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理论

论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理论

论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理论古希腊罗马文学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但却是欧美文学的发源地。

它不仅仅影响了欧洲的文学史,甚至对整个世界的文学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在文化、社会、哲学等众多领域占据着“任何其他民族所不能要求的地位”①。

其中,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理论在世界文明的成长过程中,演绎着一个重要角色。

古希腊和罗马人寻真、崇善、爱美,很早就热衷于艺术创作中真、善、美的统一,注重生活中的美的构建。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圆形最美”“黄金分割”“音乐的节奏”等观点;赫拉克利特强调美的变异、更新;柏拉图也提到过“语文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②;贺拉斯(古罗马)也曾提出创造理念、美型理念、寓教于色的求美观点。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古希腊罗马人爱美的天性、无不展现出古希腊罗马人对“美学”所做出的深层挖掘。

同时,在以上这些朴素美学思想的指导下,本身就具有寻真、崇善、爱美的古希腊罗马人自然而然的就创作出了一大批美学风格鲜明的文学作品,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中体现美学风格的根本原因。

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悲喜剧、诗歌、寓言等所有古希腊罗马文学体裁中都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晦的体现着美学风格。

从整体来看,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风格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性美、纯真美、崇高美、变异美、和谐美。

第一,人性美。

首先,古希腊罗马文学从一诞生起,就特别注重人的自我认识,这是审美创作的最高境界。

古希腊和罗马人固然承认神的呼风唤雨、至高无上,但他们并不盲目的尊崇神,而是更推崇人的伟大。

他们能在神的本质中看到人性,从神的力量中幻化出人的力量,寓人于神、人神合一。

因此,在古希腊和罗马人能让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人是主体,而神,不过是人类的美的集合。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非常明显的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在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帕斯神系里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赫耳墨斯、美神阿佛洛狄特、酒神狄奥尼索斯......而这些神的力量无非是人的某一特性的夸大,这些神与人同形同性,反映着人的特征、欲望,男性崇武、女性尚丽。

古希腊神话体现了人的力量的伟大,“与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中世纪基督教神话有本质的区别”③,古希腊人敢于在神话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其次,古希腊罗马文学中还体现着人的形体美。

如女诗人萨福在描写恋人时有一段精彩的文字:“你那充满蜜意的话/你那惹人怜爱的笑声/这使得我的心/在胸中鼓动不停/只要看你一眼......我眼花,视而不见/我耳鸣,听而不闻/我的汗好像甘霖/我浑身颤抖/我的脸色比草色还青/我觉得我与死亡接近”④这段话分别从侧面和正面写了恋人的威武与美。

第二,纯真美。

“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杰作,荷马史诗永远保持着‘儿童的天性中’的纯真,显示了‘永久的魅力’”⑤,其实何止是荷马史诗?任何一部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都能体现出人类的纯真美。

古希腊和罗马人创造出了系统的神话,然后嬉戏于其中,仿佛孩子们在多彩的乐园里玩耍一样,他们天真地在自己的历史里打闹。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从物种起源到探测月球,每一个民族都在阐述描述着自己的历史,每个阶段的人都在回顾以往的路程,古希腊和罗马人也是如此。

不同的是,他们是在用自己独特的一种思维去回顾历史,这种独特的思维就是“正常的儿童”的审美创造思维,一种“正常的儿童“的纯真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显露出来。

达芙妮和赫洛亚冰清玉洁的野山之恋,一国之君阿摩斯丧子痛哭的舐犊之情,阿喀琉斯与特洛克罗斯的情同手足......这些爱情、亲情、友情是自然朴实的,双方主人公的互相付出没有理由。

无数动人的神话故事都跃动着人类纯真的生命本原,恰似一条没有污染的、清澈明亮的小溪。

正因为古希腊罗马时期未曾受到封建教会、资产阶级思想的染指,所以古希腊和罗马人笔下的世界会透露着无邪的纯真美。

第三,崇高美。

古希腊罗马文学可谓是崇高美的典范,它表现出的自由民主精神和勇于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历史文化长廊中闪烁着夺目的花火。

古希腊神话中写阿伽门农因私废公,强占别人的战利品,将他的个人专制刻画的淋漓尽致,但更妙的一笔在于笔锋一转,英雄愤怒了:“啊!无耻的王子呦!你只想到你个人的舒服,达那俄斯人怎愿服从你这样的统帅呢?......我征服一城又一城,但我所分得的战利品总不如你多!我一向拼死战斗,但当分战利品的时候,你却取得最好的一部分,而我战斗的精疲力竭回到船里,只能得到很少的一点点。

但现在我要回家乡佛提亚去,不愿再为你增添你的堆积如山的财富了!”⑥阿喀琉斯最终怒而罢战。

古希腊人赋予了阿喀琉斯勇武的性情,更添加了他的民主、不畏权势的品格,从而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崇高伟大起来。

而戏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则塑造了另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同情落后的人类,因而盗取天火来造福人类,故事中,他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因此开罪了天父宙斯,不得不忍受无尽的苦难惩罚;但他坚强不屈、甘愿献身、毫不屈服。

