土通病防治工作,我总监办现将各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情况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跃龙公路工程第二总监办成立了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活动组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和技术工法,推广典型示范工程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形成长效机制。

领导小组:组长:田建辉副组长:刘成道成员:郭青、吴细宝、高勇、刘夫、陈更海、赵志永2、强化体系,执行到位统一协调,形成质量通病治理工作联动机制,与建设、设计、试验检测及施工等单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及时组织完成工程项目混凝土质量通病调查、分析研究等各项工作,科学制定和部署专项质量措施。

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单位加强信息沟通,整合管理、技术资料,群策群力,保证各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3、科学组织,精细管理一是层层落实责任人,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度,上道工序未检验或经监理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确保不留质量隐患。

二是要求施工单位严格采用集中拌和、工厂化预制,按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

三是施工技术人员要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治理质量通病并层层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提高具体实施人员治理质量通病的意识和技能。

四是加强对现场原材料、模板制作安装及混凝土拌和、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五是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对发生变异的数据应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六是开展文明工地建设达标活动,重点加强混凝土拌和场地和混凝土浇筑现场的规范化管理。

七是开展工地试验室管理达标活动,规范开展各项混凝土质量技术指标检测。

4、精益求精,重在落实(1)确保原材料质量原材料质量是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物资、试验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钢材、水泥、集料、锚夹具、连接器、外加剂、波纹管等进场检验,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在产品进场验收方面,除外观检查和硬度检验外,会同建设单位、检测单位对同一厂家的产品原则上按批次各进行一次静载锚固性能试验,以保证材料质量。

所有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坚决杜绝边检验边使用以及未检验就使用的违规现象,检验合格的材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存放、保管和使用。

严禁使用锈蚀严重的钢材,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必须立即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

(2)慎重选用外加剂选用混凝土外加剂要熟悉其产品性能,所用外加剂必须是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会同现场监理组织对每批产品进行抽检,经检验确认符合施工要求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对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外加剂。

同时,要做好外加剂材料的物理防护工作,应按规定在使用前复检并通过试验确定其惨量,对于失效产品坚决不准使用。

(3)严格控制配合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雨天施工应增加对骨料含水率的测定次数并据以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

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搅拌均匀,防止离析。

(4)确保施工工艺规范模板制作质量符合要求,安装必须牢固,对于支架支撑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按时检查支架、模板有无变形和位移,并认真填写检查记录;钢筋加工与安装要规范,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振捣要规范,合理控制浇筑厚度,避免过振松顶和漏振;混凝土保湿养护要加强,养护时间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加强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垫块的材料和形状科学合理,易于施工控制;视结构部位特点合理布置保护层垫块,变截面部位和主筋布置适当加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砼浇筑、振捣过程中不发生较大变位。

加强对预应力筋张拉机具、张拉、孔道压浆等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张拉机具按有关规定定期标定,使用超过规定次数要重新校验,由专人管理,仔细记录使用台账,张拉机具与锚具配套使用。

穿束前认真检查垫板和孔道,孔道内要通畅、无水分和杂物。

预应力筋张拉坚持“双控”工艺和龄期控制,张拉及放松时填写施工记录备查,必要时对锚具和孔道摩阻损失进行测定,对在张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

孔道压浆工作要及时进行,对压浆采用的水泥浆重要技术指标(强度、水灰比、泌水率、膨胀率、稠度等)进行检验,孔道压浆要缓慢、均匀进行,不得中断,压浆后从检查孔中抽查压浆密实情况,压浆过程要填写施工记录。

(5)重点加强大体积混凝土和冬季、高温、雨期混凝土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混凝土浇注前作好周密安排,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要加强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

冬季、高温、雨期混凝土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施工环境,做好环境条件下养护,检查试件强度以指导施工。

在重视大型结构物施工的同时,不忽视小型预制构件制作,做到精益求精,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6)及时开展实体工程质量检测加强混凝土强度指标的无损检测,在每一混凝土构件到达龄期后进行回弹法强度简易普查,尤其要注重加强对现浇结构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发现异常认真核查处理到位,并做好相应检测记录,使整体混凝土构件强度得到保证。

要加强外购成品梁板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检查管理工作,要求施工单位的外购成品梁板书面报监理以及建设单位同意。

对于大于C40等级商品混凝土,必须加强浇筑正品构件的强度无损检测,强度检测值低于规定值必须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7)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深入落实层层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把通病治理的责任明确落实到施工一线。

同时,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针对性岗位业务培训,要让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施工工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能力,务实通病治理基础工作。

同时依托典型示范工程,探索和总结质量管理经验,组织交流与推广,以点带面,推进质量通病治理工作上台阶,使通病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质量通病整治成果1、砼裂缝控制裂缝控制措施A、温度裂缝控制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改善骨料级配,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

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

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B、收缩裂缝控制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水灰比,避免过长时间的搅拌,下料不宜太快,振捣要密实,竖向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提高砼抗裂度。

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塌落度和和易性。

混凝土浇筑将模板浇水均匀湿透,浇筑后及时覆盖,终凝后尽早进行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C、施工工艺质量产生的裂缝控制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采用带电子计量的拌和设备,改善水灰比,减少砂率,增加骨料用量,严格控制坍落度,混凝土凝固时间不宜过短,下料不宜过快,高温季节注意采取缓凝措施,避免水份剧烈蒸发。

改善现场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应注意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安排尽量避开高温阶段,避免在雨中或大风中浇灌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

施工中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在顶板浇筑时每隔一定距离预留一个通气孔,以保证T梁混凝土通风散热,减少内外温差。

严格控制拆模时间,避免使梁体过早受力。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张拉强度时就及时张拉压浆。

D、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控制选用材质坚硬,干净的中粗砂,粗骨料的最大粒径,级配,强度、含泥量等各项指标均要满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硅酸盐水泥,水泥进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并对其抽样试验,以满足其抗压,抗折强度及安定性要求。

2、砼外观质量通病防治砼外观质量通病,按其产生的原因,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于砼浇铺振捣工艺不妥产生的外观质量问题;另一种是由于模板、钢筋和砼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外观质量问题。

2.1、蜂窝2.1.1 产生的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2.1.2 防治的措施。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2.2、麻面2.2.1 产生的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

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2.2防治的措施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2.3、孔洞2.3.1 产生的原因(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2.3.2 防治的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2.4、露筋2.4.1 产生的原因(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