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 孔子 中庸 境界 无过不及 无適无莫 无可不可 〔中图分类号〕B22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 2010) 05 - 0057 - 06
中庸思想是儒家哲学的精神所在,儒家对中 庸有一 种 自 觉 而 清 醒 的 意 识,始 于 孔 子。孔 子 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 语·雍也》,以下仅注出篇名) 这是“中庸”一词最 早的文献记录。在孔子的义理系统中,中庸思想 具有一以贯之的重要地位,明儒刘蕺山曾说: “孔 氏之 言 道 也,约 其 旨 曰‘中 庸 ’。”① 但 是,历 来 人 们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不是支离破碎、 难窥全豹,就 是 任 意 歪 曲、乱 扣 帽 子。 人 们 常 把 孔子的中庸思想理解为搞折衷、和稀泥,②到了上 个世纪七、八 十 年 代,更 是 把“违 反 辩 证 法 ”等 罪 名扣到孔子 中 庸 的 头 上,③ 甚 至 到 了 上 个 世 纪 的 九十年代,人们还在讨论孔子与中庸有无关系。④ 究其原因,在于不能全面了解孔子中庸思想中的 三重境界,即: 智者无过不及的“时中”境界、仁者 无適无 莫 的“执 中 ”境 界 和 圣 人 无 可 不 可 的“无 中”境界。 孔 子 中 庸 的 三 重 境 界 层 层 递 进,构 成 一个有机 整 体,只 知 其 一 而 不 见 其 它,曲 解 或 误 解也就在所难免。
( 三)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 路不 说,曰: “末 之 也 已,何 必 公 山 氏 之 之 也。”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 者,吾其为东周乎? ”( 同上)
( 四)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 “昔者由
① 袁甫: 《蒙斋中庸讲义》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99 册,第 608 - 610 页。
◎ 杨少涵
孔子中庸的三重境界
内容提要 中庸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包括三重境界,即无过不 及的“时中”境界、无適无莫的“执中”境界和无可不可的“无中”境界。能够做到以礼周 流、无过不及就达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够做到义之与比、无適无莫就达到了第二重境界。 能够做到从心所欲、无可不可就达到了第三重境界。
57
2010 年第 5 期
是“无过 无 不 及 ”,简 称 即 为“无 过 不 及 ”。后 来, “无过不及”就成了“中庸”的代名词。
无过不及是中庸第一重境界的形式表示,意 谓能做到无过之亦无不及,就算是合乎中庸之道 了。但判断无过与不及的标准是什么呢? 孔子认 为就是礼。这从师商二人的日常言行就可以看出。 子张的日常言行总是于礼过之。孔子说“师也辟” ( 同上) ,子张的性格孤僻、偏激,反映在言行上不 免会过激违礼。最明显的一次是子张的“谅阴之 问”( 《宪问》) 。守孝谅阴、三年不语是天下通礼, 子张谅阴之问与宰我短丧之问( 《阳货》) 目的相 同,都是想废除一些古礼。这在孔子看来是不能容 忍的过激违礼行为。与子张相反,子夏的平时举止 老是于礼不及。子夏平日施教的内容主要是洒扫、 应对、进退等生活琐事、细枝末节( 《子张》) 。为人 处事当然要从小礼细节做起,但仅以此为限,不免 心胸狭滞,气象不大。所以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 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 ,勉励他要器量大一 些,这样才能跟得上礼。过犹不及,不及亦是过,表 面上是不违小节,实质上是不及大礼。《礼记·仲 尼燕居》也记载了孔子与子贡谈论子张子夏的过 与不及,子贡最后越席而对曰: “将何以为此中者 也?”孔子曰: “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这就说 得很明白了,礼就是无过不及的标准,守礼就是制 中。后来荀子说: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 之。曷谓中? 曰: 礼义是也。”( 《荀子·儒效》) 宋 儒袁甫也说: “道以礼为的,礼以中为的,礼即中 也”,“中庸即礼也”。① 礼就是中,过于礼就是过于 中,不及礼就是不及中,只有合乎礼的行为才合乎 中庸之道。
一孔子 中 庸 的 第 一来自重 境 界 是“无 过 不 及 ”的 境 界。这最初是从孔子对其两个门生子张( 颛孙师) 与子夏( 卜商) 的评价中引出来的。子贡曾问: “师 与商也孰贤?”孔子答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子 贡紧接着又问: “然则师愈与?”孔子最后总结说: “过犹不及。”( 《先进》) “过犹不及”的正面意思就
礼是无过不及的标准,所以孔子一生非常重 视礼,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而礼以时为大,具有随 时而变的特点,所以孔子就必然重视守礼以时,随 时处中。《论语·乡党》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日 常言行,“《乡党》篇记夫子言行皆中乎礼,而归之 时,中礼以时为大也”。③ 从《乡党》篇的记载中可 以看到,孔子的言行无不中礼,而且无不与当时的 具体情况相符合。当然,时中不只局限于守礼执 礼,只要事事、处处当其可,都是时中,都是无过不 及。《礼记·学记》说: “当其可之谓时”。可以做 而做,适合做而做,需要做而做,必须做而做,这都 是时中。公 明 贾 说 孔 子“时 然 后 言,乐 然 后 笑” ( 《宪问》) ,就是时中。孔子赞颜子“不迁怒,不贰 过”( 《雍也》) ,也是时中。后儒常说: “当怒即怒, 当喜即喜,更无定时。”④喜怒而当,却无定时,就是 时中。孔子几次出仕做官的选择,非常具体地表达 了孔子对时中的理解和体会:
④ 夏渌先生曾从古文字形的变化上说《论语》“中庸”一词 和《孟子》“执中”一词都是错别字,“中庸”应是“事祇”,“执中” 应是“艺事”。这个 考 证 的 目 的 是 想 证 明 孔 子 不 是“中 庸 主 义 者”,孔子与中庸没有关系。( 夏渌: 《孔子与中庸无关说》,《武汉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年第 3 期。) 对于夏先生的观 点,有人拥护说孔子的确不是中庸哲学的祖师爷。( 陈志鸿: 《孔 子不是中庸哲学祖师爷》,《文汇报》1994 年 9 月 12 日。) 但也有 人质疑说,不能单凭一两个字就证明孔子与中庸无关。( 刘金: 《“孔子与中庸无关说”质疑》,《书城》1995 年第 2 期。)
① 刘宗周: 《证学杂解》二五,《刘宗周全集》第二册,浙江古 籍出版社,2007 年,第 277 页。
② 冯友兰: 《新世训·道中庸》,商务印书馆,1940 年,第 82 - 83 页。
③ 相关讨论可参见李存贵、赖虹: 《关于近年来“中庸”讨论 观点的综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社) 1988 年第 3、4 期。
② 梁启超: 《孔子》,《饮冰室合集》第八册,中华书局,1989 年,第 58 页。
③ 刘逢禄: 《论语述何》,《皇清经解》第七册,上海书店,1988 年,第 449 页。
④ 《朱子语类》卷三十,《朱子全书》第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1097 页。
58
孔子中庸的三重境界
也闻诸夫子曰: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 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 子曰: “然。有 是 言 也。不 曰 坚 乎,磨 而 不 磷; 不 曰 白 乎,涅 而 不 缁。吾 岂 匏 瓜 也 哉? 焉能系而不食? ”( 同上)
( 五) 卫 灵 公 问 陈 于 孔 子。孔 子 对 曰: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 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 美玉不能老 是 放 在 柜 子 里 藏 得 严 严 的,而 应“待 贾而沽”,碰 到 一 个 识 货 的 买 主 把 它 给 处 理 掉。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泰伯》) 是孔子的一条 处世原则,阳货、公山弗扰、佛肸都不是什么好东 西,按照那 条 处 世 原 则,孔 子 不 应 该 接 近 这 些 人 的,但这些 人 请 孔 子 去 做 官,孔 子 仍 然 去 了。 孔 子周游至 卫 国,想 在 那 里 实 现 其 政 治 抱 负,可 是 当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摆兵布阵之法时,孔子却转 身离去。孔 子 从 事 致 仕,无 不 时 中,无 论 路 有 多 危险,该去即去,无论路有多平坦,该离就离。这 真称得上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孟子· 公孙丑上》) 。也正因此,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 者”( 《孟子·万章下》) 。 时中需 要 有 大 智 慧。 要 在 纷 纭 世 变 中 时 时 处中,事事处中,处处处中,达到无过不及的时中 境界,就必 须 对 世 事 有 足 够 的 了 解,对 时 变 有 深 入的察知。觉知时变,察识世事,洞悉时务,就是 对社会生 活、人 际 情 态 有 清 楚 而 透 彻 的 察 知,也 只有这样,才能顺时乘势、安身世事、政出令行而 无过不及。这就需要具有大智慧、大学问。孔子 称叹舜执两用中是“大知”( 《中庸》第六章) ,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时中并 非 毫 无 原 则,一 味 附 和。 没 有 原 则, 在日常生 活 中 虽 然 也 能 够 言 无 过 之、行 无 不 及, 在人际交 往 中 虽 然 也 能 够 左 右 逢 源、八 面 玲 珑, 但在孔子 看 来,这 种 人 顶 多 只 能 算 是 乡 愿 之 徒 ( 《子路》) 。乡愿之徒出于私欲私意,一旦私心得 不到满足,乡 愿 马 上 变 成 犯 乱,无 过 不 及 马 上 变 成肆无忌惮。《中庸》说: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乡愿是 “小人之 中 庸 ”,非 常 令 人 讨 厌,孔 子 就 曾 骂“乡
二
孔子中庸的第二重境界是无適无莫或义之 与比的境界。无適无莫是其形式的表达,义之与 比是其内容的表达。这两种表达见于《论语·里 仁》第十章: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无適无莫”与“义之与比”从正反两个方面 表达了相 同 的 意 思。 “无 適 无 莫 ”历 来 有 很 多 不 同的说法。 郑 玄 等 人 认 为,適 与 敌 通,適 即 是 仇 敌的敌,莫与慕音同,莫即是贪慕的慕,无適无莫 是没有好恶憎慕的意思。邢昺等人则说,適是厚 遇之厚,莫 是 薄 待 之 薄,无 適 无 莫 是 没 有 远 近 亲 疏的意思。宋儒多主张,適是有所专主、执著,莫 是无所专 主、不 执 著,无 適 无 莫 的 意 思 就 是 无 心 而行,无可 无 不 可。 无 论 哪 种 说 法,有 一 点 是 公 认的: 適或莫都是有所偏执,都不合乎中庸之道, 无適无莫才是中庸之道。义者宜也,“义之与比” 的义是合宜性的原则。义之与比就是说无所偏 执,一切要合乎义,一切以义为心之所之的对象。 可见,无適 无 莫 是 否 定 地 说,义 之 与 比 是 肯 定 地 说。无適无莫是以否定的形式对中庸所作的一 种形式说明,义之与比则是以肯定的形式指出了 中庸的内在原则就是义,是仁义的义。在孔子那 里,义作为合宜性的原则也就是仁。① 所以“义之 与比”就是“仁之与比”。