作者埃斯库罗斯热情的歌颂了这个神界的传奇人物,有力的支持了民主派为争取社会进步而做出的努力,赞扬了英雄们的崇高品格。

像这类体现崇高美的例子多的枚不胜举,众多的作家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勇敢的他们为了人类的理想和文明而奋斗,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园而浴血奋战,为了推翻专制而揭杆为旗、举木为兵。

崇高美,成为古希腊罗马文学美学理论的又一风格。

第四,变异美。

变异美是指古希腊罗马作者在飞驰的想像和创作的灵感下,绝妙地描写古代的神奇现实,从而带给读者一种奇特的、变异后的美。

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中大都具有这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的变异美,正是这种奇幻的现象给予了我们一种独特的美感。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鸟》,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

作者以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天马行空的想像,虚拟了一个既统治人类、又切断天地间的交通的空中鸟国。

在剧情里,两个雅典人吞服一种药草就可以长出翅膀、并入鸟籍;由于天地间的交通被隔断天神而遭受饥荒;讲和的天神因急于品尝烤肉而委曲求全......整篇剧作奇思瑰想,颇具特色,无数人物既有外在形态的变异,又有内在心理的畸变,荒诞离奇,令读者与观众忍俊不禁。

能把诸多神话和鸟的故事编织成章,形成一部充斥着变异美的奇妙作品,恐怕唯有作者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想像,这样的作品才能问世。

《伊索寓言》是另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又是一个变形的世界。

这是一部故事寓言集,虽然每篇作品故事短小、情节简单,但却使丰富的现象下的产物。

作者在为那么多的动物变形时,巧妙地运用拟人、夸张、比喻、借代、白描等修辞手法,从而非常自然、非常生动的把人与兽结合起来,给后世读者带来一种变异美的享受。

另外还有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的《变形记》、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琉善的小说《真实的故事》......这些作品里囊括着一个个独特的变形形象,人神不分、人兽不分、人鬼不分,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令读者在这个变异的世界里处处惊喜,在这个神奇的疆域里神秘地畅游。

第五,和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探讨美的数学比例,德谨克利特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井井有条、匀称、各部分的和谐’,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把形式的完整与和谐视为美的重要来源”⑦。

在这种和谐美的思想指导下聪明的古希腊和罗马人创造了真、善、美高度统一和谐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一席既丰盛的“和谐”菜肴,为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理论增添了又一种风格,这就是和谐美。

情节平衡合理,表现适度得体,语言雅俗相间,结构匀称完整,风格庄重朴素是和谐美的具体体现。

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情节有张有弛,丝丝入扣。

作品中头天是山呼海啸的战争,让读者惊心动魄;第二天则是祭神典礼,哀婉动人。

读者既能够身入战争以嗅硝烟的气息,又能静观两千多年前的朴素的风俗画;既能感受动荡前的安寂,又能体会暴风雨后的宁静。

再如《奥德修纪》,情节跌宕起伏,故事中或千钧一发,或山清水秀,或燃眉之急,或小桥流水,恐慌,旖旎,狂欢,寂寥......再如罗马诗人维吉尔创作的史诗《伊尼德》,叙述了希腊联军攻陷特洛亚城后特洛亚英雄伊尼德在逃亡途中遭受巨大灾难,而最终与女王狄多结成眷属;一个败军之将经历了苦难的磨砺,最终建立罗马国,前后的对比自然而然的构成了一种和谐。

至于古希腊戏剧,则是文学与诗歌、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结晶。

就整体来说,古希腊的悲喜剧又何尝不是一种统一呢?两种看似对立的戏剧,实际珠联璧合,共同构建了古希腊的戏剧长廊,天衣无缝,把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奴隶主民主制度下的社会形态描绘的惟妙惟肖。

因此,古希腊罗马文学美学风格中的另一个闪亮点就在于文学艺术上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和谐美。

以上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美学理论的五种美学风格,正是这五种美学风格构成了美学理论。

古希腊罗马文学美学理论出现在近三千年前的文学发展阶段,这是难能可贵的,它为人类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它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为以后的美学创作树立了一种典范,许多作家从中受到启发、得到灵感,创作出了一大批量的文学作品。

如中世纪文学的骑士文学所体现出的那种护教精神便形同神似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尽管这种护教精神是在维护封建教会的利益);还有古今中外那么多的爱情故事所体现出的那种神圣的纯真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理论是文艺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影响着文学史的进步,还牵发着音乐、建筑、绘画等众多艺术领域的发展。

其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探讨、认真发现、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不断地从中挖掘出新理论、新内容、新发现,促进我们当今的文学发展。

注释:①吴于廑:《古代的希腊与罗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②柏拉图《理想国》卷二至卷三,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③孙洁:《外国文学知识精华》长安出版社2003年3月版④郎吉努司《论崇高》,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孙洁:《外国文学知识精华》,长安出版社2003年3月版⑥德.斯威布:《希腊神话故事》,楚国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⑦蒋承勇:《新编外国文学》,2000年4月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