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左翼作家与“论语派”论争 林语堂所谓“自我表现”、所谓“闲 适”、“趣味”,作为一种文学追求, 本也无可厚非。 但在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中,却容易被 视为是对黑暗现实的逃避,对作家社会 责任的推卸。
• 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发生论争 朱光潜、沈从文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 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 价值。 这与强调文学艺术与无产阶级事业密切 联系,主张文艺和历史同步的无产阶级 文学运动形成尖锐对立。
一、30年代文学思潮的显著特征
• 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 前政治化。 • 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决定了此后二三十 年间的文坛面貌。 • 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彼 此竞争,共同丰富了该年代的文学创作。
二、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 代文学史两条基本线索。
五、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流派
•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理论上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朱光潜、沈 从文等。 一再申说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反 映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 自由主义文学各流派 京派 主要成员: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 乾、朱光潜等 刊物: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 季刊等 特征:关注人生,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 文学倾向: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 主义的承袭和发展。
• 论语派 人物:林语堂等 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文学倾向: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 • 后期新月派 文学主张:“健康”、“尊严”。 • “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 人”——苏汶
六、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论争
• 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争 新月派根本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 论基础,首先打出“人性”的旗帜,以 人性的普遍存在来反对阶级论。第二面 旗帜是“天才论” 。
三、革命文学的兴起及其论争
• 主要倡导团体 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 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 • 论争两方 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
• 主要观点 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2、文学是宣传的工具。 3、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 自无产阶级,要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
四、“左联”与左翼文学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 成立时间:1930年 2、 地点:上海 3、 性质:站在无产阶级的战线上,攻 破一切反动的保守因素,发展被压迫的 进步要素,援助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 刊物:北斗、萌芽等 5、 解散时间:1936年
• “左联”的主要工作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 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 和研究工作。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 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 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胡秋原反对文艺成为“政治的留声机”, 苏汶反对文学上的“干涉主义”。 这与主张阶级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