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上课讲义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常有的症状是先感到肛 门周围出现了一个小硬块或肿块,继而疼 痛加剧、红肿发热、坠胀不适、坐卧不宁 、夜不能眠、大便秘结、排尿不畅成里急 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并随之出现全身不 适、精神疲惫乏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
三:
适应症
位于表浅的脓肿,容易出现波动。直肠粘膜下 脓肿,通过肛门指诊或直肠镜也易发现。但在 肛提肌以上的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如未穿入浅 层,则不可能发现波动,病侧臀部仅可见皮肤 变红、水肿、具有硬结,必须依靠穿刺,抽得 脓液,才能确诊。直肠肛门周围脓肿一经形成, 不易自行吸收,即使自行破溃,引流也不通畅。 故一旦确诊,即应切开引流,切勿等待波动出 现后才作切开,使更多组织受到不必要的感染 后坏死。
为了避免日后形成瘘管,切开脓肿后,应寻找发炎的隐 窝(即内口),将其与切口之间的组织切开,通畅引流。 如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上者,则不切开,以分期手术为 宜,可用丝线穿过内口待2~3周后瘘管形成时再行切开
五: 术后处理
1.卧床休息,并用抗生素,至全身症状消退后为止。
2.宜进低渣饮食,并服用液体石蜡或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 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 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 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常 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 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 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 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
3.引流条于术后2~3日开始逐步取出;如脓腔深而大, 引流脓液又多时,放置时间可稍长。通常可于术后1周 左右完全取出。拔除引流后,用1∶5000高锰酸钾热水 坐浴,每日2~3次(包括大便后的1次)。
4.换药时,注意避免桥形愈合,务必使伤口内肉芽从底 部向外逐渐填满,以免形成瘘管。
3.手术后因素
临床上亦可见到肛门直肠手术引起感染, 而形成的直肠周围脓肿,以及尿道术后感 染、会阴部术后感染、产后会阴破裂缝合 后感染、尾骶骨骨髓炎术后感染等引起的 脓肿。
4.其他
直肠内异物损伤后感染,放线菌病,直肠憩室炎感 染,肛管直肠癌破溃或波及深部的感染,及身体虚 弱,抵抗力低下,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 不良,都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原因。肛管、 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 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 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 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 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肛门周 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 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
四: 术前准备:
1.不需特殊准备。
2.全麻病人术前6小时禁食。
3.皮肤准备可于麻醉后进行,以减少疼痛。
麻醉:根据脓肿部位和范围,可选用局麻、鞍 麻(或腰麻);小儿或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可用全 麻。
5手术步骤
肛周皮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截石位或侧卧位。在肛周脓肿处作放射形切口,长度与 脓腔大小相当。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进入 脓腔,排出脓液。然后,用手指伸入脓腔探测大小,并 将脓腔中纤维间隔分开(如肛门外括约肌皮下组有碍引 流时,可将其切断,但勿损伤其深层)。按需要扩大切 口后,将切口边缘皮肤剪去少许,使引流通畅。最后清 除腔内坏死组织,脓腔内置凡士林纱布引流。
扩散而成。
二:
引起肛周脓肿的病因较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 个方面:
1.感染性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2.医源性因素
临床上属医源性引起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也不少见。如因操作不当或药剂不洁感染 形成黏膜下脓肿;直肠周围注射化学药物 刺激,引起组织坏死,造成直肠周围脓肿; 乙状结肠镜检查,造成腹膜穿孔感染,引 起直肠后间隙脓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