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

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

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
本文从《论语》文本“雍也”篇章出发,论述“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文章引用历史上的儒家名人对“中庸”的解读,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以一贯之的大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其充分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处理社会生活各种关系,致力于培养理想人格、提高心性修养,努力达到与天地为一、宇宙同体的止于至善之境界。

标签:中庸;论语;执两用中;中道;仁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以一贯之的大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整部书都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运用。

《论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致力于培养理想人格、提高心性修养,努力达到与天地为一、宇宙同体的止于至善之境界。

“中庸”的思想方法本应是至高无尚的思想方法,只是时处今日,时代变迁,已久不为人们所理解,甚或曲解。

本文从《论语》文本的“雍也”篇首章出发,论述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中庸之道是儒家中庸思想以一贯之的方法论,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庸思想的形成以后,在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为民族精神构建、民族智慧繁衍、民族文化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中明确提到“中庸”一词的仅有此一处。

即便是直接论述“中庸”之道的也只有两次,一次是上面《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另外一处就是《论语?子路》中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那么,“中庸”一词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这唯一一次在《论语》中的体现,能否表现出孔子精神精华之所在呢?
孔颖达注:叹中庸之美,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德至极美乎!
郑玄注:中庸之道为之美,故人罕能久行。

程颐注最为简要:“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注: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

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张居正注:至,是极致。

鲜,是少。

子思引孔子之言说:“天下之事,但做的过了些,便为失中,不及些,亦为未至,皆非尽善之道。

惟中庸之道,既无太过,亦无不及,只是日用常性,而其理自不可易,乃天理人情之极致,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也。

然这道理,人人都有,本无难事,但世教衰微,人各拘于气禀,囿于习俗,而所知所行,不流于太过,则失之不及,少有能此中庸者,今已久矣。


钱穆对“中庸”作了这样的解释:“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

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

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

其所以为
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

”[1]
历来,学者们对“中庸”一词的解释在字义上基本没什么大的分歧,他们无不强调“中庸”的力求守中、舍其两端、无过无不过的平常之理,强调“中庸”之道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

而李泽厚在对中庸的“记”中这样说:什么是“中庸”?这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中”,另外再讲。

“庸”,朱注,“平常也”,并引程子曰:“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何晏《集解》也作“庸,常也”。

但为什么“平常”就是不能改变的“天下之定理”?为什么如此重要?陈淳《北溪字义》说:“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

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

”今人徐复观的解释更好:“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以形成新内容的。

《说文》三下用部:‘庸,用也。

’......‘庸’者指‘平常地行为’。

因此‘平常地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

所谓‘平常地行为’,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所应当实施所能实现的行为而言。

......表明了孔子乃是在人人可以实践、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中,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这是孔子之教与一切宗教乃至形而上学断然分途的大关键。

”[2]其实,此即所谓之“实用理性”。

庸,用也。

“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和不朽理论,此“人道”,亦“天道”。

虽平常,却乃“道”之所在。

所以孔子才有“中庸之为德,至矣乎”的赞叹。

这就是最高处所。

此最高处所并不在另一世界或超越此世间。

但为何“民鲜久矣”?可能是指当时人多好高婺远,而不重“道在伦常日用中”这一根本道理。

今日中庸之道,也应求之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即现代化的社会存在中,而不必过分强调高玄理论、传统资源。

(3)

“雍也”篇的最后两节: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一书中提到“仁”的共有109处,所以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庸之为德”并非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他们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

那么,“仁”与”中庸”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仁”与“中庸”的关系在《论语》中并不明晰。

直到战国时期,从孔子的学说中分裂出荀子和思孟学派,孔子的“中庸”思想由思孟学派子思作《中庸》而使其体系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庸”从此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中庸强调慎独自修,要求民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做到至诚、至仁和至善;中庸要求忠恕宽容,相互理解,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庸之为德”便是将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自我修养、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仁”是什么?如果只有人间道德意义上的“善”才称之为仁的话,那连尧舜也不能算作“仁”者。

“仁”是崇高的,是不可神化的崇高,若能够“己立人立”、“己欲人欲”,就能够“就近取譬”。

在生活中处处这样想,努力这样做,便是“仁之方”了。

所以《论语》中的“仁”则主要是孔子希望人们达到理想人格。

孔子将“中庸”看成是最高标准,也是其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恪守中道,
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这便是他的“中庸”。

也就是说,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中道、稳定、和谐。

除此,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已达成至诚、至善、至仁的理想人格。

众多解释,我们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要符合孔子的本意,即与明明德相联系的、体现在伦常日用中的“中庸”之道。

这是据《论语》“雍也”篇所剖析出孔子“中庸”的思想,虽未过多提及“中庸”,但并不妨碍“中庸”之为《论语》之精华。

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试着用“中庸”的思想去解读《论语》?
【注释】
[1]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2.9.1.164.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113.
[3]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4.3.1.185-1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