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3)分析
驳“畏死论”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
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
一心抗战、忠贞大度
为忠
国 勇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
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尽坦
处境艰难、全力抗战
职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 数日而知死处矣”
抱定必死的决心
第二段,辩其非畏死而降敌。 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 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 中间义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 的反诘, 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 死境,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 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
《<张中丞传>后叙》中“后叙”的含义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 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 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 • “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
巡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 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韩愈(768---824)唐代人,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形容力量极弱的援军。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 来益众,必以其言为 信。 外无待而犹死
益众:益,更加; 益众,更加多了.
守,人相食且尽,虽 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 处矣,远之不畏死亦 明矣。 乌有城坏、
信:真实。 虽:即使。 数(shǔ)日:计算 时期;
其徒俱死,独蒙愧耻 求活,虽至愚者不忍
数,计算 乌有:哪里有。
• 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 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 翻译:将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甘处其下, 没有什么疑心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 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声望;睢阳城被攻陷 陷之后张远被叛军俘虏,与张巡之死只是 时间先后不同罢了。
许远“授之柄”一事
许远谦和让贤、忠诚爱国 张巡才能杰出
为。呜呼!而谓远之 贤而为之耶?
徒:指一同守城 的人。
学习第2段 为许远辩诬。
• 这段主要写谁?许远
•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3、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4、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 得出什么结论?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
本文为韩愈在读了李翰 的作传之后所写的一篇文章,用来 突出张中丞的气节和功绩。
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安庆绪(安
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
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
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
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
三、传记的分类: • 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 自传:由自己写的。 •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 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 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 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 丞。
“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 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 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 变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 备“叙”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 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 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翻译
• 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 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 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 人在将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先得病 的地方,拉一根绳子而把它拉断,它一定 有一个断裂的地方。观者看到这种情况, 就跟着责备许远,这也是不合乎情理的。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 宁能:岂能。
能知人之卒不救,弃 卒:终于。
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
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
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
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
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
毁。张巡的友人韩愈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
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
徐:徐州,今江苏徐州。 道:来往。名词作动词 两府:指汴、徐二州的幕 府。 双庙:祭祀张巡、许远二 人的庙。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魏州顿丘(今河南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 省清丰县西南)人,张巡部将.
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 乞救:求救。
救。爱霁云之勇且壮, 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
不听其语,强留之,具 此人时任河南节度使,当时
不追议此,而责 追议:追究,议论。
二公以死守,亦 此:指上文提到的那些人
见其自比于逆乱,(“弃城而图存者”、
设淫辞而助之攻 “擅强兵坐而观者)。
也。
自比于逆乱:自列于乱臣
贼子之中。
比:并列。
逆乱:乱臣贼子。
淫辞:这里是指歪曲事实
的谬论。
助之攻:帮助逆乱的人来
攻击张巡、许远。
学习第3段:
• 此段为什么“而分辩守论”?不是睢阳失陷的主
2、远诚畏死,何 诚(如果)真的
苦守尺寸之地,食 其所爱之肉,以与
食其所爱之肉:睢阳被围 时,城中粮尽,士卒多饿 死,张巡杀爱妾,许远杀
贼抗而不降乎?当 家奴,给士卒吃。
其围守时,外无蚍 以:凭借 蜉忠蚁者,子之国援与,主所耳欲,食 蚍 蚂蜉 蚁(sì。()p:í此f把ú喻):东很一西小种供的黑给力色人量大吃. .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蚍蜉蚁子之援:此处用以
入。 诟:责骂。 脏腑:人体内部的器官. 引:拉。
有处。观者见其然, 绝:断。
从而尤之,其亦不 处:地方。
达于理矣。
尤:责备,非难。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 成人之美如是哉!如 巡、远之所成就,如 此卓卓,犹不得免, 其他则又何说?
小人: 说坏话之人。 好(hào):喜欢。 卓卓:卓越,突出。
小人喜欢议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 达到了如此的地步呀!
城而逆遁?苟此不能 逆遁:事先逃跑。
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逆:用作动词状语, 4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意思是预先,事先。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穷:困难到极点。
虽欲去,必不达。
将:(jiàng)率领。
创:伤。
羸(léi):瘦弱。
等到他们没有救 兵而且将要陷入
余:残余的士卒。
困境之时
– 读书收获有两种
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 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
之师,蔽遮江淮, 日滋:一天天的增多。
沮遏其势,天下之 蔽遮:掩护。
不亡,其谁之功也? 沮(jǔ)遏(è):阻止。
当是时,弃城而图 存者,不可一二数;
图存:谋求自存。 图:谋求。 擅强兵:拥有强大的军
擅强兵坐而观者, 队。
相环也。
相环:四面环绕。
•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 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 一二数;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然尚恨有缺者,巡功绩气节。
不为许远立传,恨:遗憾
又不载雷万春 许远 (709--758):字令威。安
事首尾。
禄山叛乱时任睢阳太守,与张巡协力守
城,城破后被俘,后被杀。
雷万春: 张巡部将。
第一段,是引子 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立传缘由
远虽材若不及巡 材:才能。
者, 开门纳巡,位 纳:接纳. 本在巡上,授之柄 位本在巡上:许远为睢阳 而处其下,无所疑 太守,而张巡是真源县令.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 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 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提出
“不平则鸣”的论点。
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 句,与孟郊、贾岛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
有《昌黎先生文集》
张中丞
张巡(709---757)南阳人,因 抵抗安禄山后与南霁云等殉难,追 封御使中丞。有李翰为之作传。
• 翻译:他们坚持守卫一座睢阳城,等于是捍卫 了整个天下,他们凭借越来越少的士兵,抗击 一天比一天强大的敌人,作为江淮地区的屏障 ,遏止了叛军长驱南下的势头,唐王朝没有灭 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 守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不能用一二个人来计 算,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 城四周都有
《》
韩愈
认识“传记”
一、传记的概念: •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 • “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二、传记的基本特征:
•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 主的个性特征。
•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 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充分肯定张、许守睢阳城(今河南商丘)的丰 功伟绩及其重要作用,保护江淮,使江淮财力 得以支持平定安史之乱,唐王朝得以立足。
大义凛然痛斥群小
设淫词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 汴、徐二府,屡 道于两府间,亲 从事:唐代对幕僚的通称, 祭于其所谓双庙 此处用为动词,指任职、 者。其老人往往 服务。 说巡、远时事云。汴:汴州,今河南开封。
忌,竟与巡俱守死,授之柄:将指挥的权柄交给 成功名。城陷而虏,张巡。
与巡死先后异耳。 而处其下:自己反而处在 两家子弟材智下, 他的下面。 不能通知二父志, 虏:被俘虏。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两家子弟”句:两家子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弟,指张巡和许远的后人。
通知:完全了解。
辞服:说了屈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