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体用论河图洛书,象中有哲,哲中有数,数中寓哲,哲中存象,象理、哲理、数理三者一体,相辅相成,为研究道学、《易经》及中医所不可不通者也。
此篇选自仿佛先生《启迷证道门》,大论象、哲、数之玄妙奥义。
河图洛书体用论河洛之图,承传千古,妙喻万端,稽古来之释说,见仁见智,言焉不详。
今且试以新释,抑或于好河洛奥义之学者,有所裨益。
庖羲之世,民智未开,何能创此河洛之象数。
故历来以河洛于三皇时得泄于天。
史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后别称先天八卦,此即河图。
洛书传亦同时,然汉儒以洛书为五帝时出。
史传:大禹治水,神龟负图出洛,文列于背,其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禹因第之,以成九畴。
后经文王演之,以成后天八卦。
成此说者,其意盖谓“天一生水”,故河洛皆自水出,得之天也,孔子以河洛皆出羲皇之世,启智发慧,纵横成哲,是河洛相因成理也。
河洛之象,盖以数因理,以理成象,以象格物。
穷幽达显,见微知著,大之际极天地,小之曲尽纤细,一以通万,万以归一,天地人物莫不由之,故名曰道也。
河图洛书图说孔子但言“河出图,洛出书”,未言及有文字,后世河图九篇,洛书六篇等文,当皆后人附会之作。
河洛玄奥古幽,先圣皆以其象数而临境发微,然得其旨要者鲜,昔余沉究河洛,了得对待之蕴,臆说如次,质诸明哲。
《易/系辞上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惊鬼神也。
”天地之交,五行生会,其数五,故五为数理之根,而五又为阴阳奇偶之会。
(盖天一地二,阳奇阴偶。
偶者偶之,其倍得四;奇则独之,其数仍一。
四一相加则为五,故五为阴阳奇偶之会也。
)天道数奇,五而倍奇,故五五而二十有五;地道数偶,五而倍偶,故五六而三十。
天地数交,五十有五,合而成河图之象数,由是而奇偶阴阳成焉。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生成之数定焉。
阴阳一气流转,五行生克制化,大道由是而生焉。
当年伏羲则河图而画先天八卦;后孔子复以河图法阴阳五行,故知象数则理之规,贯其道,明其理,亦一而已,余故为推衍如次。
一、成两仪之对待。
河图白圈象阳,黑圈象阴;白圈数奇,一三五七九;黑圈数偶,二四六八十。
由是而阴阳奇偶之道显,对待成焉。
奇一阳也,偶二阴也,故伏羲有以则之画一奇为阳,画一偶为阴也。
(孔子以专而直为阳,翕而辟为阴亦即此意)如是则阴阳之道立,对立之象成焉。
按:《系辞》曰:“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也。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对待之情灭而万物皆不复自存,对待之理得,则万千哲理鲜能逾此,对待之道得,则天地万物无不能格。
对待者其亦大矣哉。
二、象阴阳之一体。
河图五方之中,奇偶之数,或外阴内阳,或外阳内阴,然阴阳一体,互根其位,二则本一,一位为二,于此同一之象见也。
按:阴阳相对立而复互根,对立统一之理寓也。
近世对立统一规律不期于上古象数中应之,斯岂偶然哉!以象数而致理,以形致思也,以理格物,以思达物也。
《易/系辞》曰:“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又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向则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是易本法天地之道以成理,复开济乎万物之大哲也。
