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条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操作要领与技巧
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是焊条电弧焊难度较大的一种操作技术,同时又是各类技能考试,技术比武,特别是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焊工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尽快地掌握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技巧,不仅是每个技能考试,技术比武和锅炉、压力容器取证焊工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各地培训中心(站)焊工教练必须要讲解和示范的主要内容。
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在吸取和借鉴全国各地焊工培训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焊条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操作要领与技巧,多次在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焊工取证培训中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尽快掌握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会有所帮助。
要掌握好焊条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形操作技术,一定要熟练掌握“五种要领”,还应学会“六种技巧”。
五种要领(以下简称“五要领”),是指五种操作基本要领,其具体内容是指“看、听、准、短、控”。
“六种技巧”(以下简称“六技巧”)的具体内容是“点固、起头、运条、收弧、接头、收口”技巧。
如果熟练掌握上述的“五要领”和“六技巧”基本方法,就会焊出内外质量合格的焊缝与试件。
下面以断弧焊为例,分别介绍“五要领”和“六技巧”在焊条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形打底焊中的具体应用。
一、“五要领”
1、看
在焊接过程中除要认真观察熔池的形状、熔孔的大小及铁液与熔渣的分离情况,还应注意观察焊接过程是否正常(如偏弧、极性正确与否等)。
熔池一般保持椭圆形为宜(圆形时温度已高)。
熔孔的大小以电弧将两侧钝边完全熔化并深入每侧0.5~1为好。
熔孔过大时,背面焊缝余高过高,易形成焊瘤或烧穿。
熔孔过小时,容易出现未焊透或冷接现象(弯曲时易裂开)。
焊接时一定要保持熔池清晰,熔渣与铁液要分开,否则易产生未焊透及夹渣等缺陷。
当焊接过程中出现偏弧及飞溅过大时,应立即停焊,查明原因,采取对策。
“看”是控的前提条件和依据,非常重要,只有看得清,辨得明,才能做到“控得有理”、“控制得法”。
2、听
焊接时要注意听电弧击穿坡口钝边时发出的“噗噗”声,没有这种声音,表明坡口钝边未被电弧击穿,如继续向前焊接,则会造成未焊透、熔合不良等缺陷,所以在焊接过程中,应
仔细听清楚有没有电弧击穿试件坡口钝边发出的“噗噗”声。
“听”也很重要,一定听清楚,为“控”提供可靠的信息,只有“听”得清,才能“控”得好。
3、准
送给铁液的位置和运条的间距要准确,并使每个熔池与前面熔池重叠2/3,保持电弧的1/3部分在熔池前方,用以加热和击穿坡口钝边,只有送给铁液的位置准确,运条的间距均匀,才能使焊缝正反面成形均匀、整齐、美观。
“准”对焊接质量十分重要,它是衡量一个焊工操作技能是否熟练,基本功是否扎实的最终体现。
一个好的焊工必须做到手眼合一,眼睛看到哪,手就迅速地把焊条准确无误地送到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焊缝内部质量和外观成形。
4、短
