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展望作者:马一先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43期
摘要: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仍然存在如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力度不够、教育管理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责权不够明晰等弊端。

并提出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进程中管理权限的下放、加强教育管理监督体制建设以及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法治化专业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育公平层面以及教育资源位置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整与革新也势在必行[1]。

然而,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仍然存在如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力度不够、教育管理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责权不够明晰等弊端。

并提出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进程中的管理权限的下放、加强教育管理监督体制建设以及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法治化专业化建设的步伐。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
1.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教育机构的改革与教育规范的改革两个重要部分组成,教育管理体制的建构依据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管理构成一种管理教育事业的体系。

它规定着教育体制具体实施的机构和教育事业的具体管理机构。

而实现和维持其教育管理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在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也就是教育的规范框架下进行[2]。

目前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深入对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是改革的核心。

我们要重视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规模的单一化扩大,其中课程的质量应放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突出的位置上。

正因为这样,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深化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

管理作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社会行为活动,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

“在学校,主要的人员组成是领导、教师和学生,而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学生[3]。

而学生是其余成员的服务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因此,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道德改革应当改变固有的、呆板的、单一的师生管理模式,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的本职也不仅仅在于听从教师的指示和获取他们传授的知识,我们应当引导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改革当中,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从
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有活力的日常管理体制,促进教育模式的全面升级,增强教育事业的整体活力。

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有关权力下放的进程中不难看出,简政放权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权力下放受不同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从最初的权力较为集中的大一统管理,到简政放权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政府逐步将权力下放到教育行政部门直至管办评分离与“放管服”的有机统一,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随之经历着最初教育工作方式的刻板,教育活力缺乏,教育管理主动权相对缺失到学校能够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发挥应有的办学自主权、管理权。

一方面,实现了政府对于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宏观统筹与战略管理进而对中小学管理体制提出方向性引领性要求;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调动学校、记者、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辟了良好的局面。

2.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中小学体制改革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仍然存在如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力度不够、教育管理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责权不够明晰等弊端[4]。

首先,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仍有一定空间。

由此导致了教育管理体制运行的活力不够以及教育管理体制法治建设急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与之前相比,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管理体制层次逐渐分明,权力也相对较多地下放至学校,但地方学校所拥有的权力明显不能够满足学校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地方教育部门为完成中央的任务和要求而不能兼顾地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实际和利益,另外,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也造成了中小学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和活力。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繁多,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使得行政部门缺少系统性的把握,各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也较少能得到及时反馈。

其次,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监督机制是一个封闭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

任何一个完善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都离不开监督机制的建立。

它不仅能保证教育体制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能够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性,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在规范的轨道上前行。

目前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起到重要作用的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兼具督政与督学是其主要的工作范畴,承担着监督、指导、反馈等职能。

但是,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无论是在教育督导机构设置、教育督导人员专业化建设以及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管理的离清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明确,改变我国教育督导重“监督”轻“指导”的弊端。

同时,为了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理性无知的弊端,应加强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保证公众参与中小學教育管理。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展望
在我国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在新时期管办评分离的要求下,在“放管服”有机统一管理体制机制的运作下,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在其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监督反馈体制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1.明确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
现如今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多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则是单一的是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负责保障与监督工作。

我们应当明确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在坚持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保证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的多元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主体,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决策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同时,学校中的每个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5]。

2.理顺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的执行体制
理顺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的执行体制,实际上就是理清中小学的行政部门与每个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的职能部门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众多的处室与科室,而教学部门则长期只设置一个办公室。

这就意味着一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应对上面所有科室的工作。

因此,应当合理的设置中小学的行政职能部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部门设置,
3.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的咨询体制
现如今绝大部分中小学都还没有咨询体制,即使一些中小学设立了所谓的咨询体制,也没有在学校的日常实际工作中发挥成效,一些具体表现为仅仅是召开学校内部的教职工代表大会。

中小学在日常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涉及专业方面的重大问题,教师作为学校的基层群体,无法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准确的决策。

因此,我们应当在中小学中设立专门的、符合自身学校发展的咨询体制。

4.改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的监督反馈体制
监督反馈机制是完整的教育管理系统中重要一环。

一方面,通过监督与反馈的手段,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管理的科学性,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效能。

其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法治化与规范化是最为刚性的约束,教育立法的完善,教育法治的建立都是保证中小学教育体制监督反馈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的教育督导机构,在保证监督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的同时,在服务与指导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发展专业化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立鹏,罗娟.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60年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7).
[2]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5.
[3]张惠娟.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
[4]李宜江.对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9.
[5]戴新利.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