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观
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而取中 间,使两端既互相制约,又互 相补充,达到令人满意的结合。 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 那就成了“极端主义”,其结 果是“过犹不及”。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抽去 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 将陷入僵死和片面。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 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 月守也。”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对知与行的辨证认识体现了中庸认识论的 基本精髓,即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 在认识上多闻多见,不偏执一端,才能在行动上做 到执两用中。正是基于知的先决作用,孔子把知列 入“三达德”之中。 在“三达德”中,知与仁的关系也深刻揭示了 中庸的变通精神。知与仁是辨证统一,互相依存, 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 孔子认为大知的人乐水,好动, 讲变通,不僵化,不偏执,时刻以中庸为尺度校正、 变通,达到和乐的境界;仁者乐山,主静,仁是被 作为最高价值水准来看待的,是“中”,是“正”。 简言之,仁的根本精神是不变的,变动的是达到仁 的方法和路径,即知,也就是“用”(庸)。
孔子在强调个人修养 方面也特别注重行中庸 之道。子曰:“喜怒哀 乐之末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孔子一生都为使人们自觉回归 周礼而奔波游说,他把自己的政 治理想的实现完全寄托在对周礼 的恢复和重建上,宣扬“克己复 礼”,慨叹“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矣。” 在一定程度上陷入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的复古 情调中,但他的中庸变通精神仍 是其思想中活的灵魂。 “中庸”既是理想的境界,又 是普遍的方法。儒家思想讲和, 不仅讲社会的和谐,还讲 人和自 然的和谐平衡,人和人之间的和 谐平衡,人和自己内在的身和心, 内在的平衡和谐。
?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 要体现在哪里?
◆ 为政治国 ◆ 礼制
◆,主张“攻 乎异端”。对于专用刑法或专用礼治,孔子皆 不以为然,孔子认为为政要避免片面、极端, 要执两用中。具体而言即德刑相辅、宽猛相济, 只要能够达到“使民服”的目的,“德治”和 “法治”都可以用。 所谓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说的是 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二者的运用都是有条件 的,后者不过更理想化罢了,仅此而已。孔子 并不否认刑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正如他 并不否认仁有“恶人”的一面一样,孔子强调 为政要德主刑辅,德刑相参,片面固执于一端 都是违反中庸的。
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 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 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 倚”、“时中”、“合宜”的方 法和准则。换句话说,中庸思想 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孔 子为“救世”而苦心孤诣觅 得的方法和准则。他所生活 的春秋末世 “天下之无道也 久矣” ,子弑父,臣弑其君, 孽杀其宗,” 一切礼乐制度、 等级秩序都被颠倒了。
“中,正也;庸,用也。” (《说文》) “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 (程颐)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 熹则 )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叫做 ‘中’;始终如一, 保持经常叫做‘庸’。” (《中庸章句》 均见)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 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之无忌惮也。 ” (《中庸》第二章)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 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 宽。宽则济猛,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 宽猛相济、德 刑兼施是孔子为政的基本构 想,只不过面对当时的社会 状况,从人文主义的悲天悯 人出发,孔子更重视爱人好 与、仁政德治而已。
孔子中庸思想的变通精神突出表现在对礼的制 衡上。“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语,代表孔子 思想)说的就是在“礼”的应用中应达到“中”、 “和”境界。从形式上讲,礼乐表现为一套严格 的等级制度,王、公、卿、大夫、士、庶人各个 不同等级所施用的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实 质上讲,礼乐制度的精髓就在于表现一种内在的 情感,即忠、恕、孝、仁、友等,这是礼的实际 意义所在。只有人们从深层意识上自觉遵循礼, 才能恢复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在如何协调礼与 仪,即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既不 失去必要的形式,更要抓住礼的本质。“礼云礼 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