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境外俄罗斯人问题1.境外俄罗斯人集团的形成目前出现的境外俄罗斯人问题指的是,苏联解体后仍然生活在俄罗斯境外的原苏联时期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人的处境和地位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也包括俄罗斯联邦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共和国中的一些俄罗斯人的处境和地位问题。
众所周知,早在俄罗斯帝国时代,沙皇政府推行不断向外侵略扩张政策,吞并周围许多弱小民族。
为了推行民族压迫和岐视政策,进行殖民统治,沙皇政府不断向伏尔加河流域地区、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高加索和中亚等地区迁移大批居民。
据苏联学者估计沙皇时期向这些地区移民大约1100万人,其中大部是俄罗斯人。
苏维埃国家政权建立之后,苏联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但是,为了开发和发展各边疆地区和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苏联政府仍然实行有计划的移民,并鼓励各民族居民自由迁移。
据统计,1926-1939年期间向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移民500万人。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有计划地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疏散大批企业和人员,共迁移2500万人左右,战争中迁移的人口中相当多的人留了下来。
50-80年代中期,苏联政府按照统一集中计划原则发展经济,实行拉平各加盟共和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政策,在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继续有计划的移民。
例如,50年代苏联政府动员100万青年到哈萨克斯坦参加垦荒,此后每年在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均有几百万人的自由流动。
因此到90年代初,约有7000多万苏联居民生活在本民族共和国和本民族自治实体之外,其中有2400多万俄罗斯人迁居在其他民族地区,约占俄罗斯人总数的18%。
80年代初,俄罗斯人分居在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情况是:在乌克兰共和国俄罗斯人为1047.2万;在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人为113.4万;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600万;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166.6万;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91.2万;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39.5万;在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34.9万;在阿塞拜疆共和国俄罗斯人为47.5万;在亚美尼亚共和国俄罗斯人为7万;在格鲁吉亚共和国俄罗斯人为37.2万;在摩尔多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50.6万;在立陶宛共和国俄罗斯人为30.3万;在拉脱维亚共和国俄罗斯人为82.1万;在爱沙尼亚共和国俄罗斯人为40.9万。
其中,在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等共和国的俄罗斯人较多。
由于波罗的海地区生活水平较高,迁居那里的俄罗斯人较多,占三共和国人口比例较高。
在这里还应指出的是,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迁居在其他16个少数民族共和国、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区的俄罗斯人约有1000万人左右,他们的分布情况是:在巴什基尔共和国有154.8万;在布里亚特共和国有64.8万;在达吉斯坦共和国有18.9万;在卡巴尔达-巴什卡尔共和国有23.4万;在卡尔梅克共和国有12.6万;在卡累利阿共和国有54.9万;在科米共和国有63万;在马里共和国有33.5万;在莫尔多瓦共和国有59.1万;在北奥塞梯共和国有20.1万;在鞑靼共和国有151.6万;在图瓦共和国有9.7万;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有87万;在楚瓦什共和国有33.8万;在雅库特共和国有43万;在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有33.6万。
其中在9个自治共和国的俄罗斯人超过当地主体民族人口。
2.苏联解体使境外俄罗斯人地位发生剧变90年代之前,俄罗斯人是苏联的最大民族,在苏联实行全国划一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当时在全苏广泛推广俄语并把俄语规定为统一交际语言的条件下,尽管生活在共和国加盟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实体的俄罗斯人大多数不懂当地民族语言,但在语言上不影响他们参与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可以说他们如同生活在俄罗斯地区一样。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随着民族独立自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少数民族对苏共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对俄罗斯化政策表示不满,要求扩大民族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在国家政权建设和干部任用等方面实现当地民族化。
这直接威胁到俄罗斯人的“老大哥”地位,俄罗斯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解体后,各个加盟共和国均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独立主权国家,生活在这些新独立国家的俄罗斯人立刻从原苏联的最大民族变成了当地外来的少数民族。
这些俄罗斯人失去俄罗斯国籍,又得不到或者不愿意得到所在国家的国籍,致使他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地位迅速下降,生活处境艰难。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新独立国家在宪法中均规定了当地主体民族语言为国语,废除俄语作为交际语言的地位(哈萨克斯坦除外),迫使俄罗斯人学习当地民族语言,造成俄罗斯人家庭在子女上学、就业求职、职务晋升等方面遇到很多麻烦。
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还从立法上规定凡外来民族必须通晓该国国语方可加入该国国籍,成为合法公民,使俄罗斯人蒙受歧视;(2)许多俄罗斯人被从这些国家的科研和技术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排挤出来,不准许他们继续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有些国家还规定俄罗斯人不能代表国家出去履行公务或出席国际会议。
俄罗斯联邦境内有些共和国还从立法上规定,必须通晓共和国国语的人才能竞选共和国领导人和议会议员,竭力把俄罗斯人排挤出共和国决策部门。
例如,1994年之前鞑靼斯坦共和国议会中58%议员是鞑靼族人,俄罗斯人占38%,而现在共和国议会中鞑靼人代表占74%,俄罗斯人代表降到25%(鞑靼斯坦总人口中鞑靼人约占48%,俄罗斯人约占44%)。
