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古书的读音问题

10古书的读音问题


六书中有“假借”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 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从用法上来说, 这是一字多用,它并没有创造新字,只是“借他字之形以当 此语之用,其读则依乎借字之声”(朱宗莱《文字学形义 篇》)。也就是说,它完全是从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 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可以毫无意义上的联系,被借字是当作 被借字是当作 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 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
2008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 葬”中,出土了9件编钟、4件簠、4件戟,编钟上都有相同 的铭文:“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柏作其行鐘童麗 之金”;簠上的铭文是:“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 柏择其吉金作其食簠”;戟上的铭文是:“童麗君柏之用 戟”。这些铭文中都有一个人名“童麗君柏”,但这到底是 谁,历史鲜有记载。
二、破读
1、定义 、
“破读”也叫读破,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 性或词义的方法。字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改变后的读音 叫“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 字”。
不过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 有两种读音。古代这种情况比现代多得多。如: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 (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 去 声 , 名 词, 禁令 , 宫禁 ;平 声 , 动 词 ,堪 , 经得 起。
(2)本有其字的假借 ) 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同音近字来代 替的用字现象。本有的、用来表示词的本义的字我们称之为 “本字”,临时借来作为替代的字称之为“通假字”。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孟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清代 陈澧 《 东塾读书记 》 说:“古人所以用通假者,实 陈澧《东塾读书记》 以无分部字书,故至于歧异耳。《说文》既出,而用通借之 字者少矣。”那些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和它们的本字是同时并 存的,从意义上看,它们没有引申的条件,仅仅声音相同或 相近,这样假借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写别字(东汉郑玄说: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模拟方为之。”),但 在文言里大家约定俗成就算是正常了。后来文人再用,多半 就是为了仿古,魏晋之后的假借字只不过是这种现象的残留。
实际上,“童麗”是“鐘离”之同音假借。鐘离是春秋时期 淮河中游地区一个方国,关于鐘离方国的最早记载,见于 《左传》周简王十年(前576年)十一月,鲁成公会吴于鐘 离。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鐘离以备 吴”。周敬王二年(前518年)鐘离被吴王僚所灭,属吴国。 “童麗君柏”铭文的发现与考证,证明了历史上鐘离方国的 真实存在,为研究鐘离方国的地望和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见《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文物》2010年第3期)
同一个字,由于表达意义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读音。如: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解说,shuō) 广武军李左车说成安君。(劝说,shu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喜悦,yuè)
我们现在对于古书读音的问题,总原则是用普通话的语音读 文言文。 顾炎武认为应该用古音来读古文,他说:“天之未丧斯文, 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音学五 书·叙》)有一部分人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还有人认为应该 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
“易”本是有脚的蛇(蜥蜴),表意字,假借为难易的“易” 和表示更替的“易”,所以我们读“怀抱难开醉易醒,晚歌 悲壮动秋城”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就不能认为“易”是蜥蜴。
“女”本指女性,但后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最初是借“女” 字来表示,先秦古文字材料都如此。如《诗经·硕鼠》“逝将 去女,适彼乐土。”《汉书·外戚传下》:“女自知之!”颜 注:“女读曰汝。”但“女”用来表第二人称代词时容易与 表“女子”的含义混淆,所以后来第二人称代词才假借“汝” 来表示。所以实际上“女、汝”都是假借,用来表示第二人 称代词。
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这些例子中的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因为字音是字所代表的词的读音,假借字是被借来表示它的 本字所代表的词的,所以它与本字的读音应该完全相同,这 样如果假借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那么就必须 读本字的音。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 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古書的讀音問題
“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 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 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 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 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 书面汉语的地位。”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学林出版社,1984)
三、特殊词语的读音问题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 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如牺尊(古代酒器 名)读suō zūn、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也指周景王所 铸造的钟)读wú yì、毋追(古代一种黑布冠)读móu duī。 一些音译的国名或族名,以及音译的外族姓氏、人名、官职 等,为了与外来词的读音接近,往往需要用特殊读音。如仆 射púyè、可汗kèhán、洗马xiǎnmǎ、单于chányú、吐蕃假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语音上的问题,只不过是上古音 的问题。假借以语音相同相近为条件,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假 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即使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也是比较接近的, 否则是不可能构成假借的。后来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汉语语 音演变的缘故。
(1)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罢”是“疲”的假借字。古音相同,上古同 属并母歌部。 (2)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剥”假借为“攴”,读pū,“敲打”义。古 音相近,上古时“剥”属帮母屋部,“攴”属滂母 屋部。帮母、滂母同为唇音。
(3)《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信”读shēn,是“伸”的通假字。古音相近,“伸” 属书母真部,“信”属心母真部。书母、心母同属齿音。 (4)《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是“馈”的通假字。古音中“归”属见母微部, “馈”属群母物部。见母、群母都是牙音,微部属阴声韵, 物部属入声韵,阴入对转。
一、假借字的读音
1、定义 、
所谓“假借”,就是借用已有的音,来表示另一个与原 音不相干的意义。通常所说的假借,有“本无其字”的假借 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为了区别,一般地把后者叫 “通假”,前者则专指“六书”中的假借。
(1)本无其字的假借 ) “ 其 ”本是表意字,表示簸箕,是“箕”的初文,但 后来意义虚化为表示指代作用。因为古人要表示指代作用这 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是虚化的、不确指的,不好造字,于是 用和这个概念读音相同的“其”来代替。
破读音和本音表达的意义之间大多有引申发展的关系,所以 破读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是一种音变构词手段, 破读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是一种音变构词手段 这正是破读区别于假借的地方。我们前面说过,假借的被借 字是当作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与意义多半无关。 另外,声调破读时,多数是把原来的平上入变读为去声,所 以去声是我们认识古书中破读音的重要线索。
2、破读的规律 、
破读的音有的是声母,有的是韵母,有的是声调,也有 兼而有之,但破读最主要的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 平声字(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①声母破读的: 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见”本读jiàn,“看见”;破读为xiàn,使动用法。 ②韵母破读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读”本音dú,“诵读”;破读为dòu,句中停顿的地 方。 ③兼而有之的: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恶”本音è,“丑恶”;破读为wù,作动词,“厌 恶”。 ④声调破读的: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当”本音dāng,“面对”;破读为dàng,“当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