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34页]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34页]

4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于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 暴露了
美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面。许多社会学家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并不
能解释日益激化的美国社会矛盾,认识到功能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在社
会生活 中,人们开始普遍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那种只把
人作为团体的 组成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因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概要
第一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2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 背景和思想渊源
3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学对人的社会地位这个古老问题的 新争论。
5
知识链接:
个人主义是—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 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 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这种理论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 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是平等的。该同法文为individualism,源 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个体”、“不可分割的东西”。由法国社会学家 托克维尔最早使用,被形容为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随着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最后的最完备的社会形态,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身上发展到了高峰。近 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 成为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以此作为反对封建道德和宗教禁 欲主义的思想武器。个人主义的涵义甚广: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主张一切价 值以个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作为一种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宗 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它包括高度评价个人自信、个人私生活和对个人的尊重, 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支配。
9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三)行为心理学和交换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 释行为的原则。把人脑 视为一个 “黑箱”。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是无法直接 观察到的,它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这种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决定 的,并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相信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可以 推断和解释人类行为 的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
6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交换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所利用和修正的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假设有: ( 1)每个人都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 2)个人所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那么,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 ( 3)物质市场上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 4)垄断、独占下的物质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实际上,社会交换理论就是以经济学的方式解释非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现象,
把经济学中的利润看做是社会学中的报酬,把亏本看做是惩罚。
7
知识链接: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 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不同程 度上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如利润、利息和地租等问题。受历史条件的 限制,它把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范畴都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庸俗的因素。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中经亚当·斯密 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 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 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 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 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 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古典经济学,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 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 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经济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看作永恒的生产 方式,没有认识其局限性。
此,在理论研究与实 际生活的召唤下,由霍曼斯及后来布劳等人倡导的
强调个体行为的社会交换理 论于50年代后期登上美国社会学舞台。社
会交换理论所强调研究的个人动机 在功能主义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在
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更多的创新。正如斯基莫尔指出的,交换理论是针对
着功能学派而来的,它具有早期个人主义的基本 精神。因此,交换理论
8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也为当代交换理论 提供了主题与范畴。 人们发现,在初民社会中,不存在 现代的市场竞争,商业贸易主要以一种实物交 换方式进 行。这种互惠的交换方式是初民社会整合的基础。持这 种观点的代表人 物主要有:弗雷泽、摩斯、马林诺夫斯 基和列维 斯特劳斯。但是,具体来说, 这些人类学家 对交换理论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尽管斯金纳的论述都是行为主义的基本概念,但是他的研究几乎成了社会交 换理论的必要前提。交 换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行为主义的研究 成果: ( 1)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有机体的 行为总是趋向最大的报酬和最小的惩罚; ( 2)有机体所重复的那种行为方式,通常在过去是保 证报酬的有效方式; ( 3)有机体在与过去相似的情境下,会重复以往有效的行为方式; ( 4) 当前情境下的刺激,如果在过去是与报酬相联系,则它将唤起过去在相 应的情境下所采取过的行为; ( 5)重复某种行为方式是因为能够继续获得报酬; ( 6)如果某种行为以前在相似情境下得到 报酬,现在突然没有报酬了,有机 体就会产生一种情绪波动; ( 7)有机体从特定的行为方式中 获得的报酬越多,产生这种行为的有效性就 越小 (由于满足),并且,有机体就有可能转向寻求 其他报酬的行为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