其法自然,即由物质而致精神;其格万物,则由精神而致物质。
两者相因互果而成理,故易之为哲,广大悉备也。
易法自然,物质先而思维后,亦犹今之物质第一性说也,此物质而精神之绝对者。
然易,对待也。
绝对必生相对,是故筹思作物,即精神而物质之相对也。
绝对而生相对,太极而两仪,则主从亦复对待。
故凡事物,行成于思,思本于行,即精神与物质之相互因果,互为主从,斯乃成其体用。
故会得易中对待,则精神与物质之相对绝对,自可洞达于心焉。
三、示日月之移易。
乾坤者,阴阳之体也;日月者,阴阳之用也。
故河图西南阳盛,东北阴旺。
阳盛象阳之司昼,阴旺象阴之司夜。
河图法天道以左旋,故日月东西,阴阳交替。
阳长于东,极于西;阴生于南,盛于北。
阳司则阴伏,阴司则阳伏。
升降出入,互为主从,迭相往复,阴阳之用存焉。
按:两仪分肇,阴阳之体也;升降出入,阴阳之用也。
无体无以成其用;无用无以显其体。
体用备则阴阳之理立,而对待之道成焉。
升降出入,象之动也。
动者生之象,静者死之形。
故凡事物,必以动而显其生,易而显其用也。
阴阳之动,交相更移,循环往复,乃成其道。
故近世责以循环论,短其不变。
辩证法则尚变动发展,主乎有变。
余以为循环不变论虽出易理,然循环必变论也本易理,此即绝对相对、对待之理也。
夫变者,对未变而言;不变者,对已变而言。
惟不变之绝对,始生有变之相对。
不变者,本也;有变者,末也。
未变者始也,已变者终也。
变已就者静也。
变复始者动也。
本末、终始、动静,皆存相对。
故已变者,不常之变;未变者,不变之常。
凡事有常必有变,有变必有常,此即循环论中常变对待之至理也。
变与不变既成对待,则变中必寓常,常中复有变。
故常变寓两仪,化变成四象,此又对待之对待也。
循者往也,环者复也。
但有循之往,必存环之复。
此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之对待。
故凡事物,有生则死随之,有始则终随之,有动则静随之,有显则幽随之。
两仪化随,肇于太极。
故为相对中之绝对,不可移易者也。
是以循环不变论者,系以太极之终始言;执以循环必变论者,系以两仪之对待言。
前者指过程外之始终,后者指始终内之过程。
故前者以相对之绝对言,后者以绝对而相对言。
殆明后论太极两仪之道,此理自昭昭也。
四、法奇偶之消长。
阴阳分立,水火就位,阳盛灼阴,阴盛竭阳。
消长盛衰之机由是而生。
故河图五方奇偶之数,阴阳互立,必为盈虚。
阳之盛也,阴必衰,阴之长也,阳必消。
西南阳盛,东北阴胜。
阳生于一奇,极于九;阴生于二偶,止于八。
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渐。
此盛彼衰,互为消长,盈虚之易见焉。
按:生死更易,必假盛衰。
水火争竞,必为盛衰。
阴阳更替,必依盛衰。
物尽极变,必萌盛衰。
故“亢则害,承乃制”,阴阳更相平复:衰则复,极则变,阴阳交相转化,而盛衰消长,阴阳赖以变易。
近世所言量变,殆乎近此。
量变者,变之渐也。
介未变与已变之间,存进盛退衰之机。
故河图察象数之多寡,物事审量度之轻重,阴阳观盛衰之变迁,如此则阴阳移易之理存乎其中也。
五、体上下之生复。
阴阳肇分,原本互根,同气连枝,异同相争。
相生则化,相争则极。
化则生,极则复,故河图五方之中,阳之外盛于南也,阴亦生复于南;阴之外盛于北也,阳亦生复于北。
相生相复之道见也。
按:阴阳相生,必生相争。
生之可化,争必可复,此又存一对待也。
夫物生谓之化,体阴阳之相生也;五极谓之变,体阴阳之相复变。
生者,两仪之互根,交变之道也;复者,阴阳之互争,交争之道也。
交争寓于流行,交变成于对待。
交则生化出,争则极复成。
阴阳转化,相反相成之道备矣。
《易/系辞下传》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穷则变,物极则反,近世所谓矛盾激变则向反方向发展,殆近此。