短有2层意思,一是指灭弧与重新引燃电弧的时间间隔要短,就是说每次引弧的时间要选在熔池处在半凝固半熔化的状态下(通过护目玻璃能看到黄亮时)。
对于两点击穿法,灭弧频率大体上50~60次/min为宜。
如果间隔时间过长,熔池温度过低,熔池存在的时间较短,冶金反应不充分,容易造成夹渣、气孔等缺陷。
时间间隔过短,熔池温度过高,会使背面焊缝余高过大,甚至出现焊瘤或烧穿;二是指焊接时电弧要短,焊接时电弧长度等于焊条直径为宜。
电弧过长,一是对熔池保护不好,易产生气孔;二是电弧穿透力不强,易产生未焊透等缺陷;三是铁液不易控制,不易成形而且飞溅较大。
只有短弧操作和接弧的时间适当短,才会减少和避免气孔、未焊透等缺陷的产生。
5、控
“控”的含义是指“控制”。
“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a)控制铁液和熔渣的流动方向
焊接过程中电弧要一直在铁液的前面,利用电弧和药皮熔化时产生的气体定向吹力,将铁液吹向熔池后方,这样既能保证熔深又能保证熔渣与铁液很好地分离,减少产生夹渣和气孔的可能性,当铁液与熔渣分不清时,要及时调整运条的角度(即焊条角度向焊接方向倾斜),并且要压低电弧,直至铁液与熔渣分清,并且两侧钝边熔化0.5~1mm缺口时方能灭弧,然后进行正常焊接。
(b)控制熔池的温度和熔孔的大小
焊接时熔池形状由椭圆形向圆形发展,熔池变大,并出现下塌的感觉。
如不断添加铁液,焊肉也不会加高,同时还会出现较大的熔孔,此时说明熔池温度过高,应该迅速熄弧,并减慢焊接频率(即熄弧的时间长一些),等熔池温度降低后,再恢复正常的焊接。
在电弧
的高温和吹力的作用下,试板坡口根部熔化并击穿形成熔孔。
施焊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熔池的形状,尽量保持大小一致,并随时观察熔池的变化及坡口根部的熔化情况。
熔孔的大小决定焊缝背面的宽度和余高,通常熔孔的直径比间隙大1~2mm为好。
焊接过程中如发现熔孔过大,表明熔池温度过高,应迅速灭弧,并适当延长熄弧的时间,以降低熔池温度,然后恢复正常焊接。
若熔孔太小则可减慢焊接速度,当出现合适的熔孔时方能进行正常焊接。
(c)控制焊缝成形及焊肉的高低
影响焊缝成形、焊肉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焊接速度的快慢、熔敷金属添加量(即燃弧时间的长短)、焊条的前后位置、熔孔大小的变化、电弧的长短及焊接位置等。
一般的规律是:焊接速度越慢,正反面焊肉就越高;熔敷金属添加量越多,正反面焊肉就越高;焊条的位置越靠近熔池后部,表面焊肉就越高,背面焊肉高度相对减少;熔孔越大,焊缝背面焊肉就越高;电弧压得越低,焊缝背面焊肉就越高,否则反之。
在仰焊位、仰立焊位时焊缝正面焊肉易偏高,而焊缝背面焊肉易偏低,甚至出现内凹现象。
平焊位时,焊缝正面焊肉不易增高,而焊缝背面焊肉容易偏高。
仰焊位焊缝背面焊肉高度达到要求的方法是利用超短弧(指焊条端头伸入到对口间隙中)焊接特性。
同时还应控制熔孔不宜过大,避免铁液下坠,这样才能使焊缝背面与母材平齐或略低,符合要求。
通过对影响焊肉高低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就能利用上述规律,对焊缝正反面焊肉的高度进行控制,使焊缝成形均匀整齐,特别是水平固定管子焊接时,控制好焊肉的高低尤为重要。
“控”,是在“看、听、准、短”的基础上,完成焊接最关键的环节,是对焊工“驾驭”焊接熔池能力的考验。
焊接技术水平越高的焊工,对焊接“火候”掌握得越好,焊缝质量也越高。
二、“六技巧”
1、点固技巧
试件焊接前,必须通过点固来进行定位,板状试件(一般长300mm)前后两端点固进行定位,Ø<57mm的管状或管板试件点固1点进行定位,Ø>57mm点固2点进行定位。
定位焊缝长度为10~15mm为宜。
由于定位焊缝是正式焊缝的一部分,要求单面焊双面成形,并且不得有夹渣、气孔、未焊透、焊瘤、焊肉超高或内凹超标等缺陷(这一点在管状或管板试件尤为重要)。
所采用的焊条牌号、直径、焊接电流与正式焊接时相同。
板状及管板试件一般可以在平焊位进行点固,水平固定管一般采用立爬坡位进行点固。
垂直固定管一般采用本位(横焊位)进行点固。
用断弧打底焊接时,各类试件装配尺寸见表2。
2、起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