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和策略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即“语用”教学,将“语用”概念具体化,再探究“语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策略,更方便指导教师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语用”,在“语用”练习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教学;语用;意义;策略一、“语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义“语用”,一般理解为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1但“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具体怎么运用,课程标准还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讲解。
要对“语用”这个概念作更详细的解读,我们可以参考王元华老师给出的定义,“语用,就是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根据交际意图对语言的主体性、创造性使用。
”2这个定义有三个维度的限定:首先,必须是以语言文字接收者为主体创造的;其次,语言文字使用者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最后,要对参与这个语境的人或事产生一定影响。
宽泛意义的“语言文字运用”太模糊,指导性不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细节仍很难注意到。
因此,对“语用”定义及相关概念更细致的探究仍是十分必要的,概念细致化是为了方便指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本篇文章讨论的“语用”,都是上文所说的更详细更具针对性的“语用”,不是宽范围的“语言文字运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语形、语义等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有目的地、灵活地使用教学语言,指导学生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使用汉语,以达到相应的目的。
二、“语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工具性和人文性概括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学分支认为“语用”是和语形与语义相对立的概念,从性质上看,语形和语义更多体现的是工具性,“语用”则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用”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为说和写储备基础;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将脑子里零碎的语言片断组织成完整的、有逻辑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能力,养成学生快速抓取信息和换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将听和读的素材综合起来。
学生在听说读写中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语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
三、“语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千百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大致经历了传统语文教学范式、科学主义主导的现代语文教学范式以及今天的人本主义新课程教学范式三次大的转变。
前两种教学范式主要学习语义和语形。
现在讲的“语用”,是在人本主义教学范式基础上提出的,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即“语用”教学,“语用”是学生学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语用”赋予学生主体地位。
钱梦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理念中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4课标在语文教学中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实际是在“语用”教学中赋予学生主体地位。
从“语用”定义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看,它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创造的。
“语用”促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改后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一大特征,“语用”正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各个层面。
综合性学习应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学生自发的学习;合作,是互帮互助的学习;探究,是研究性、更深层次的学习。
“语用”的综合性特征促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练就“语用”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5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首先体现在教师身上。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文化继承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言传身教在“语用”中进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些具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语言,学生在耳濡目染、之间就能深切感受到汉语的魅力,逐渐积累,然后自然地运用在生活和学习中。
四、“语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分析“语用”教学是在语文课中慢慢渗透的,“语用”策略的探究,很大程度上就是语文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文本解读要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语用是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根据交际意图对语言的主体性、创造性使用。
”6具体的语境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指文本。
文本不仅指课文,也包括教师上课所用到的一切材料。
只有专业而带有针对性的文本解读,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按照文本解读层进行解读。
文本解读就像卷心菜,一层一层剥开才能看到它最核心的部分。
文本解读也得按照层次来。
从大的方面来讲,文本解读分为两大层,一层是字面意思的解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语言上的解读;另一层是情感的解读,老师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与碰撞。
学生首先读通、读懂文本,才能进入文本。
一开始就告知学生作者的情感,此时的文本在学生看来就是一个个被打上标签的字符。
学生被剥夺了思考的机会,文本解读也达不到效果。
促使最佳关联的形成。
格莱斯提出的关联理论要求教师用最适当的讲解,得到足够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讲解。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师将重难点进行讲解,而后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是全班同学,同学们的基础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最经济的讲解是大部分同学能听懂。
通过多元解读扩散学生思维。
文本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和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属于学生自己独有的感想。
文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应该是固定的、不变的,教师要从不同的情感入口,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体会文本。
探讨作者最原始的情感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但并不是唯一的解读路径。
多元解读也要培养学生不放过文章任何值得品味的细节的习惯,细节有时候就是另一种情感产生的突破口。
例如在解读莫怀戚《散步》这篇文章时,不进行多元解读,一般都会解读成“亲情”,但再进行细节挖掘,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第四段,其实还有“生命”,再进行细节挖掘,最后一段的挖掘,还有“责任”,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就是多元解读。
文章的多元解读不仅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还需要我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放过细节部分的描写。
(二)课堂教学设计组织要以“语用”为基础和目标教师要创设“语用”情境。
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要有相应的情境,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法的成功和成绩已经说明,情境教学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率是非常可观的。
李吉林老师在教学生“大”、“小”时,带了几个不同球体让学生进行比较,又让学生发挥想象,什么大什么小,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这就是情境营造的效率。
将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不能“一灌到底”,小组讨论、学生讲给学生听、师生的对话等这些教学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有限的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学生将脑子里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完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写作是无声地说,写作需要材料来支撑。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
语言文字运用要学会迁移,将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迁移到写作中,久而久之也就学会表达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从模仿开始,特别是写景类文章,让学生先仿写,体会写景文章的一些要领和技巧,然后再进行自己的创作。
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只是让学生熟读成诵,背诵枯燥乏味,学生记忆模糊,甚至可能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分小组收集一些被用作店名的成语,然后由学生自己整理和分析,将正确的写法和意思都整理出来,分小组上台汇报,并评出名次。
以这样形式让学生整理汇报,一方面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一方面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学生还能牢牢记住这些成语。
(三)语文教学评价要更多地注重“语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发挥其激励功能。
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生,非常看中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多表扬少批评。
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主要评价方式仍是以书面卷子成绩为主,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是造成当今“唯成绩”的主要原因。
课堂上老师不免要多讲解知识点,留给学生的时间极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以此为理由放弃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
口头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首先要意识“语用”对学生今后的意义重大,才能在有限条件内最大可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都要重视,不仅这两种评价,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重评价的多元。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
”7多元评价给予学生评价的权利,这也是给学生多一个进行表达的机会。
同时。
学生自评和互评也会让学生在反思和竞争中共同进步。
中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语用”教学,“语用”教学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语用”教学中逐渐学会学习,也逐渐学会“语用”。
总之,语文教学要抓住关键时期,在语文中学会“语用”,在“语用”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王元华.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J].北京:语文建设,2008.[4]王元华.论文解读的元方法[J].北京:语文建设,2017:10.[5]李爱林.有效迁移,培养学生语用能力[J].广西:小学教学参考,2019.注释: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②王元华.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⑥王元华.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