而矛盾相互渗透,殆又交变之义也。
两仪对立,故异性相争,水火不相容也;然有异性之相争,必生异性之相吸。
故阴阳交合,夫妇之道也,此异性之对待也。
两仪分肇,同气连枝,异名同类,故相合;一必为二,故相分,此同气分合之对待也。
了悟对待之义,阴阳之道,洞若观火;易理哲奥,如盘走珠,臻此境界,方信余言不谬。
生复之变,阴阳移易,变而至此,生死更始。
近世所谓质变者,曾谓此否。
然变者易之甚,易者变之渐。
阳盛伏阴,阴极转阳,以终始言:以伏必然之机;以过程言:尚存盖然之势。
近世所谓过程转化因一定条件者,殆指阴阳交争变化之对待言耳。
故曰:不于分两仪对待中言相争,却于此生复中言交争者何也?盖阴阳对立,非必争、常争者也,变非必相生也。
阴阳平衡之际则生争皆息。
故“阴平阳秘”盛平之象;阴亢阳越,衰竭之时。
惟阴阳偏盛偏衰,则争战作也。
甚争者杀,故生亦随之,是知阴阳偏盛偏衰则相生相杀之道生,是以欲得阴阳无争,惟其阴阳和平,则自安也。
然有平则必生不平,故阴阳常变无穷,奇正变化不已,正以循环往复,以合易道也。
六、明五行之生克。
河图奇偶之数,五行生成由之。
易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故河图则之定五方法五行。
天道以左旋为顺,故左旋以相生。
土为万物之母,位居中宫,是以中土生西方金,金生北方水,水生东方木,木生南方火,火生中央土。
如是则阳生阴成,阴生阳成。
阴阳生成之数定,五行体用之象乃成也。
方位有偶,相生有序。
故万物生长化收藏应之,四季春夏(长夏)秋冬则之。
天应以五运,地法以五行,生化之道肇诸此矣。
既有相生之出,必有相克以偶,此又对待之使然也。
相生者承接之倚也;相克者抗衡之势也。
生者依养之亲,克者对立之争。
故河图以水火南北对峙,金木东西抗衡,土居其中以和之。
土和者何?盖火性畏水,水本制火,居下则平,犯上则乱。
而水惟畏土,故敦阜中宫,位其上以镇之。
木受金制,金喜伐木,含刃则和,露锋则杀。
而子复畏母,故仁厚中枢,居其尊以掩之。
俾生而不骄,克而不死。
生以济,克以成,如是则五行生克之道乃备焉。
按:河图以五十居中,以象坤土,盖坤为资生之原,土为万物之母,土性敦厚和平,归藏圆满,生化四维以平济乘侮。
是五行生克莫不藉中土握其枢,故独得配德中宫,燮调五行。
五行生克,本肇阴阳,阴阳互肇,故五行相待也。
以四维言:木以生火,阴以生阳也;金以生水,刚以生柔也。
金能克木,刚能制柔也;水能克火,阴能制阳也。
阴阳刚柔互为其制,是万象生克则之,万物强弱由之。
故凡物之性,小必让大,弱必避强;智者胜愚者,得时胜失时。
然强无总强,强必有制;弱非终弱,弱必有助。
有制者必有天敌,有助者必有道友。
物必有生,亦必有克,此所以成其五行生克之理,阴阳对待之道也。
五行生克之道,回互相生,循环相克。
生中寓克,克中含生。
生者克之生,克者生之成;生者以克为理,克者以生为机;生者必以克为用,克者必以生为体;无生则无以致新,无克则无以推陈;无生则物无以化,无制者亢而有害。
故生者,生生之德;克者,成成之能。
生克备则大道成,变化生焉。
明生生克成之理,则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生成,亦不解自明。
而后世针工倡生成数补泻,以生数为补,成数为泻,盖本诸此理亦明也。
或曰:太极生两仪而天地立,地者土也,何河图反以水火木金先期而生?且四维皆藉土以成。
土既后成,其将谁依?曰:乾坤肇立,其体也;五行化生,其用也。
故天地无功,以日月为功;天地无用,以五行为用。
日月者两仪也,两仪、五行,皆又自为对待。
有体有用,有质有象。
易法天地,本取象以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