在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各部部长中雅库特人占65-70%,而雅库特人仅占共和国总人口的30%。
(3)苏联解体后各共和国之间经济联系遭到破坏,各新独立国家均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很多企业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状况。
过去俄罗斯人就职比较集中的企业大多是为苏服务的大型企业或军工企业,生产更加不景气,不少俄罗斯人被裁减下来或无事可做,收入急剧减少,生活陷入困境。
(4)塔吉克斯坦、车臣共和国内战持续好几年,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之间长时间的民族冲突,格鲁吉亚境内民族矛盾一度激化到内战,所有这些情况使生活在那里的俄罗斯人感到很不安全。
面对这几种情况,迫使境外俄罗斯人作出不同的选择:一部分俄罗斯人离开居住国,迁回俄罗斯本土定居;另一部分居住集中而且人数多的俄罗斯人,继续留在居住国积极争取合法的民族自治权,甚至期望居住地区将来归并俄罗斯,诸如摩尔多瓦境内“德聂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乌克兰境内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均是俄罗斯人发起建立的民族自治实体。
还有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几百万俄罗斯人,也在持续不断地开展民族独立自主活动,试图争取居住国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结成友好的“邦联”关系,以改善他们的困难处境。
境外俄罗斯人大批迁回俄罗斯,这是俄罗斯联邦政府近年来遇到的一个新的难题。
其中,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国家迁回俄罗斯的人最多,而从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迁回俄罗斯的人较少,因为波罗的海地区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比较高。
到1995年从境外迁回的俄罗斯人大约有300万,其中大部分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排,许多人居住和生活条件很差,甚至还有人流流浪在街头,成为一大批难民。
大批难民涌入俄罗斯,安置这些人需要大笔开支,这对尚未摆脱经济危机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近几年来,俄罗斯的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大批境外归来的俄罗斯人就业更加困难,一些生活陷入困境或无所事事的人加入到犯罪分子的行列,这对俄罗斯社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3.境外俄罗斯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境外俄罗斯人失去原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上的优越地位,而且很难在居住国家的重要和体面的部门就职,政治上受到歧视,语言文化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难,经济生活陷入困境。
特别是随着俄罗斯独立之后,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迅速泛起,这些境外俄罗斯人与所在国家的主体民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一些国家甚至发展到对抗状态,从而影响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在乌克兰境内居住着1000多万俄罗斯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0%,主要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和东部地区。
俄罗斯人与当地主体民族的矛盾也主要发生在这两个地区。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南部,临亚速海和黑海,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其中俄罗斯占70%,乌克兰人仅占25%,还有其他民族。
克里米亚不仅是一个气候温和、风景优美的著名疗养地,而且拥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等天然良港,是原苏联的黑海舰队基地。
过去,1918-1954年克里米亚一直归俄罗斯管辖,1954年2月,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应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要求,批准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共和国管辖。
苏联解体之后,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在分割原苏联财产和黑海舰队问题上发生矛盾,引发了克里米亚半岛归属问题的斗争。
1992年初,俄罗斯议会提出重新审议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而乌克兰政府立即发表声明重申克里米亚是乌克兰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
与此同时,这里的俄罗斯人举行集会,要求克里米亚返回俄罗斯,宣布成立克里米亚独立共和国,并于5月通过共和国宪法,使尖锐的民族矛盾与俄罗斯的外交斗争交织在一起。
为此,1992年5月,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副主席杜尔季涅茨访问俄罗斯,与俄政府讨论克里米亚问题,双方达成一定谅解,俄罗斯政府表示不提对克里米亚的领土要求。
此后,乌克兰议会与克里米亚共和国议会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声明,克里米亚共和国议会保证克里米亚不脱离乌克兰,而乌克兰政府保证在最大范围内给予克里米亚经济自主权。
然而,1993年7月俄罗斯政府又提出塞瓦斯波尔划归俄罗斯管辖,遭到乌克兰政府的拒绝,致使矛盾又趋于尖锐。
1994年3月27日,克里米亚就是否赞成脱离乌克兰问题举行全民公决,60%公民投票,其中80%的人赞成克里米亚独立,主张该地区俄罗斯人拥有双重国籍,将俄语规定为克里米亚共和国第二官方语言。
5月克里米亚议会又宣布恢复共和国宪法,坚持克里米亚独立。
1995年3月17日,乌克兰议会颁布法令废除克里米亚共和国宪法和总统制,决定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直接归乌克兰中央政府管辖。
1996年6月28日,乌克兰议会通过国家独立后第一部宪法,承认克里米亚为自治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宪法,实际上承认了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克里米亚自治。
除克里米亚外,东部俄罗斯人集中地区也相继要求扩大地方自主权和实行民族自治。
1992年12月,顿涅茨克俄罗斯人发起成立民众代表大会,主张建立联邦制,要求与俄罗斯结成经济联盟,俄语与乌克兰语并列为官方语言。
1993年底,哈尔科夫、卢干斯克、扎波罗热等地区俄罗斯人提出了与顿涅茨克相似的要求,决定1994年为实现民族自治权举行全民公决。
总的说,近年来随着乌克兰与俄罗斯两国关系的改善,由俄罗斯人引起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俄罗斯人问题仍然是乌克兰潜伏的“政治地震”的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